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描绘了在男权社会阴影下祖孙三代女性的生活故事。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关怀伦理学切入文本,从女性声音、女性关怀、伦理诉求三个方面探讨作者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女性主义伦理愿望。  相似文献   

2.
女性与自然的对话——《浮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浮现>中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反映了小说作者对女性--自然联系的生态女性主义文艺观.文中女主人公通过两个层面的旅程,即生理和心理的旅程,逐步建立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通过这一旅程,女主人公意识到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和统治以及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力图消除压迫女性和自然的共同根源-男权制等级二元论,以求建立男性与女性、文化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与贬斥。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尝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原文进行干预与矫正,从而改写女性柔弱、次等的身份,努力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觉解读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探索作品中作为大自然的女儿苔丝与大自然的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以及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受的压迫和约束和女性的意识觉醒,体现了作者对于男权社会的观念的控诉,对女性和自然关注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女性主义精神的高度,对池莉作以个案分析,从三个方面探讨她是如何走向女性主义创作之路的,然后结合她90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分析池莉从关注女性、到反观男性、直至批判男性、颠覆男权的女性观之发展过程,说明90年代的池莉走的是一条切实的女性主义写作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变化的房子>(House of Changes)一诗里,英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詹尼·库仁(Jeni Couzyn)以独特的视角,用诗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菲洛斯中心社会"(Phallocenter)中不同的女性形象,表明了女性身份由男权社会不同的理念制度所界定的这一普遍性困惑问题,同时真实地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困境,从而为读者呈现了一副逼真的女性画像.詹尼.库仁女士的女性主义诗作在国外影响颇大,但在国内却评述不多,所以本文拟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入手,分析詹尼·库仁女士如何再现和塑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以求对其诗作有一个深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充分展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命运。为了加深对当时的女性命运的了解,需要在深入研读其代表作品的基础上,就宗教神权和夫权思想影响下的男权社会女性的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命运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就女性抗争意识的觉醒和实现女性命运转变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推动19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者考虑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与其他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它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它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电影《阿凡达》的思想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影片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男权社会、抗议现代科技对自然和人类的损毁、谴责种族主义,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最完美的诠释与展现.  相似文献   

9.
陈染的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征和意识倾向--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逐渐逃离男权文化中心对女性既定角色的阴影;在拆解与颠覆男权中心与父权的神话的同时,在绝望与痛楚的叙事中传达出"禁中守望者"的话话,即构建女性文化自救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从题材的选择、书写方式、男女形象的塑造探析了毕飞宇关于女性意识的小说文本特点,可见,由于作家身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作家书写的女性意识所采用的话语模式,是一套纯粹的男权话语模式.作家描述的男女关系模式仍然是不平等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依然是主体与客体、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重要与次要的模式.他的书写显得那么保守和顽固,对女性的压抑、禁锢是他在维护男权中心文化道路上不得不走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用凝视的性别意识来解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个视角是被凝视的女性群体,如小说中的特蕾莎等,这类女性在男权理念的重压下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了男性世界的附属品.第二个视角是被凝视女性之间的相互凝视,如小说中特蕾莎与萨比娜,她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折射出了被压迫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最后一个视角是反凝视的女性群像,如以萨比娜为代表的少数女性追求自我,面对男权的束缚与压制,从心底发出了声声呐喊,用无畏的抗争彰显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不幸的是,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们的呐喊是无力的,她们的努力是徒劳的,而她们的命运也是注定了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3.
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的关照下,分析了李樯作品中女性和男权制的矛盾,结合对三四线城市环境下的女性生活分析,探讨了李樯电影作品中女性遭遇理想破灭、屈从现实的原因,认为男权制和落后的环境对女性生活是双重束缚,但男权制是主因,环境因素只是诱因。指出三四线城市环境下女性成长最务实的选择是重新认知自己的女性身份。只有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才能在处理与社会、男性的问题中拥有更多的思考角度,从而拥有更多的生活选择。  相似文献   

14.
《海狼》中的女主人公莫德·布鲁斯特是杰克.伦敦作品中鲜有的女性角色之一。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可以分析莫德是否有别于男权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形象。表面上来看,莫德是男性眼中的完美的"天使"。实际上莫德这一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仍然未能逃出男权社会的影响。这位"天使"的形象是刻板而又不鲜活的,充其量不过是位"折翼的天使"。  相似文献   

15.
顺应·冲突·分野——论新女性小说的背景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为代表的新女性小说是 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文学 -文化景观 ,它标志着批判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写作从无意识场景走向历史场景。本文从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和中国当代女性写作与主流文学的顺应、冲突、分野等方面 ,论述了新女性小说发生的背景与传统 ,初步探讨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 ,及从边缘楔入中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小说<井>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小说家伊丽莎白·乔利的一部重要著作,反映了边缘化人物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女性与父权的对立和屈从,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和反叛,女性与自我的认同与分裂.小说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了男权中心文化体系对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在男权话语的框架内,女性生理上的特点与所谓的女性气质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于是家庭成为女性问题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焦点。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表明,所谓的女性气质以及由此决定的女性被限制于家庭中的社会角色,是男权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而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一书中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述与分析,试图帮助女性摆脱家庭的束缚,从边缘走向中心,为研究女性与家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把张爱玲与张洁的婚恋小说放到一个逻辑框架里,从女性主义视野进行对照性的共时性研究,可以看出二张在对女性命运的体认和男权神话的消解中表现出女性命运的变异,以及中国女性的生命欲望、解放程度、女权状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内在力量”Vs“外部法则”的角度入手来揭示其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路遥作品中,塑造了一些贤妻良母式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无私奉献,是符合男权观念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的审视下,这些贤妻良母过的却是丧失了自我与个性的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