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制度文明建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文明是存在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第三种文明形态.它包括社会基本制度的文明,也包含一定社会形态下具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制的文明.其实质是法治文明,因而具有民主、制度权威、平等与公正、宽容与大度的内在规定性.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由人治文明向法治文明、由政治灌输文明向政治制度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论法治的政治意识文明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仲 《社科纵横》2009,(7):84-86
法治与人治相对,内涵"良法",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政治意识文明是指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状态和过程。法治对政治意识文明功能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上的"克服"人治功能、政治参与中的"激发"功能、政治目的的"主导"功能、政治意识的"强化"功能、政治意识文明实现的"保障"功能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目前,发展协商民主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体现了我国政党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是促进社会政治心理和谐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与政治制度同步发展,分别体现了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展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困境,其中来自政治领域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环保部门的权力弱势、不合理的政治激励方式、分权型和分散型的环境管理体制以及政府机制的一支独大等造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难以落实.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政治性困境,需要建立健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合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8):168-171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需要,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可以通过生态文明理论的融入、生态文明实践的融入、生态文明环境的融入等路径实现。其融入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更突出的体现,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娟  高凌云 《创新》2015,(2):70-76
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两大组成部分,两大建设紧密相关而且相互影响,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保障生态文明。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发展趋势,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各方面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厘清了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提出并分析了生态环境危机就是政治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向生态政治,以及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政治建设,重点分析我国政府建设生态化、法制建设生态化、民主建设生态化问题,是推进我国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国际政治文化研究范式及其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政治文化研究范式是冷战后出现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理论范式,它以非物质性本体论、文化因素来塑造国际政治体系结构与体系单位等基本命题为主要特征.冷战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范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文明范式,一类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共有观念范式.两者共同具备文化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但在文化语境、论证方法、未来展望等方面各具特色.共有观念范式较之文明范式更加规范与系统化,标志着国际政治研究文化范式的转向.国际政治文化研究范式的兴起体现了国际政治研究视角从政治人、经济人到社会人(文化人)的逐渐丰富与成熟,代表着未来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8.
陈雪雁 《创新》2016,(2):70-75
传统经学诠释中,孟子的"《诗》亡"说被分解成《诗》的某部分、《诗》流传的某环节或《诗》的某方面功能的衰亡;而孟子本义则是作为文学样式的《诗》与它所指引的政教文明方式的整体式微.注疏通过种种限定造成对孟子本义的割裂式理解.孟子"《诗》亡"包含了文章样式的颓败、经典地位的降格及政治、教化与文明样式的衰微.在王道衰微霸道兴起的政教文明格局中,为王道政治奠基的《诗》经衰亡,指引匡正霸道政治的《春秋》经兴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及其对中国当下的深刻影响为主旋律,采用"政治生态"这一包蕴"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事架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维度,并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国革命遗产的价值取向、有关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全球共识,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新观念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为中国政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包容理念,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发展所亟需的价值理性构建提供具体设想,使中国的发展在与人类文明进程保持一致的同时,能够运用其传承了数千年文明的独特智慧,进而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巨大变迁中闪耀自身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唐永亮 《日本学刊》2007,1(2):133-144
中江兆民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国际政治思想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兆民前期的和平主义思想是明治时代极有特色的国际政治思想。本文以文明观和其代表作《论外交》为切入点来探讨兆民前期的国际政治思想。文明观是兆民看待国际问题的出发点,他的文明观有别于主流的欧洲中心主义文明观,是批判的多元的文明观。《论外交》一文则基本体现了兆民前期国际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即以“道义”为旗帜,偏好于经济发展的理想主义、和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