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中的动词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信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157-160
动词化是人们追求信息高效传递的结果,是人类语言历史演化的产物,也是语言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节奏加快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在英语中越来越普遍。动词化是概念语法隐喻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动词化其类型有多种。动词化隐喻增强了英语语言的表意能力,使语言结构简练,形象生动,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2.
3.
李红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34-135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入手,阐释了品牌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品牌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以确保品牌名称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43-148
动词至于是由动词至和介词于共现连用演化而成的,动词至于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北宋,成熟于清末。节奏的双音化、程度的主观化、介词功能的消退、介词化与动词化功能的互补是至于向动词转化的诱因。至于X结构中X的多音节复杂谓词性短语、至于到X构式的出现标志着至于动词化的成熟。能独立作谓语的特征显示至于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化特征发展得更突出了。 相似文献
5.
车艳艳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2):55-57
每种语言都有它的强调手段,这是因为人们在说话作文的时候常有强调自己所思所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话语中某部分的强调也是其内容意蕴的一部分。然而,英汉两种语言的强调手段却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汉译英方面来阐明强调意蕴对等转译的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6.
朱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35-140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由于生活环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文学艺术传统等的差异,形成了一些本民族语言中特有的、反映本民族文化特质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汇.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展示原作的风貌,最大限度地追求源语与目的语"最贴近的对等".至于具体的翻译方法,应以异化的翻译辅以各种补偿手段(如加注)较好.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十分重视原作者的立场观点。而原作者往往通过间接的方法将其立场观点隐含在作品深层,这就给翻译带来困难。汉译英时,汉语中有些文化背景的内容涉及到原作者的立场,译者要认真考虑原文的深层意义,也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状况。译者务必透过词语表层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达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朱敏冠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65-67
法律英语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法律文本翻译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从典型的法律文本翻译实例,可以探讨语篇、句法及词汇三个层面上功能对等理论在法律英语汉译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陈立中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4):75-76
攸县方言中有[k 2ε1]、[t i2ε1]、[k y21]三种读音。[k y21]是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文读音,只用于读书或作报告等情况;[k 2ε1]、[t i2ε1]的词汇和语法语义比较复杂,表示“浪费”、“前往”等词汇意义,具有谓语等多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马喆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9,22(3):148-152
“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说”等言说义动词紧密结合,还可表总结及本质分析的篇章功能。汉语“到底”的语义演变,充分体现了汉语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自力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2):117-121,200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英汉句子体现核心信息的句子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汉语往往使用主要句子成分来体现语义上的信息重心,表现为语法重心和语义重心的一致性;而英语往往使用次要句子成分来体现语义上的信息重心,表现为语法重心和语义重心的非一致性.因此,提出“句式重心移位”翻译法,即根据英汉在语法及语义关系上的不同特点,通过句子主次成分的相互转换,形成整个句式重心的移位,以保证译文的准确完整和表达的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2.
李小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3-58
永定客家方言的去和起语音相同,语义功能繁多.通过分析作为补语标记去的用法,并与周边其他方言比较,考察 去 、起在方言中的使用情形,探讨了去的本字和来源问题--永定客家方言作补语标记的khi52应写作去,来源于动词去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3.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东西方都有着深远的历史传承,但作为文学翻译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戏剧翻译的地位略亚于小说和诗歌翻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长期以来,批评界主要运用奈迭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强调读者的角度评价戏剧翻译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持“目的”对翻译结果的影响,运用“功能目的”理论,将戏剧文学读者分为两个不同的读者群,结合戏剧审美心理,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戏剧翻译批评中的不足做一浅层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孙梓健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47-51
翻译中对词的内涵意义的理解不仅影响源语语义信息的忠实表达,而且也影响着源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求词义在具体语境下的对应是再现原文精神的关键.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语义不完全对应,甚至缺乏对应的现象,因此译者必须抓住词的表层语义所传递的深层含义,寻求意义上的动态对等.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谢雨丽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
在现代汉语中,“去往”和“去到”都含有“到……去”之义,表示一个位移过程.如“我愿去往一个梦想中的世界”和“我愿去到一个梦想中的世界”都能够表示“我”的意愿是“到梦想中的世界去”.但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去往”和“去往”在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方面的考察,来分析二者在这三方面的异同,并说明在现代汉语中二者使用的大致分工. 相似文献
16.
覃鸿怀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90-93
英语同韵俚语是汉译的一大难题,主要问题在于汉语词汇上存在缺位现象和英汉文化上存在重大差异。文章通过分析英语同韵俚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并对常见的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认为英语同韵俚语汉译应采取归化策略,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让外来文化入乡随俗,同时,要充分而灵活地利用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各种元素,如文章暗示、加注也是解决这难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罗天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2):111-114
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区别在于,英语较之汉语有着鲜明的形态,句中各成分之间常使用各种连接词语,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由于形态弱,缺少关系手段,构句主要依靠语义与逻辑的贯通,常常不用连接词语。这些显著的差异给英汉互译造成了困难,为了达到功能对等,必须使用一系列相应的转换方法,以最终实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8.
"同构"在翻译实践中比比皆是,可视为一种归化翻译。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看来,它属于功能对等的范畴。鉴于翻译在本质上是无法实现绝对或完全对等这一事实,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尊重目的语读者的前提下"同构"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文章同时指出,"同构"翻译策略很好地体现了"翻译即交际"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该翻译策略是实现本族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对话的有效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际活动。文章还指出,运用"同构"策略翻译时所损失的信息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补偿手段来进行弥补,从而尽可能多地传达出源语所包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郭开创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
"去+VP"和"VP+去"两种句式极为相似,但是二者表示的意义却存在差别.从"去"的语义指向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句式的意义,力求对其在语用上的不同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余清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112-114
本文在对97个公司英译名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以功能对等为主,兼顾文化对等的原则,以表达自然和目的语消费者接受为最终目标,分析了公司名称英译实践中的音译、意译、音意兼译三种常见方法并确定了各自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