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正>进入"修"和"建"时期,中国显然已不能只是"不"外交,而必须进行"有"外交。无论是"修"还是"建",我们的不变的立场是不接受只占世界人口少数的西方在世界秩序中的主导或控制地位,并致力于世界秩序或全球治理的民主化。"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乃至奋发有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尼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属于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3.
粟锋 《领导科学》2020,(6):122-124
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以来,自诩"价值中立"的美国大众传媒受国家观念主导,发挥公共场域媒介作用,采取保持长期感知、跟进显著热点、设定优先顺序的方式对中国5G进行价值导向性报道,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美国民众对中国5G事业的负面印象。为了制胜数字外交,捍卫自身权益,我们必须深化对新时代公共传播规律的认识,以外交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互动托举数字外交:一是要使公共传播的国家观念具象化,破除中国威胁论的传播陷阱;二是要使大国外交的数字博弈体系化,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4.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延续以往外交传统同时又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的外交新格局;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外交节奏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新理念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6.
<正>"一带一路"的倡议,尤其是"亚投行"建设,凸显了中国外交的转型问题。从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正在进行着历史的"大转型"。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转型?"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熟知的中国"不"外交,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现在也并没有过时。"不干涉""不挑战""不称霸""不带头""不结盟""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输出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可以列出一个长  相似文献   

7.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邓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把握中国外交脉络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需要更有利的国家形象和更强的软实力做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在这个全球互联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需要更好地梳理自身发展特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成功经验,向世界提供更好的叙事。目前,中国的崛起在世界眼中首先是一个经济成功的故事,但是中国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人权改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成功,还没有得到充分讲述。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成  相似文献   

9.
从"一边倒"体制下的和平共处到"大三角"格局下的和平共处,这 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而是一个上升的螺旋。 "共同繁荣"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领导人已经突破"亡我之心不 死"、"阴谋论"、"国际阶级斗争"、"零和博弈"等种种传统观念的 束缚,开始把外交视为争取"双赢"、"互利",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工 具。 为了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为了迎接可能的世界领导权禅让,中 国的外交战略必须长期坚持以下三条原则:发展自己,广结善缘, 争取主动。 为了"和平崛起",除了"和而不同",中国还应当积极倡导"负责任 精神",以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受欢迎的形象崛起,这才是符 合时代趋势的崛起之道。  相似文献   

10.
《领导文萃》2012,(3):48-50
中国的北方邻国蒙古国正用实际行动强化"第三邻国"外交政策。这个夹在中俄两国之间的亚洲国家,一方面积极推进与美日韩等国的"第三邻国"外交,另一方面也将上合组织、北约、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作为"第三邻国"外交推进重点,试图在  相似文献   

11.
何谓"小棒外交"所谓"小棒外交"(small-stick diplomacy),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大棒外交"而言。这一概念认为,在处理领海纠纷等问题上,中国目前正大力依靠海监等民事执法船只来维护国家主权,这种做法既使北京避免被指责为"炮舰外交",又可以向对手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与"小棒外交"一同被提出的、意义相近的说法,还有"非硬实力""黄岩岛模式""被动式果断"等。"小棒外交"的提法最早见诸报端,是在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2012年4月23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美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和吉原俊井发表《南海的小棒外交》一文。文章称,美国及其东南亚盟友"不应只关注那些占据着新  相似文献   

12.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了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并为自身发展谋求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外交走向的重要问题。当下,国内外学界、政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3.
“重返亚太”是美国政府在奥巴马第一任期时就高调宣布的一项重大外交战略。为赢得亚太各国民众对美国战略东移的支持,平衡中国等其他亚太大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奥巴马政府通过开展魅力外交、网络外交和文化外交等方式,在亚太地区频繁进行公共外交活动。由于美国“重返亚太”与中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美国在亚太国家的公共外交实践,对我们深刻把握当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的崛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中国的强劲发展引起了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担忧,它们提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中国为了打消它们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提出了"和平崛起论"。中国"和平崛起论"的提出,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形象,是要促使国际主流舆论开始意识到中国和平崛  相似文献   

15.
<正>在整个中国外交实践中,"求同存异"原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指导我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理论。自从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首次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后,它便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分歧的有效方法和指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加快,加之日本和几个地区国家不断闹腾,中国外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很关心和重视中国的外交战略,说什么的都有。比如"韬光养晦"战略已经过时,现在"应该大有作为";应该重新考虑是否仍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需要重新评估"不结盟"政策的利弊,启动"准结盟"或"半结盟"政策;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17.
薛力 《领导文萃》2015,(5):48-51
近来,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受到了中国媒体的较多关注。比如,一些媒体认为: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9月初对日本的访问,是在呼应日本的"价值观外交",旨在"遏制与牵制"中国;越南总理阮晋勇10月底访问印度,是为了在印度洋上支持印度,并为在南海问题上抗衡中国而寻找支持力量;即便对菲律宾总统阿基诺9月中旬访问欧洲四国,媒体也突出其欲在南海问题上获取支持的一面。其实,这背后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崛起中的中国,应如何看待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尤其是  相似文献   

18.
《领导文萃》2013,(12):134-135
从俄罗斯、非洲再到海南博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出访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平实直白发言,让中国坚守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愈发清晰。受访学者认为,中国外交积极争取做到权衡兼顾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刚接任国家主席不久的习近平不论是在非洲大谈"中国梦、非洲梦和世界梦",或是在博鳌将和平形容为"空气和阳光",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始终是习近平对外演讲  相似文献   

19.
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的话来说"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面临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重大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维护本国能源安全是中国的重要考量。我们必须在正确研判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和能源外交的战略重点,以前瞻性思维谋划应对挑战的战略性举措,确保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有效利用和长时间延续。  相似文献   

20.
正去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马不停蹄,最重要的行程是访问英国,两国开启"黄金时代";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去年多次访华;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在11月到华交流。欧洲三国都具有浓浓的中国情结,法德显然不愿落在英国后面。由此理解中美关系斗而不破,中英关系热络密切,以及中法中德关系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