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古代越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中原各国。勾践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措施,一度缩小了越国同中原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然而,当时促进越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已经背离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同时越地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独特的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决定的越人“性脆而愚,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然,去则难追,悦兵敢死”的经济人格也限制了越国进一步发展,置身于时代前列的能力,这是导致越国霸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越国在春秋晚期曾经攻灭吴国,一度称霸中原,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国家。关于越国的社会性质,目前史学界意见还很分歧。本文拟从越王勾践的社会改革下笔,结合学术界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试作探索。 (一)越王勾践的社会改革是越国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公元前494年,勾践在夫椒(今江苏吴县太湖中)为夫差所败,越国沦为吴国的属国,勾践亲率妻子、范蠡等人入质于吴三年之久。但是勾践并不甘心于失败,他在回国  相似文献   

3.
越国兴起于春秋晚期,从一个小诸侯国到最终灭吴称霸,其发展壮大的原因除了越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外,还应归功于军事制度改革的成功。越国实行“全民皆兵”,“兵农合一”的兵役制,而这种兵役制得以实施的经济基础是勾践推行的国家授田制。越国在军事编制上设有三军,兵种则包括水军,步兵,禁卫军,后勤保障以及地方兵等。此外,越国推行严格的军事纪律,有较为完备的赏惩条例,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来看,勾践时期越国的军事制度在其所处的时代而言是相当完备的,越国的军事制度是成就其后来称霸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瓯越人和东瓯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东南部的瓯越人历史悠久,是于越人的近亲.越国乱时,大量于越人南奔瓯越,建立闽越国,后被秦所灭.越君摇佐汉平秦,汉封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国除.元鼎三年,设东部都尉,曾以鄞(今宁波市)为尉治,管辖东瓯国故地——今浙江省东南部。  相似文献   

5.
今较为一致认定的越国故都平阳说,地理地貌不合,遗迹遗物全无,史料依据难寻。而今绍兴县平水镇的上塘、下塘地,不仅地域与史料记载的越国故都地全然吻合,更有大量遗迹遗物与故都所在地条件一一时应,紧密联系。上塘、下塘地应为越国建山阴大城之前的越国故都所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在于剥削阶级是否存在,在于劳动人民是否当家作主,在于为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服务,在于能否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还在于商品关系的范围不同。”为了更好地运用商品经济形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必须研究商品经济与社  相似文献   

7.
吴国和越国,都是建于长江下游的国家。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继承权给弟季历,“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吴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始渐强大,都姑苏(今江苏苏州)。据《史记·越世家》记载,夏禹的五世孙少康,为了“奉守禹之祀”,封其庶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自号子越。越先后为楚、吴属国,越君允常时,拓土始大。当时,我国历史已进入了春秋后期,而刚刚兴起的吴、越两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中才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之际的越国大夫范蠡,究竟寿终何处?《湖北方志通讯》1984年第一期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范蠡寿终鹿角峰》;同年第八期又登了一篇,题为《范蠡并非死于石首》。两篇文字,各执一词。笔者乍读第一篇,同第二篇的作者持有同见。但经认真查阅史料,反复思考第二篇的论据,则又觉得前者可以存疑,后者未免过分武断。因此,我们不揣冒昧,略陈浅见,与《范蠡并非死于石首》一文的作者商榷。作者开篇断言:“春秋之际越国大夫范蠡的死地,本与今湖北无关。前人虽曾一度有过“陶朱公冢在南郡华容县西”的传说,但也早被澄清。”接着对《范蠡寿终鹿角峰》一文进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南半部存在着有别于华夏族的楚、越两大民族。它们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从其有着共同的祖先崇拜和相似的习俗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史载:“越,华姓,与楚同祖”,或说“越,华姓”。楚越出于同一世系的说法,显然渗进了后人附加的夸大成分。  相似文献   

10.
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过巴人历史的学者,多认为四川巴人,来源于湖北的清江流域,该地就是巴人最早的发祥地,因在强楚的侵逼下,或由湖北的恩施、长阳、宜都沿长江逆上入川;或从清江走巫山大溪入长江进川; 或经宣恩、咸丰到四川的黔江.涪陵,而后重庆、合川、阆中,最后在阆中为秦所灭.常引用“巴子时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因此推论1954年6月发掘出土的巴县冬笋坝、昭化(今广元)宝轮院两地的战国巴人土坑墓(船棺葬),应为清江巴人不断西迁四川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三、古沮、漳经过的几个城邑——临沮、漳(章)乡、当阳、麦城、枝江都应在今蛮河流域如果上考无误,古沮、漳就应是汉水的支流,与属于长江支流的今沮、漳二水是两回事。但人们也许会问:是否有可能这两个地区的沮漳在齐梁以前同时并存,而与古郢都、江陵以及某些人们熟悉的城邑相联系的古沮、漳,仍是长江边的今沮、漳? 要判定古沮、漳是否同时有二,一个重要关键就在于能否在齐梁以前的古记载中找得出同沮、漳相联系的两套山川城邑来。  相似文献   

