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分析,结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主要分歧,揭示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具有较为明显的经验论色彩。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将感觉经验绝对化,只承认感觉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真理观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出现了符合论、融贯论、实用主义论、语义论和多余论等真理观,其中符合论真理观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符合论真理观是神目真理观和有镜真理观,符合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表象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理论前提都是不合理的。后现代主义主张用语言游戏来代替符合论,认为真理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和相对真理。后现代主义真理观虽有其合理的一面,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这使它难以成为主流真理观。  相似文献   

4.
何谓真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哲学界对这一追问由来已久,也产生了各种理论背景下的真理观。当下真理观存在的重要形式——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然而,符合论真理观却面临着"主客二分"、"事物为先"等困境。当符合论真理观面临质疑,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真理观,即真理就是去蔽,是人("此在")使事物去蔽而显示其本来的意义,是人("此在")使事物成为其所是。海氏的真理观克服了符合论真理观中的众多困境,是具有超越性和批判性的。  相似文献   

5.
金岳霖在逻辑和哲学上都深受罗素的影响,在真理观上也是一样.他的真理观接近于罗素在逻辑原子论时期的真理观.他们探讨了有关真的一些类似论题,持有近似的哲学立场,如形而上学上的实在论倾向,认识论上的经验论,真理观上的符合论.但金岳霖的真理观不是罗素真理观的简单模仿、重述甚至抄袭,而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和创新.例如,金岳霖强调真的如下一般特性:真是一种关系质,真没有程度之分,真不相对于时空,真不相对于知识类等,由此凸显真命题的客观性、可靠性和超越性;他论证了符合论在常识中有坚实基础,捍卫常识在哲学和科学中的地位,认为常识不可完全推翻,否定常识要依靠另一部分常识;他对质疑符合论的"主客内外"鸿沟说做出回应,提出一种认知主义事实观:事实是接受和安排了的所与,是基于所与之上的一种认知建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金岳霖是一位有深厚中西学养、独立思考、有原创性的现代中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真"的认识中,符合论的观点可谓源远流长,罗素、奥斯汀等都是符合论的坚守者.情境语义学对"真"的认识承继了奥斯汀的思想,其对真理符合论中三个关键性概念--"事实"、"命题"和"符合"的研究与刻画表明,从罗素等为代表的传统真理观到情境语义学视野下的"真",真理符合论已具有不同的涵义,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前者以"同构"为依据,是静态的、粗糙的,后者以"约定"为根据,是精致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对真理问题的探索中,传统的基础主义的线式决定符合真理论受到质疑与颠覆,后现代的非线性建构主义真理观走向前台。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作为后现代建构主义真理观的翘楚从后现代建构主义立场出发,吸收20世纪以来统计物理学、相对论、概率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批判了基础主义实在论的线性符合真理观,提出了非线性的语义和语用概率真理论以及语境具体真理观。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建立在当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诸如相对论、统计物理学、概率论、信息论的成果之上,我们要批判借鉴后现代主义概率真理论和语用、语境真理论,反对真理观上的线性决定论,正确处理反映与建构、确定与不确定、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关系,丰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相似文献   

8.
体验哲学是后现代哲学的最新发展,它以批驳传统真理观、特别是分析哲学符合论真理观在隐喻解释方面的无能为力为切入点,批判了客观主义真理观的虚妄性,建构了以理解为核心、以概念结构和认知图式为表征工具、以一定条件下的体验为前提的全新真理观。这种真理观很重视隐喻、概念系统和认知的互动性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在真理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往往被传统真理观所忽视。需要说明的是,体验哲学真理观虽然具有很大进步性,但它仍然不能摆脱后现代语境下将真理本质属性和边缘属性本末倒置的弊病。  相似文献   

