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氏文通》的历史观表现在马氏对“读破”、“假借”、“活用”、“句式”,及具体语法词语等方面的识认上。不能只依据马氏在语法理论表述上的某些观点,就判定《马氏文通》为非历史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论《马氏文通》的句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它借鉴拉丁语法的框架,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入手,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全面描写。其语法思想,特别是关于句读的精辟论述,多有创见,对近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领会《文通》句读论的深刻内涵,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结构上,《文通》可分为两大部分:字类和句读,即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在《例言》中马氏曰:“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唯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可见,《文通》用百分之八十的篇幅论字类,完全是为论述句读服务的,句读问题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相似文献   

3.
“来”的语法化过程的语义关联顺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虚化研究是现阶段语法研究的热点,趋向动词又是最易于虚化的词,文章对“来”语法化模式的理论依据作了系统阐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语法化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第二部分对“来”的语法化轨迹作了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对几个含“来”的词的虚化作了描述;第四部分提出了“来”的实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将汉语虚字划分为介字、连字和助字三大类,建立起汉语虚字体系。其将助字的作用概括为“传信”、“传疑”两种是科学而允惬的。以“也”、“矣”二字为例,将《马氏文通》与前此的《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作比较,《马氏文通》之分析细致、后出转精显然可见。关于“也”、“矣”二字区别的论述、关于助字合用的论述,是马氏助字理论的突出成就。马氏继承了我国传统经小学讲文法而结合以文势及声音的研究方法,其关于助字运用之精蕴等等的论述精彩纷呈。马氏在分析汉语句子时,已经明确具有了层次的概念,这早于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层次分析,尤为可贵。马氏的缺陷,在于时有烦琐或者武断之处。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坐动”“散动”说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坐动”“散动”说评议卢烈红“坐动”、“散动”说是马氏动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有价值的部分。本文辨析马氏关于“坐动”、“散动”的定义,清理其矛盾,揭示这一学说的科学价值。在汉语语法学发展史上,《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具有划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林祥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部分(1991年版)作了简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欠妥之处,如“双主语”、“无主句”、析句方法等语法体系方面的问题,分析错误、在述前后矛盾及举例不当等。  相似文献   

7.
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汉语虚词作研究是自《马氏文通》开始的。虚字学说作为《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其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识,对后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对《马氏文通》的研究,虚字方面比较薄弱,因而对它的评价往往失之偏颇,只有全面认识理解《马氏文通》,才能对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子”在《孟子》中的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一般的语法著作和语法研究者把“子”都解释为表尊敬之词。本文在考察了《孟子》全部代词及“子”的所有用例后发现,“子”在《孟子》中却无表尊之意。文章用充分的例句分析了“子”和“尔”、“汝”及“夫子”、“先生”在《孟子》中的不同用法,同时还就《孟子》和《论语》对“子”的用法进行了比较,从而说明“子”在《孟子》中是以一般的对称代词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中介字“之”的归属历来为人们所不解,从介字“之”与助字、连字,介字“之”与其它介字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证明《文通》将“之”字归入介字符合自身语法体系的系统性,也尊重了“之”自身的特点。在论述中,还发现了马氏的一些进步之处,如词类划分问题上的“同一性”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所引原文系1983年商务印书馆本)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氏在给汉语划分词类时,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的说法,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本文打算就“假借”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便从中真正了解马氏“假借”的实质,从而正确地认识词类活用问题。一马氏一方面继承了前人虚词、实词的研究成果,赋予了实词、虚词新的含义,把汉语的词总分为实、虚两大类。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断词”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词”是《马氏文通》句法体系中的一个术语。本文全面检查了《马氏文通》有关“断词”的内容,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在领会作者本意,理清它的头绪和体系,揭示“断词”所指三方面涵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为”“有”“犹”“必”“尔”等具体字的剖析,指出《马氏文通》诸多矛盾之处。第三部分讨论了与“断词”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读本》“词语索引”中几处“是”归于“决词”的处理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的“次”与“格”“位”之比较──兼评何容、林玉山的“次”理论杨逢彬马建忠以普遍唯理语法为原则,将西语的cases(格)译作“次”,并移植到汉语。由于汉语无词尾形态,故马氏的“次”不能与“格”尽相吻合;但两者的精神一致,就是讲“实字相涉之义...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中的“顿”和“读”一向为人误解为含义不清、内容混乱的两个术语。本文通过对《句读卷》中“顿”“读”例句的分析,发现“顿”“读”有作为“诵读单位”和“语法单位”的两个含义。从语法作用来说,“顿”和“读”是互补的同一级语法单位,从而揭示了《马氏文通》由字─—“顿”和“读”─—句构成的三级语法单位。  相似文献   

