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释“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辰”字的本义 ,前辈研究甚精 ,结论层出 ,其中“农时”、“农具”、“凿石”、“妊娠”等四种解释较为流行。但从甲骨吉金文字的原型中 ,实难看出它与“农时”、“农具”或“凿石”之类取象相关 ,而与“妊娠”确有关联。为此 ,我们重新研读“辰”的取象 ,觉得它很像男女交合之形 ,再采用字根系联的方法 ,从中归纳出“辰”的本义也是男女交合。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期情结视为整个家庭的乱伦情结。阿尔弗莱德.克娄伯、马林诺夫斯基、罗海姆等人在对俄狄浦期情结的批判中进一步证明了“家庭情结”的存在及其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关系。诸多学科对俄狄浦期情结的关注发展丰富了该研究,其中,文学的研究方法将俄狄浦期情结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卫星型城镇是大中城市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对其住宿设施进行合理规划,有助于提高当地住宿设施的经营效率,减少恶性竞争。通过住宿设施需求量预测公式,以杭州的卫星型城镇临安市为案例地,对其总住宿设施需求量,以及星级饭店、农家乐和社会旅馆等三种住宿设施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预计到2015年,临安市星级饭店床位数将达到0.38万张,农家乐床位数达到2.64万张,其它社会旅馆业床位数达到0.43张。最后提出住宿业客源市场营销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多数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都选择了住宿学院模式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环境。通过对耶鲁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比较发现,餐饮、运动、图书馆、艺术室等硬件设施建设对住宿学院而言是基本条件;住宿学院核心的功能是师生共同居住、共同交流,学者不进住宿学院就难以改变学生公寓的宿舍性质;住宿学院的学生应当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多元背景的学生群体;从住宿学院和专业院系的关系来说,耶鲁大学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当前高等院校学生住宿资源(宿舍及相关设施)严重匮乏、住宿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中国高校学生住宿的发展模式建设资金多元化(招商引资,贷款兴建,联合兴建),管理模式物业化,学生住宿自主化.  相似文献   

6.
乌石浦油画村的辉煌,让厦门成为世界行画集散地之一。在国际商业油画业界,乌石浦的石头甚至比厦门还要响亮。  相似文献   

7.
森林公园住宿设施为游客提供住宿,引导游客行为,宣传环保理念,体现森林公园的特色。住宿产品的合理规划有助于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咨询专家意见等多种途径,归纳出生态小木屋、野外宿营车、营地帐篷、绿色饭店、青年旅馆、农家旅馆、移动式酒店、可回收酒店等8种住宿产品。这些产品所体现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效果,将为森林公园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住宿体验,利于发展社区经济。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历:孙礼,号凿石公,1957年生,以三戒堂、倚石斋名其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赤峰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赤峰巴林印社副社长,赤峰书画院、红山书画院书画师。  相似文献   

9.
广西凭祥市浦寨村从一个边境村落发展成为具有城镇规模的边民互市点,随着外来资本的进驻,浦寨村民的边贸活动越来越难以为继.其农商混合经济结构的解体给浦寨村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一.经济结构的研究,揭示浦寨地区发展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现象.  相似文献   

10.
首都住宿餐饮业发展的“四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发展和首都国际化地位的确立与提升,拉动了北京第三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住宿餐饮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民生"行业,直接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服务于越来越国际化的商务活动及旅游会展活动。本文在对首都住宿餐饮业与北京经济发展、国内外大城市住宿餐饮业发展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首都住宿餐饮业发展的四大内外源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杜甫批评史上,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是一部重要著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重心领神会,重感悟心解的民族传统,以心解心,以心会心,以心传心,确立了杜甫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批评范式.浦起龙强调,作诗、读诗、解读,全在一个心字;离心以索杜,必无所得,以心印心,方有自见.以心解杜,浦起龙发现了解杜的最佳路径.好诗当以心解之,浦起龙把握住了杜诗的主骨和血脉,深得杜诗风神.  相似文献   

12.
新发现毛彰《闇斋和杜诗》三卷,结合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收录毛彰之诗,使我们对其生平及其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据此认定毛彰是清代甬上的第一代诗人,其创作诗歌已入康熙朝,是清初甬上致力于学杜的代表诗人。毛彰的学杜诗歌,标志着甬上诗坛学杜趣尚的改变,同时也代表了唐风的延续,而与清初的宗宋派诗风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3.
清初日益严酷的文禁对文化摧残严重,对杜诗学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学者人身迫害及其著作的禁毁,另一方面文化禁令使得清初形成的文人广泛交流的学术氛围得到压制,日渐残酷文字狱摧残了士人的文化品格,让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面前噤若寒蝉,对杜诗的阐释也随之由明末的自由活跃而一归于古板正统。  相似文献   

14.
清初诗坛的学杜现象是诗学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亦与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相关。清初诗人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并发扬光大,并对如何学杜进行了探索,为继承学习古代优秀诗歌传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今日诸家多将“沉郁顿挫”作为杜甫诗风的整体概括.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沉郁顿挫”一说的出处——《进〈雕赋〉表》,则不难看出:“沉郁顿挫”是杜甫实现自身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思维手段,是其“为文治学”的最高准则,而非单纯诗歌风格.自唐以降,对于“沉郁顿挫”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迁移变革过程,“沉郁顿挫”与杜甫诗风的最终结合由清人完成.  相似文献   

16.
唐伯元的集杜诗,生动记录了晚明文化历史背景下一个士大夫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透视其集杜诗的文化心理,有忧患意识上的认同,有诗学思想上的自觉选择,也有明代复古诗学风潮的濡染,同时也是晚明理学家的一种落寞情怀使然。唐伯元的集杜诗,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在诗歌校勘上,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甫学界普遍认为,杜甫诞生于河南巩县之南窑湾。然而,康熙年间杜澳《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明确记载杜甫诞生于河南巩县康店,与传统观点产生了巨大分歧。这个记载点燃了杜甫生地历史争端的导火索。杜甫究竟诞生于何处?这无疑成为杜甫学界一个重大的反思课题。不可否认,碑记的发现为杜甫生地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葛景春先生《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一书不是对李杜进行简单的优劣品评,而是深入到唐代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论述从李白到杜甫的诗歌流变的现象与原因。他从李杜所处的时代的变化、文化诗潮的转型以及李杜自身原因三个方面对李杜之变进行研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大唐盛世浪漫诗风向以杜甫为代表的衰变之世写实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展示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里诗学精神的变化也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用西文阐释学理论,去审视清代杜诗学,以期从另一视角对清代杜甫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当然,阐释学研究范式也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若机械地用之于杜诗研究,或有其大而无当之嫌,或有其削足适履之弊。因此,文章力图避免直接套用西文阐释学哲学的话语、方法论,而是根据杜甫研究自身的特性,做出超越一般阐释学研究范式局限的选择,进而对清代杜甫研究内涵的丰富性,特别是清人杜诗阐释的客观性追求做出尽可能深入的认识与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