9.
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走出真理观符合论的古典时代,必须批判借鉴当代西方语言分析哲学家对真理观的有益探索;塔尔斯基的T语句奠定了“真理朝着语言而生长”,实现了真理观的语言学转向;戴维森的以“真值务件论”为代表的融合真理观转向了复杂的自然语言,超越了塔尔斯基人工语言真理观.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教科书哲学体系中“实践标准”的逻辑论证之所以存在裂痕,根源在于它立足于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被禁锢在直观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为出发点,走出了主客二元对应的真理观,开辟了主体在改造世界实践中相互映现与互为表象的真理观,从本体论立场解决了认识论问题。但马克思哲学革命所确立的新型真理观并非以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为目标,它只是一个附带性的理论后果,其根本旨趣是批判德国哲学家关于“意识”革命的谬误性,而确立从实践中去解决历史真理性问题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真理观虽然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但它无论是对于真理客观性的理解,还是对真理客观性的论证,都存在着缺陷,不但难以令人信服,而且存在着重重隐患。而把真理的客观性理解为其正确性,不但可以在真理观上与主观真理论划清界线,而且克服了传统的客观真理论的缺陷和隐患,从而更好地坚持了客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12.
指称概念不仅是语言哲学的基本概念,更是意义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在早期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指称成为意义理论研究的阿基米德点。早期的真值条件论者弗雷格和罗素认为,语言表达式所具有的意义是因为它们直接指称外部实在中的事物。在戴维森提出的系统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他对指称概念的解释并未直接向名称或谓词与对象的关系指派经验内容。指称在戴维森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的基础性作用被消解。指称从意义理论研究的阿基米德点蜕变为纯粹语义学的设定。指称概念的消解与蜕变是从早期逻辑原子主义的微观语义分析到戴维森整体语义理论构建必然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全新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核心,以科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论为基点,以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为重要内容,在探索跨越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开辟了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理论界,反理论之声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伊格尔顿的近作《理论之后》是对这种反理论的一个回应,其目的不是宣判理论的死亡,而是通过对文化理论的深刻反思探询当前文化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并试图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为文化理论寻找出路。他认为文化理论必须重新进入现实,必须对人类的道德、价值、真理等重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要对当代资本主义超出伦理限制的盲目发展和过度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理论之后》对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当代的文化理论和美学理论应该充分关注中国的现实,尤其要关注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底层和少数民族族群人们的文化生活、价值转变、情感需求和文化尊严,为边缘和弱势群体及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争取合法性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解释学的真理论的两方面内容 :真理的含义及在哪里探寻真理。解释学所理解的真理仍然是就理论、思维而言的。所谓存在的真理 ,也是指存在在思维或语言中的呈现 ,物理的存在是不存在真假的。因此 ,解释学就主要是在语言、艺术、历史中探寻真理。而从文本中找到的真理就是从文本中获得的体验。所以解释学的真理仍然是主观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求“是”的哲学思想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哲学思想由片面走向全面,由传统哲学走向生态哲学时,以哲学为根基的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也必然发生变化。美学理论其探求的范围从纯粹艺术领域拓展到整个生态系统,审美心理机制、审美价值、审美方式、审美目的等都得到拓展,形成拓展美学理论。在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及新出现的大地艺术、环境艺术、成品艺术等新兴艺术实践形式的共同作用下,艺术理论也由传统艺术理论发展到生态艺术理论阶段。主要由生态艺术哲学与生态艺术批评构成的生态艺术理论重植了艺术的生态之根,恢复了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批判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实用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主张哲学应立足社会,面向现实,研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威实用主义的主要含义有三:一是强调科学方法对研究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二是重视行动和变化,拒斥绝对论;三是重视以效用原则为基础的实用主义真理观。  相似文献   

18.
在区别"真"与"真理"两个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科学理论的"真"的含义。"真"是指科学理论的真、善、美的统一,它相对于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及理论基础的虚构性而言。二者的关系是:"真"是可错性、虚构性滋生的土壤,可错性和虚构性是"真"变化发展的内在要素。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论和传统社会批判理论的社会研究方法的批判,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共识真理为目的,通过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批判,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研究框架,形成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由于坚持社会科学理论有普遍而规范的客观基础的存在,并以此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批判阐释学尽管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新视角,却很难达成哈贝马斯所赋予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形而上学实在论和真之符合论存在的问题,普特南提出了内在实在论。他认为我们是在一个理论内部谈论实在,“真”是我们的信念之间以及我们的信念同我们的经验之间的某种理想的融贯,在不同的理论框架内,对同一实在的理论或描述不是唯一的。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因带有认识者的面孔而被批评为具有相对主义倾向,但普特南明确了真的标准,承认可接受的合理性标准的客观性。虽然没能彻底避免相对主义,但做出了反对相对主义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