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人学基础,生态文明的人学基础是生态-文化人。相对于渔猎文明时期的自然人、农业文明时期的政治人、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知识文明时期的文化人来说,生态-文化人是人们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知识作为时代标志的要求。生态-文化人应具备六大基本观念,即整体论的生态-人-社会的世界观,生态知识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公正观,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生态-文化人理论丰富了人性假设理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缓解当今人类的文化危机;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其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结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当前,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实行绿色设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加强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立绿色GDP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论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价值指向、实践基础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积极吸取当代生态观、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科技观和社会发展观等各种生态环境观念中的有益成分,就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大学生村官重新发现乡村文化价值的沉重使命。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的自然生态价值和精神生态价值亟待重新发现,就前者而言,需要大学生村官从观念上意识到乡村文化自然生态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基础,在行动上不能掉进"伪乡村生态"建设的陷阱;就后者而言,需要大学生村官承担起乡土文化记忆复苏重构与乡土文化认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这一实践中所取得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同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结合,是建立在历代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基础之上的重大成果。这一思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为世界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极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五生"指生物、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五生"理念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面临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观念,其以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构建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五生"理念的价值取向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五生"理念的实践诉求与归宿,"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生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到了文明的高度,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发展将逐步显现出体育发展与生态紧密结合的特征,这是当代中国体育发展应该重视的背景。生态文明为实现市民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促进了体育与生态间的紧密联系。研究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市民体育生态文明新理念;实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体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加强生态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贯彻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重视生态消费教育;开发生态体育人文资源,促进体育生态文明的构建;积极借鉴国外体育生态发展中的经验等是当代中国市民体育注重生态文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森林是森林文化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连接点,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森林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森林生态文化,是人们对森林的反思和寻根.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可持续的复杂系统,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实践森林生态文化能够找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钥匙,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文化的特征和功能,从环境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环境文化制度建设、环境文化组织建设、环境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环境文化建设的体系架构;分析了环境文化建设对提高国民环境文化素质和推进环境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构建环境文化体系,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态文明,有利于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政治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生态文明化。生态哲学理念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政治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观。生态政治的现实基础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政治经济学强调生态规律约束条件下,对私有产权的超越,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生态政治的基本内容是“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内在推动力;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化应处理好三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四个阶段。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为引导人类文明继续前行,生态文明应运而生,从而使人、社会、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作为人类生态文明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其发展状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成熟。本文拟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女性主义关于自然是女性的议题、关怀女性与关怀自然的意义相同、对发展问题的独特见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主张,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女性主义以女性作为研究视角,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呼吁社会注重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妇女是生态价值观的宣传者、“生态家庭”的塑造者、社会环境的建构者、自然环境的维护者。应以生态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把女性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这对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物质文明(主要以经济发展来表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的基本内容在实质上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内在统一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去研究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能更深刻地明确其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建绿色大学,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创建绿色大学,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21世纪高校新的战略选择。绿色大学有其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它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更新工业文明观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培育校园的绿色文化、绿色精神,营造和谐协调的教育生态,构建绿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责任伦理:现代公民社会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倡导以"尽己之责"等为基本内涵的责任伦理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应大力培育公民关爱生命、关心他人、遵守公德、参与公共生活、回馈社会、爱国奉献、保护生态文明的责任伦理精神,着力加强公民责任伦理教育,构建"各尽其责"的伦理文化,完善尽责与失责的奖惩机制,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以来,许多省区相继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省成为发挥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贵州省“生态立省”建设应当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为生态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生态,同时也是社会生态,这就要求观念要从“资源型社会”到“生态型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