12.
经学史上持续近二千年之久的“今、古文学”之争中,《左传》是争议最激烈的一部作品。两汉经师学者们对《左传》的争辩集中在该书性质问题上,即《左氏》传不传《春秋》?当不当立之学官?唐、宋以降,这场论争的焦点便逐渐转移到《左传》本身的真伪方面,即它是一部出之左丘明之手的先秦典籍,还是由后人编纂成书、或被后人窜乱、改造过的膺品?自西汉末年以来,今、古文经学两派对《左传》诸问题的争论,皆集矢于著名学者刘歆,而对继刘歆之后另一位有影响的《左传》学者晋人杜预是否变乱过《左传》一事,鲜有议及。  相似文献   

13.
张士诚(?——1367年),小字九四,淮南泰州(今江苏泰县)白驹场人。泰州濒临大海,有盐场,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明史·张士诚传》)。平日,张士诚常鬻盐富豪之家,或被其白眼凌辱,或被取盐不给分文。由此,他忿恨在心已久。1353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遂率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几人,“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庐舍”,后由于“自惧获罪”,便揭竿而起。时  相似文献   

14.
在左倾教条主义禁锢的时期,人们把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修正主义划等号。其实大谬不然。经过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讲利益未必就是个人主义或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同前者的区别,不在于它不讲利益而前者注重利益,而在于它第一次赋于利益以科学的形态,正确地论述了利益的本质,唯物地揭示了物质利益同政治利益、思想利益的关系、物质利益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个人利益同集体  相似文献   

15.
在第三产业日趋扩大,不稳定就业人员与日俱增的形势下,有关第三产业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也日趋隆盛。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围绕着生产性劳动的争论而展开的。争论的焦点在于,服务劳动是否同流通部门一样,是否同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本文回顾了这一场争论,提出了服务部门在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中所占的地位,并将争论的抽象问题与现实的分析和批判相结合,强调指出了建立“服务经济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统称巴蜀境外的少数民族为“西南夷”。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大体总括了西南夷各部落的概况,在其列述的七个“君长以什数”的(约百十余)部落地区,还有“毋君长,毋常处”的巂、昆明部落。由于语多简略,故对于巂、昆明的情况至今不甚明了,以其方位而言,司马迁仅用了“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等12个字。一般认为同师在今保山一带,楪榆即今大理。依此,则巂、昆明之地西界怒江,北不  相似文献   

17.
“自”字在古今汉语中使用非常广,它兼跨几个词类和几种义训。 (1)名词,训“鼻”。许慎《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自古文自。”段玉裁注:“此以鼻训自,而又曰象鼻形。王部曰‘自读若鼻。今俗以作始生子为鼻子是。’然则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  相似文献   

18.
1986年4月,苏州城郊严山出土了一批重要玉器。本文依据出土文物资料,对玉器出土处性质和埋藏时代进行了推断,进而对玉器与越国灭吴战争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9.
范蠡(约前534——约前454),字少伯,出生于春秋末年楚国宛之三户(今河南内乡西南)一个贫寒的布衣之家。他青年时到越国,受越王勾践信用,成为主要谋臣和上将军。在越将亡国的危急关头,他苦心戮力,深谋远虑,和勾践、文种等人精诚合作,领导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化险为夷,转弱为强,于公元前473年消灭了吴国,进而称霸诸侯。尔后,范弃官浮海,适齐之陶(今山东定陶),事农经商,卒死于陶。著有《计然》(从蔡谟说,计然为范蠡所著书篇名,非人名)等,约在唐以后佚去。《国语·越语下》保存了范与勾践谋略  相似文献   

20.
一完颜希尹(生年不详——1140年),女真名谷神(或固新),又名兀室(亦译悟室、胡舍)①.系女真完颜部贵族出身,世居冷山(今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②.其曾祖父石鲁,与昭祖石鲁“同时同部同名”.曾祖因其贤能多智被誉为“贤石鲁”,而昭祖勇猛过人被夸为“勇石鲁”,二者关系甚为密切,曾盟誓:“生者同川居,死者同谷葬.”④那时,定居在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的完颜部,在昭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