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张军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52-55
论述托马斯.哈代前期的宗教思想在《远离尘嚣》中的体现。通过分析《远离尘嚣》,指出哈代前期的宗教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基于宗教原型的情节模式、人物的宗教信仰和结局、《圣经》典故的应用、以及景物描写的隐射。 相似文献
3.
4.
李小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31-132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远离尘嚣》进行解读发现,哈代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超越了父权传统,说明他对女性怀有深切的关怀与同情,但同时他也无法彻底摆脱父权意识的束缚,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依然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这是女主人公反叛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周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130-132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在神话原型批评中意义重大。文章以英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拜厄特代表作《占有》中的一则童话《水晶棺》为例,以集体无意识为理论基础,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对比以及对《水晶棺》新视角的探讨,分析集体无意识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可以看出,作家在作品中有意识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集体无意识使经典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个人有意识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孙小孟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5-69
模糊限制语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语用价值。语言学框架下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从语义学拓宽到语用学、二语习得、翻译学、篇章学等。文章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理论和人际功能理论,分析模糊限制语在文学语篇中特有的人际功能,表现在塑造人物性格、凸显人物形象、反映角色关系、表达人物情感和作者态度、凸显写作意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意在言外”“言不尽意”“言近旨远”等言象意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形简神远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集体无意识对文学创作者的熏陶.在《红楼梦》翻译中,杨宪益采用了异化为主的言、象、意转换策略,达到了尽量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而霍克斯则采取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实现了其迎合西方读者口味的目的.究其根本,《红... 相似文献
8.
库切的《等待野蛮人》以帝国和"野蛮人"的战争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群边镇居民对从未真正出现过的"野蛮人"的恐惧与厌恶,从而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当中人们对从未见过的所谓"野蛮人"的态度,探究人类集体无意识背后所表现的对异己的排斥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相似文献
9.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9-43
萧红笔下《生死场》的女性形象如动物般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凄凄惨惨,她们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无意识地恪守着、捍卫着传统女性文化,充当了传统女性文化的牺牲品。文章分析了这些生活底层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11.
吕丽贤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84-87
乔姆斯基认为人脑具有一种语言习得的先天机制,它是人类学会和使用语言的内因,这后来又发展成以原则与参数为基础的普遍语法.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普遍语法和集体无意识,得出普遍语法实质上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结论,进而说明普遍语法是外界环境和人的内部机制共同作用于人脑而留下的易于学会语言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解析大学生“就业集体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守涛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04-106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双选机制日渐成熟、就业市场不断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却表现出了更多的无所适从.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不明白应当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面对就业,面对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一味地盲从,"就业集体无意识","考研集体无意识","出国集体无意识"日益流行.如何摆脱"就业集体无意识"的束缚,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做好规划,正确面对就业、面对人生,成为我们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楚玮娜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34-36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楚玮娜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34-36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神话原型批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对荣格及其理论多有论及,但对于荣格的心理发展历程却较少涉足,其实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荣格本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就很值得人们关注。他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独特心理模式正是他提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土壤。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其派生出的原型意象虽然出发点是心理学,但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余跃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隐性学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隐性学习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解读《无意识的学习》,了解了隐性学习的特点,并对原作者的实证性研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评判性见解。 相似文献
16.
段平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28-32
楚荷《落地为兄弟》《老莫》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所展示出来的内容不是那种琐碎细微的针对社会生活的个体感性经验,而是揭示出了一种被社会锻造着的国民心态,其创作表征出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不断深化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宋向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53-56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萍、周冲、鲁大海都有不同程度的“恋母仇父”情结。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这种情感与曹禺的自身情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既有其童年记忆的留存 ,又是民族历史深远悠久的“集体无意识”的复活。因此这种情感是神秘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张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06-207
本文从宿命论角度出发,对小说《远离尘嚣》中女主角芭思希芭的生命轨迹进行探索,从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浅析芭思希芭命运悲剧的必然性,从而体会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从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无意识理论视角,通过分析非洲、狮子、迪马吉奥等意象解读《老人与海》中人物所隐藏的无意识欲望,挖掘出主人公圣地亚哥不满当下老年境遇、恋旧、追崇力量、渴求找回自己人格尊严等无意识。 相似文献
20.
姜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726-728
以容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弗萊的原型学说为理论基础,作者结合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南方社会经历,以及自身生活经历来说明福克纳在小说中是怎样来进行女性形象创作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