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头第一句话,即《原道》的“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里就提出文德.这个文德称为大,大到包括两方面:一是“道之文”,一是“自然之道”。先说“德”包括“道之文”,这个“德”指什么,即韩愈《原道》里讲的“足乎己天待于外之为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所以说“与天地并生”。有了天地,就有“玄黄色杂,方圆体分”,即有天地的色,天玄地黄,即有天地的形,天圆地方(这是古人不正确的看法),即有了一样东西,即有它的形状和色彩,形和色是每样东西本身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文之为德”观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文心雕龙·原道》篇“文之为德”说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文论观点,它包含有可宝贵的辩证法思想,与《原道》篇的“自然之道”是密切相关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了解刘勰的文论思想、确切把握《文心雕龙》一书的文论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刘勰的“文之为德”说作些尝试性的探索。其有谬误,幸望通人指正。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古今学者从文学、哲学等角度对该书进行了广博的研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对文学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也给予关注和研究,近年来,笔者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心雕龙》作了考察,将一得之见,呈献于学界,求教方家。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仰观吐…,依察含章,高插定位、放两仪既生吴;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c,‘c生而言丘,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德开宗明义,从语…  相似文献   

4.
《刘勰论“文德”》作者 张福勋原载 《集宁师专学报》2 0 0 2年第 2期刘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首次以“文德”命题 ,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在《程器》篇中 ,只是要求作家的“文德”就是为“军国”服务 ,为“政事”服务 ,仍然是儒家政教的一脉相传 ,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其它篇章里 ,如《序志》、《奏启》、《章表》、《诏策》、《论说》、《诸子》、《史传》、《谐隐》、《铭箴》、《祝盟》、《明诗》、《辨骚》、《征圣》等 ,不断地强调了作家的“文德”的修养 ,对创作的决定作用。刘勰不仅从创作方面强调“文德” ,而且还从批评和鉴赏方面 ,也一样强调“文德”。刘勰论文德 ,其深刻的渊源 ,当然还是承继了儒家的思想和观点。周振甫先生也曾讲《〈文心雕龙〉论文德》 ,但周先生阐述的是《圣道》所说的“文之为德” ,具体论形文、声文、情文 ,认为“这就是文之为德”。与拙文所论 ,有所不同。拙文讲“文德” ,是阐发为文之道德。《史传文学对小说发展的推动与阻滞》作者 吴广义原载 《职大学报》2 0 0 2年第 1期关于中国小说与史传著作的关系 ,一直是小说研究关注的热点 ,一般研究者多着重史传著作的积极影响 ,他们认为史传著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文字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德"、"道"、"心"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心雕龙》中《征圣》、《宗经》等篇得出:《原道》之"文德"通于"文道",都是指"文"本身的存在样式与生成方式,以至微至妙之变化为基本特征;"文"与"道"、"德"须臾难分,"文"外别无"道","文"外亦无"德"。同时神以通明、圣以化用在天人合一的意义上充实了刘勰自己开篇标举的"文德"论的内涵,进而使得"象"与"心"走向文论体系的前沿。  相似文献   

6.
一般的美学史都认为,比较系统的关于自然美的理论,是在十八世纪后由西方的美学大师们构筑起来的,而笔者认为:在中国,这种理论的构筑,其实要比西方早得多,而最系统的自然美理论的架构是由南朝的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所构建的.《文心雕龙·原道》的本意是讲“文德”的,这个“文德”,《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得很明白:“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言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形文、声文和情文,都是自然形成的.有了龙凤,自然有鳞羽的文彩;有了泉石,自然相激成韵.在《文心雕龙》中,天地万物所具有的颜色、形体、声音,都称之为“道之文”,而反映思想教化的情文(人文)也称之为“道之文”,它们是属于一体的.而“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道》)那么,“形文”,“声文”自然也“肇自太极”了.这实际上涉及了自然美的本源,即认为自然美源于“道”的观点.刘勰对自然美本源的认识,尽管比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公元三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丁所坚持认为的自然美是由于“分有”了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的主张晚了许多年代,但比起主张“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黑格尔来,却又早了1300多年.而且两者的观点,又是“何其相似乃尔”,这在比较美学上,也应该是很值得研究的吧!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玄风盛行的时代。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刘勰,是否受到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他的《文心雕龙》又是否反映了这种社会思潮?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不久前,王运熙先生发表了《〈文心雕龙·原道〉和玄学思想的关系》一文,指出《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强调“自然”,实是受玄学思想的表现。王先生这一见解是有深刻见地的。  相似文献   

8.
读了《江汉论坛》1980年6期吴林伯同志评论拙作《论<文心雕龙>的纲》等三文的大作后,获益良多,无任感佩!然而笔者尚有与吴同志商榷者,特草此文,以答雅谊。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有一句话说:“岂好辩哉,不得已也。”笔者此刻的心情,也是这样的。通读吴同志的大作后,感到我们双方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文心雕龙》之“道”的理解。吴同志认为《原道篇》所说的“道”是儒家之道,而笔者则认为是佛家之道,从而也就对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此笔者决定对《原道篇》之所  相似文献   