14.
《语法新论》运用“三个平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研究语法。主张既要区别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又应使三者互相结合;主张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此书不仅有理论的阐发,而且还结合具体事实对汉语语法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和分析,材料翔实,内容丰富。作者不同于成说,敢于创新,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中的否定词与否定句──《庄子》语言分析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庄子》语言分析的一个部分,整个分析工作还没有完成,陆续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就教于大方。否定词连同否定句,是古代汉语语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多有定见,《庄子》用语不可能脱离一般性规律,但也确有自己的特色;且专书语言分析强调材料的穷尽性特点,故假此对前人论述做些某种意义上的补正。现一一分述于下。“不”与“不”字句“不”字是全书使用次数最多的几个词语之一,在所有否定词语中用法也最普通。《庄子》中共用“不”字1930次,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前,包括用于介词结构前和少数副词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就…  相似文献   

16.
《易经》中的助动词共有5个,即“用”、“克”、“能”、“可”和“宜”。通过对其考察后发现,《易经》中的助动词有如下特点:“用”作为助动词只在《易经》中出现,其他先秦文献中未发现用例;《易经》中的助动词都是单音节的,未出现双音节的,也未出现与其他助动词连用的现象,而且语义单一。句类分布方面,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这些特点一方面体现了《易经》语言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为全面认识先秦时期助动词的存在和使用状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马氏文通》之“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中有一个独特的语法单位“读”,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它是一种主谓结构的词组。这种观点见于多种语法论著,并已写进几部“汉语语法学史”书中。但我们细读(马氏文通)之后,则觉得它并非就是一种“词组”.而且也不一定是“主谓结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读”所在之位置《马氏文通》中,“读”所在之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这就是:读在句的外面而与句子行;读在句的内部作句的一个成分;读在一个复杂的读中作一个成分。下面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句外读”、“句中读”和“读…  相似文献   

18.
汉语言语法的研究 ,比之于方音和方言词汇的研究 ,总的讲 ,无疑是相对薄弱的一环 ,就四川方言语法和作为四川方言代表的成都方言而言 ,也概莫能外。《成都方言语法研究》一书 ,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第一部对成都话语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方言语法专著 ,堪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取得的一项十分可喜的科研成果。《成都方言语法研究》以老城区通行的成都话即所谓的正宗成都话为研究对象 ,以足以代表正宗成都话的口语以及成都籍作家的方言作品和报刊的成都话为语料 ,参照普通话作比较 ,着力就成都话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性的认识基本上是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对其语法功能的分析也比较全面,但由于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秦汉文献,运用的是西方语言理论,因而常常有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本文主要谈了二个问题;(一)比较分析了《马氏文通》对各类词的认识,根据汉语实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二)着重讨论了《马氏文通》在词类问题上的一个主要观点:“字无定类”,指出:所谓“字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取消了词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一明沈德符认为《金瓶梅》第53至57回系“陋儒补以入刻”,其理由之一是“时作吴语”(见《万历野获编》卷25“金瓶梅”条)。朱德熙先生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一文中,为此寻求了一些语法方面的根据,其中之一是第57回有两处用“子”作动词后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