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佩馨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54-57
以个人信用为担保的助学贷款是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诚信问题日显突出,值得关注。文章结合广州大学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着重从加强诚信教育,建立信用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圻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Z1)
醒狮派是二十年代出现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因创办《醒狮》周报,而称醒狮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等人。他们在初期活动时的一切主张都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所以亦称国家主义派。本文试就醒狮派的形成、反动实质及其破产的历史必然性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秀水派受乾嘉文化精神的影响,有着自觉的创变意识。通过辨析秀水诗人的科举仕履、学术水平、人格个性,可以窥测其"期于立言"与"游离仕途"的文化心态,从而摒弃成见,进一步体认形成秀水诗派创作内容与诗艺追求特点的内在原因,把握其独至之处,进而获得对秀水派比较中肯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论宣城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圣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40-45
在清初地域文学兴盛的环境下,以施闰章、高咏、梅文鼎、梅庚为代表的宣城诗人树帜诗坛,形成区域色彩鲜明的宣城派,其独具特色的诗歌被称为“宣城体”。在清诗流派研究史上,宣城派长期被冷落、悬置。本文从宣城派的兴起、文学渊源的考察、“宣城体”特色的辨析三个方面,探讨宣城派的历史风貌和诗歌艺术旨趣,认为宣城派兴于清顺治初,康熙中叶后逐渐淡出诗坛,宣城派并非清初的宗宋派,其文学近源是明中叶以后的宣城风雅,“宣城体”具有诗道一贯、言之有物、醇厚为则、风貌朴秀、语言简净五大特征,与“神韵体”、“梅村体”一起构筑了清初诗歌的繁富景观,并影响着清代诗风嬗变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张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5):48-54
本文以历史的眼光对新月派人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反响等进行了分析,从得与失的两个方面对新月派人权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在充分肯定了新月派人权思想的历史意义的同时,对新月派人权思想中存在的阶级局限性也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黄士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论云间词派黄士吉元、明之际,词道衰落。明代末年,云间词派有如异军突起,力挽明词颓运,开清三百年词学之中兴。明末,“东林讲习盛,苏州高才生张博、杨廷枢等慕之,结文会名复社。允彝与同邑陈子龙、徐孚远、王光承等亦结几社相应和”。(《明史·陈子龙传》)几社中... 相似文献
7.
林深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77-81
昆曲吴江派是明万历年间形成于吴中的以沈为领袖的主要昆曲流派,成员包括了吴、越两地最著名的曲家,如沈自晋、沈自征、王骥德、吕天成、叶宪祖、卜世臣、冯梦龙、顾大典、范文若、袁于令、徐复祚、等。吴江派以“本色论”和“音律论”为支柱,统一了案头与场上的二元理论,创建了的昆剧的曲学体系,作为一种集体创造,这个曲学体系涵盖了昆剧音乐和文学的两个层面,不失为我国古代戏曲中较为科学与精辟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9.
10.
丁子春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近年来,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曾展开过一阵论争,随之评介某一作家、某一流派的文章络绎不绝,翻译出版的现代派作品为数更是可观,然而至今对现代派的认识仍褒贬皆有,各执一端.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性上对现代派作出总体性的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郑国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77-82
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所涉及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对国家助学贷款理念、制度形式、制度目的、制度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特征的思想与实践体系,以及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12.
13.
薛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84-88
茶陵派之名,源于四库馆臣.茶陵派是一个由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并予以冠名的松散文学流派,是明代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积淀等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而言,其形成深受明代结社风气之影响;就内部因素而论,它已具备文学流派成立的三个层面特征,即盟主意识、统系意识和风格意识.其形成时间上限当在成化九年左右,至迟不晚于成化十三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李胜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8-76
宋代洛学"涪陵学派"的谯定及其川籍门人,兼具伊洛学统和蜀中学统,其学术活动对洛蜀会同、蜀学转型和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均曾产生深刻影响,但由于谯定的隐处不显和朱熹的激烈批评而声名不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评价.本文以考述谯定的生平、著述、学术源流为基础,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艾立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6):171-176
云间曲派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的一个散曲和戏曲的创作流派,该流派在理论上高扬"骚雅"旗帜,提倡"香草美人"的手法,并将这一理论主张贯彻到创作实践中去,在散曲特别是咏物散曲的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在明清之际的曲学理论和创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何乃英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1)
本文首先扼要评介了日本现代派文学中的若干流派,然后从日本现代派具体作家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关系上,以安部公房和川端康成为例,分析了“全盘西化”与“东西结合”两种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类型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文艺界把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山西并以山西农村为创作题材的一些作家们看作一个文学流派,是五十年代的后期。他们或被称作“山西派”,或因山西省文联出版的《火花》为他们发表作品的主要刊物,而又被叫做“火花派”,郑重的提法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谐谑的说法则为“山药蛋派”。追根溯源,这个流派滥觞于一九四三年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发表,是毛泽东同志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路线在山西抗日根据地贯彻、执行的产儿。 相似文献
18.
朱崇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1)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词学派别是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派。张惠言(1761-1802),宇皋文,武进(今属江苏,驻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工经学,有《周易虞氏义》等;工辞赋骈文;工古文,与恽敬同创阳湖派;工词学,存词40馀首,编有《词选》,创常州派。《词选》录唐五代宋词44家116首.有嘉庆二年(1797)自序刊本。本年为皋文中进士前二年,其时他正在歙县(今属安徽)金家课徒。以三十多岁的塾师身分,俨然以天下为己任,经、文、词各有成就,确乎难能可贵。此时浙派在词坛仍有相当影响,但有"意旨枯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文化及文化建设的理解,分析高校助学中的自考文化的含义、自考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指出自考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从而试图构建一个自考文化建设的粗略框架。 相似文献
20.
BAO Yong-qua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民族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所需助学贷款多。如何使民族院校贫困生正确认识国家助学贷款,使其从心理上平和地接受助学贷款并利用该款项来支付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是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