9.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正纬》是《文心雕龙》第四篇,刘勰把它列在《原道》《征圣》《宗经》之后。《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一书时,是把《正纬》作为“文之枢纽”的  相似文献   

11.
一《文心雕龙·序志》中讲到:“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马宏山同志对这里的“极矣”二字颇感兴趣。他在有关文章中反复强调“极矣的地位”、“极矣的价值”,多达六次。什么是“极矣”呢?是什么“地位”、什么“价值”呢?鄙见不敏,幸有马论原文: 刘勰认为“文之枢纽”在《文心雕龙》之中居于“极矣”的地位。……“文之枢纽”既居于“纲领”之中的“极矣”的地位,那么它在“纲领”之中所起的就一定是“提纲挈领”的作用。(《也谈》) “文之枢纽”的五个项目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有其“极矣”的价值的,而不是只有“原道”和“宗经”两个项目才有“极矣”的价值,所以每一个项目都是有其各自的分量,不可或缺的,……(《再论》)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为何没有评拔陶渊明1,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儒、道两家对“隐”的两种不同态度造成的思想分歧及文艺观上的矛盾冲突所致。一《文心雕龙》主要是用正宗的儒家思想作为指导的。《原道》、《征圣》及《宗经》放在书首,道、圣、经三位一体,以经为基础,所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刘勰以周公、孔子为尊崇偶像,以“五经”为创作规范,认为文坛“讹滥”文风,必由“宗经”正之。那么他于儒家对“隐”的看法也应是熟悉和遵循的。《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史上迄刘勰为止的主要作者,有15…  相似文献   

13.
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四人帮”所掀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曾经成为“箭垛”,受到过铺天盖地的批判。其实,当时所批判的以《中庸》一书为主要靶子的“中庸之道”,和孔子宣扬的“中庸”思想有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现在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是“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家后学传播的《中庸》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价孔子的“中庸”思想?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说是最高的了。可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理论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五篇是个“义脉贯通”的理论整体,其宗旨在于阑述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这一宗旨通过三个理论层次及其内在联系体现出来。《原道》篇以“自然之道”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本乎道”以为文的思想;《征圣》篇通过“征圣”对《原道》篇的思想加以印证和阐发,提出了“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和“衔华而佩实”的文章写作根本原则;《宗经》篇将前两个层次的思想归结为“宗经”为文,同时联系《正纬》《辨骚》两篇,确立了既师圣宗经,又主变求变的文章写作根本原则,从而构成《文心雕龙》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文心雕龙·原道》篇,讲的是文与道的关系,刘勰认为文源于道a’对于这一点,向无异辞。但是,对于刘勰所讲的“道”的涵义,对于刘勰提出的文源于道的思想实质,历来的研究者,却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概括起来,有两种意见。最早对刘勰的“道”提出深刻见解的是清人纪昀。他在《原道》篇的眉批上说:“自汉以来,论文  相似文献   

16.
<正> 《原道》冠于《文心雕龙》全书之首,属“文之枢纽”,为多数研究者所重视。它的主旨或基本思想是什么?论者意见颇分歧。本文认为,《原道》的主旨在于阐明文学要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道理,强调为文必须探求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原道》所探讨的实质上是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其基本观点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约略言之以备一说。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语源还是语境上说,把《文心雕龙·原道》篇起首二句中的"与天地并生者"理解为"人"都较"文"更加合理。由此可以看出,刘勰通过赞颂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和价值,来确定人所创造的"文"的意义和功能,认为"文"即语言美,是"言"与"心"在"道"的基础上的统一。这种对主体精神的弘扬是统贯《文心雕龙》的核心观念,它源自传统并超越传统,依附时代也领先时代,可谓找到了语言美的正确根源。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体要"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东林 《学术研究》2004,(7):141-145
对于“体要”概念 ,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本文据王夫之《尚书引义》对“体要”的释义引申论之 ,认为《文心雕龙》中的“体要”概念乃刘勰所拈出之为文法则 ,此法则体现于文质关系本身 ,并在对不同文类的论述中 ,演成为“法式”、“体式”概念 ,因而成为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一 牟世金同志在其《〈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二期)一文中说,《文心雕龙》的总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以前有人曾指出:“《文心雕龙》基本观点是‘宗经”。或者说:“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我觉得,这后一种提法,是比较确切的。牟世金同志的“两个最基本的主张”的看法,和他对“原道“、“宗经”的不正确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20.
吕斌 《北方论丛》2007,(2):14-17
“道”与“术”是《文心雕龙》的基本范畴。刘勰在书中以《老子》强调客观规律性的“自然”说和《周易》强调主体能动性的“三才”说为哲学基础,阐述了其“立文之道”和“驭文之术”,即以“道”统“术”说。本文即试图解析其“原道”说和“总术”说中可供借鉴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