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是针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的一种特别救济制度,是国家基于保护刑事被害人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经济救助使刑事被害人尽快摆脱不利境地的一种制度设计。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从刑事被害人救助到补偿逐步过渡,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模式的最终选择,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从救济的对象、救济条件及救济程序几方面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而又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时,进行法律救助,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权益,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的法律缺陷和对被害人法律救助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刑事被害人法律救助最有效的途径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并对建立国家补偿制度提出设想,希望能够在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制度的构建和立法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现状分析、借鉴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做法,讨论了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对于贯彻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济是在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中,因为被告人确无或者暂时无履行法定义务能力,而向无经济来源、生活又比较困难需要进行救济的被害人发放救济资助专用基金,以缓解刑事被害人的生活困境,修复社会关系。当前,对刑事被害人进行司法救助是人民法院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新的举措,主要的司法救济途径是启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我国现行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存在立法缺失、资金欠缺、操作无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就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来看,对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显得薄弱和不足。完善刑事被害人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制度应打破“先刑事后民事”的传统立法理念,树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观念;确认刑事被害人对权利救济途径的选择权;对刑事被害人就追诉对象的犯罪事实所致损失而提起的诉讼法院均应受理;允许对应负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下尚不具备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施行需要的经济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在立法需求尤为紧迫的情况下,我国刑事被害人救济立法的可行路径是由"救助"渐进式地向"补偿"过渡。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应是兼采一般社会救助制度和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相关合理因素的"紧急司法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7.
刑事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者,而在司法实践中,他们的权益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目前,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以更好地保护被害人,我国还没有建立这一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也应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早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是以追诉犯罪为本位,其目的旨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公众的惩罚权.由此相关的法律在制定时更注重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而忽略了对被害人正当权利的保护,从而使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被强大的国家追诉职能所掩盖甚至取代,使得这一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特殊群体的权利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具体的救济途径,最大可能地平复其所受的创伤.  相似文献   

9.
论建立我国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确保被害人的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以保障被害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为根本目的,以救助的方式实现被害人与加害人、被害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现实基础来看,通过立法建立一部科学、合理的《特困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法》,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在比较研究域外二十多个国家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犯罪行为、犯罪的主观方面、行为人的起诉判罪与否、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关系、加害人的表现等诸多影响救助制度实施的因素入手,分析并论证我国刑事被害救助制度的对象与范围等。  相似文献   

11.
如果刑事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既有可能使其本人及近亲属陷入生活上的困境,也有可能使其产生仇视社会的心里,构成威胁社会安定的隐患。文章介绍了不同刑事被害人救济学说产生的理论依据并作以评价、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社会福利说为主、以国家责任说为基础的救济制度,以期促进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刑事未成年被害人遭受不法侵害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赔偿,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对此都作出了努力,构建了多元化、系统化的救济模式。致力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中国,也应顺应这一潮流,根据我国法制现状,构建以被告人的赔偿为基础,国家补偿、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的被害人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经济求偿权是被害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权利,既是保护被害人权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本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分析了被害人经济求偿权的实现方式,认为存在赔偿方式单一、赔偿范围狭窄、赔偿结果难以保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要构建赔偿主体多元化、赔偿途径制度化的救济模式,建立一个以犯罪人、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以赔偿制度、补偿制度和援助制度为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刑事被害人经济权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中,一些被害人在受到犯罪的侵害后,因未得到任何赔偿,从而使生活陷入困境之中.虽然侵害的结果是由犯罪人造成的,但是,国家对公民权益保护的欠缺也是其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应给予被害人一定的补偿,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然而,目前我国尚无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专门立法.鉴于此,我国可以从基本理论入手,分析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的理论、立法及司法经验,建构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以更好地维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法治的进步,国内外学术界与司法界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但相比之下却忽视了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身心均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更需要特殊的保护与救助。实践中,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保护措施严重缺失,立法保护不足、司法保护不力、配套机制欠缺,使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经常处于危险的边缘,既不利于社会关系的修复,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保障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亟需加强立法和司法保护、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此来构建合理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作为法律生命有机体,属于高度自治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我国刑事诉讼的系统理念存在严重不足,诸多程序设计和制度实施都存在违背系统特征的做法。根据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适当调整刑事诉讼系统配置,实现中国刑事程序系统化就成为刑事程序改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有被害必有救济,被害人的救济权不是孤立地楔入法律体系之中的,尊严价值论、报应观念、诉之利益论与现代国家理论分别从伦理学、心理学、诉讼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09年3月,中央八部委出台规定,要求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被害人救助的具体实施办法,开展具体救助工作。无锡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包头市人大常委会都制定了相应地方条例,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局限:与其他救助衔接方式不明,救助条件过于严苛,权利主体混乱,权利告知义务缺失和标准不确定。针对这些局限提出对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议:明确与其他救助结合方式,协调相互关系;关注犯罪危害结果,给予有需要的被害人切实帮助;确定救助性质,弄清权利主体;规定告知义务,方便权利主体行使权利;与审查机关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证救助标准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犯罪数量逐年递增,受司法能力和犯罪分子个人经济状况制约,每年有相当规模的刑事被害人难以从犯罪分子手中取得基本的赔偿。为了保护被害人权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本文在肯定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引用“赔钱减刑”的思路来缓解目前存在的执行难问题,并从刑事政策和恢复性司法角度加以论证,以期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