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教育观念更新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因素。传统的"分数至上""灌输式教学""被动从属"等教育观念仍然根植于教育系统的责任主体中。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但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也是学校、政府的事情。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策导向,没有良好的学校氛围,没有合理的评价指标,教师观念的转变也无从谈起。因此,要用系统方法,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
持续推进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深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县管校聘”体制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为教师流动提供制度保障,规避以往交流轮岗中“选拔机制随意”“归属感缺失”“监管评价失效”等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从各个利益相关者角度观察,呈现出政策主导者倡议的均衡资源浮于表面、核心利益相关者校长教师在学校层面的双向发展失效、核心利益相关者学生中心的优质发展难以体现等困境。为了提高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通过政策设计“纵横联动”、培育开放和谐的学校文化、坚持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等方式来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曾俊霞 《兰州学刊》2012,(2):154-158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是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工作付出多、工资回报少、社会地位低。基于对北京市17所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总体的工作满意度评价低,流动意愿强。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教师个体因素和学校是否批准等学校因素都对教师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为保障和提高流动儿童所受教育质量,应在全面提高教师进入打工子弟学校"门槛"的同时给予同等的教师待遇,政府应将现有资源更加有效地利用到学生和教师身上。  相似文献   

4.
大型国企是单位体制变迁的载体,其成员从职工角色向市民角色转变中城市归属感的形成集中反映了单位制改革与市场化转型双重作用下单位依附所发生的变化。而单位制变迁具有地域差异,在东北"一城一企"区域特性下,单位依附并非一个模糊而统一的概念,其对城市归属感的作用更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探讨。以单位依附为核心概念,将其分为身份地位依附、经济稳定依附、生活福利依附、政治晋升依附以及社会资本依附,试图从角色认同、社会交换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单位依附对国企成员不同角色下城市归属感的作用及差异。  相似文献   

5.
胡静雪  闫莉 《理论界》2005,(10):132-132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应建构向类本位形态转变的新模式,提升人类的生命意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是人类存在的载体,自然也是教育对象性主体的基础。而校长作为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组织的领导者,必须拥有较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风险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应由过去主要关注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传统领域向国家安全、生命安全、就业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转变。在安全教育实施中,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安全教育制度,构建现代化的安全教育体系,着力构建"学校主导,政府配合,社会参与"的合作格局,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实现高校安全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从“文本”范式向“人本”范式转变;从主体中心模式向主体间性转变;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与学科形态转化;从重视单一的意识形态目标向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转变,以单一理论课课堂教育为主向重视各门课的育人作用转变;从救火式模式向育人模式、前瞻模式转变;从以传统课堂教育为载体为主向校园文化与网络为主的现代载体转变;思政队伍由在实践中摸索成长向专业化培养成才的转变;由封闭的学校教育向注重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合力构建的转变。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形式,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育人为本"是学校体育的实践使命,其价值也内含于这一规定之中,其根本意义在于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培育。由此,学校体育的价值旨趣应定位于健康、优美、自我超越四个逐层跃迁的方面。当前,学校体育处于严重的价值异化状态,要使学校体育实现其本真的价值目标、向"育人为本"回归,需要教育主体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9.
由于影响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因素很复杂,本文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理论,从社会制度、教育政策、社会改革、社会价值观、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多维度、多方面综合解决教师流动问题,以引导、鼓励教师到农村、偏远地区任教,以解决城乡、地区学校教师资源不均衡发展问题,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全班同学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一个班主任管好班级工作不但要有策略,有艺术,更要有创新能力。如实施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总趋势。为适应这种转变,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观念必须更新,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更应及早转变过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大包大揽”型向“启发诱导”型转变。大包大揽即指班主任什么都管,卫生、纪律、生活、考勤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1.
基于艺术学科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边缘地位的现实,艺术特岗教师在农村学校以“普通人”和“特殊人”的双重身份存在。关怀艺术特岗教师的生命,除了改善客观不利的环境,还应及时呵护现有的积极心态。对艺术特岗教师生命整体的关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实现这种关怀,美国的ESS项目、TFA计划以及我国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央综治委推行的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与预防犯罪试点工作,体现了青少年社会管理思维的进一步转化,也是试图通过完善重点青少年管理机制、实现对底层群体有效社会管理技巧的展现。但是,这样的控制技巧,也存在标签化、干扰重点青少年群体及其家庭生活,甚至侵害重点青少年群体权益等风险。重点青少年教育帮助与预防犯罪试点的方向应是将以"单位"为载体、强制力为后盾的青少年管理传统模式向以社区为载体、福利为后盾的青少年管理模式转变,尊重青少年的自理性,综合运用情感、成本、精力、道德等多种手段促使重点青少年"融入"社会而非使其"突兀"于社会。  相似文献   

13.
罗圣婷 《南方论刊》2007,(Z1):35-36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这句话是对应试教育最真实的写照,也充分说明了应试教育给我们的正常教学带来的危害,即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对在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是师资培训体系的基本结构,也是教师进修院校的根本任务.为此,首先要明确在职教师的培训在整个师范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我们应当象经济战线抓重点工程那样来抓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其次,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实现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三个转变.第一,从教师的"一次教育"转变为教师的"终身教育".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封闭式、统一化、单一化的观念,而现代成人教育则强调开放式、灵活性、多元化的观念,力求实现从教师的"一次教育"转变为教师的"终  相似文献   

15.
沈章明 《江淮论坛》2014,(2):187-192
受教育权的滥用影响知识价值观和教育转型。推行"为己之学"和分层教育是教育转型的当务之急。学校教育应该实施"位育",去标准化、模式化、多功能化,追求多样化。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也应多样化发展,但要警惕文化相对主义的消极影响,捍卫学校教育和教师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尽管研究者们提出了加强实践课程建设,以增强学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建议,但终因师资和物质条件限制难以付诸实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的有机统一.课题组在吸收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内在一体化"概念,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思路.三年来的实践表明,"内在一体化"切实增强了教师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地实现了由知识传授向技能培养的转变,对提高职前、职后教师专业技能均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7.
推广街区制对于解决当前我国严峻的"城市病"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诸如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清、社会分层与冲突、社区空间开放与居民对私密空间的需求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实现从传统的封闭社区向开放街区的转变是未来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向。当然,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保障居民的基本物权和公民权;在政府的引领下,推动多方的参与;通过强化社区组织成员的沟通交流,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以防止社会分层与冲突;平衡社区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之间的关系,应对社区组织内外部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晓明  蒋晓虹 《学术界》2008,(3):168-175
将素质概念置于心理学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更多地兼顾受教育者之心理特点.通过对素质结构的分析,明确了实施大学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客观性、主体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等心理原则;通过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特征分析,明晰了大学素质教育课程化、活动化、行为化等有效依赖路径;提出了有效实施大学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从"灌输"式教育向"交流"式教育、从"单一性评价"尺度向"多样化评价"体系、教育者角色从"神圣"到"平实"等一系列教育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学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教育的实际目标早已不仅仅是升学率,教育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灌输。新教育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人文素养要求:1.教师应该是正确信息的传承者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就是说通过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来使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教师能否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信息,除了教师自身的知识含量和素养之外,也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正常发展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才能使…  相似文献   

20.
和谐校园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而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直接冲击着和谐校园的构建。教育者应转变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的自身和谐,优化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