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鼓     
《今日南国》2010,(5):52-53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然是贵州使用铜鼓最普遍的一个民族。相当多的布依族村寨现在都还有一个铜鼓,少数的村寨有两个或三个。今日布依族使用的铜鼓都属于“麻江型”(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器型而得名),即黑格尔分类的Ⅳ型铜鼓,或闻宥分类的丙式铜鼓。这种铜鼓体态小巧,高一尺许,鼓面直径约一尺五寸,鼓身只分胸足两段,鼓腰呈突  相似文献   

3.
铜鼓立体饰物研究李伟卿1铜鼓的立体饰物,是指有别于平面纹样的各种小雕塑。现知的近1600面铜鼓中,有立体饰物者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中属第Ⅰ类型者约140余面、Ⅱ型者300多面、Ⅲ型者近80面①。常见的母题是蛙类,其他还有人物和牛马……。现按母题分...  相似文献   

4.
铜鼓的组织传播研究涉及铜鼓学和传播学的内容及范畴,借用铜鼓学的成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铜鼓的组织传播这一新概念,并初步对铜鼓组织传播的规模、范围、内容、意义、击打艺术和消亡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清晰地揭示铜鼓组织传播的现象、规律及本质,为关于传播学的研究提供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雒越铜鼓与东山文化——驳“越南北部是铜鼓的故乡”说刘美崧越南学术界鼓吹“铜鼓起源是在越南的北方,创制铜鼓的人是雒越人”。他们的“依据”是:《后汉书》说马援得雒越铜鼓的记载;在越南北方收集和保存的100多件铜鼓,其中有50多件属于黑格尔分类法中的第一类...  相似文献   

6.
铜鼓雌雄论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使用时经常成双成对,这种成双成对使用的铜鼓往往被称为“雌雄鼓”,或曰“公母鼓”。最早提出铜鼓分雌雄的是明代著名学者邝露,他在《赤雅》一书中说:“伏波铜鼓,……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夷俗赛神宴客,时时击之。”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雌雄铜鼓的区分和使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类型来看,瑶族文化可分为铜鼓文化和长鼓文化两大系统。即布努瑶族系的铜鼓文化和盘瑶族系的长鼓文化。此文不是论述瑶族文化问题,而是根据我在桂、湘、黔、滇等省(区)瑶族地区调查收集的资料,略述布努瑶地区铜鼓分布、历史、打法、社会作用和收藏等问题。瑶族地区铜鼓的分布和使用的历史瑶族,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广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乐器,是体现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市场制度下,以提倡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和整合铜鼓文化品牌资源,从铜鼓文化馆、铜鼓文化知识、铜鼓音乐、铜鼓舞蹈、铜鼓数码新科技开发五个方面打造立体铜鼓文化产业,建设独特的壮乡文化品牌,延伸铜鼓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铜鼓奖是广西文艺最高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我院资深学者过伟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获第五届(2001--2004年)铜鼓奖。这是他第四次荣获铜鼓奖。  相似文献   

10.
南海神庙是中国南海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其铜鼓诗及其铜鼓文化反映珠江三角洲族群团结、勇敢和开拓胸襟,是岭南文明的一朵奇葩。这种优秀传统既是源于当地生产、生活,又是融合了四方先进文化来发展自己的真实写照。它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大量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冷水冲型铜鼓的族属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考证,认为冷水冲型的铜鼓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骆越人创制的,而中晚期则为骆越人的后裔──僚人所铸造和使用。文章还对《中国古代铜鼓》一书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5年在楚雄市东南三公里万家坝二十三号墓中出土的四面铜鼓,经科学测定年代距今2635±85年,定名为万家坝型,又称云南型Ⅰ式鼓,成为迄今世界上铜鼓研究领域里可靠的最早物证。本文拟通过近来在滇西北高原永胜县发现的两面早期铜鼓调查所得,并结合川西南地区会理县的铜鼓材料,对云南型铜鼓的传播路线,冒昧地提出管窥之见,意在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铜鼓航道地理位置及水流泥沙条件。根据2008—2009年铜鼓航道5次水下地形测量资料,结合铜鼓海区水文泥沙环境,从航道沿程水深变化、航道冲淤分布、航道回淤量和断面形态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航道的时空冲淤分布特点,并计算了铜鼓航道的年回淤量和平均年淤积强度。得到如下结论:铜鼓航道年平均回淤量为573万m3,平均年淤强为0.82 m,并且回淤呈现洪季多淤、枯季少淤和主槽回淤较多、边坡回淤较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铜鼓的主要使用区域之一.各族人民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铜鼓的制作和纹饰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铜鼓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融合的实物见证,也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历史见证.各民族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精髓的完美结合,使铜鼓的文化内涵变得无比丰厚.  相似文献   

15.
1969年和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屯发现两座铜棺铜鼓墓葬,关于西林铜棺铜鼓来源问题,几乎没有人去研究。从古滇国的青铜制造技术,西林与晋宁铜鼓形制及随葬品风格,句町县与益州刺史部的关系,句町水路交通等诸因素来看,西林的铜棺铜鼓是汉初由益州通过水路运抵西林的。  相似文献   

16.
对铜鼓的起源问题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学者戈露波(V·GcLoubew)在越南河内召开的史前学会议上提出了铜鼓起源于东京南部和越南北部的观点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我国考古学、民族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在铜鼓的起源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观点:铜鼓起源于荆楚民族;铜鼓的创造者为古代印度尼西安人,即居住于杨子江中游的“濮越”人;铜鼓的创造者是云南的“濮人”;铜鼓是云南的“百越”人创  相似文献   

17.
广西可谓是铜鼓的王国。这儿珍藏着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五百多面金属鼓,典雅庄重,仪态万千。四海垂涎其美,五洲叹服其丰。在这些大部为壮族祖先所铸造的各种型号铜鼓中,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乃是瓯骆人独创的艺术杰作。在这里,瓯骆人发达的古代文化使铜鼓臻于完美,达到顶峰,成为鼎盛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北流型和灵山型分布于浔江、郁江、邕江东南岸,直达广东西南部;冷水冲型主要分布于浔江、郁江、邕江的北岸,左江的西岸,三型连成一片,是约两千年前壮族祖先居地的腹地和中心地带。在它们的身上,生动地记录了从春秋到隋唐这一千多年里壮族社会的情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独立于滇系的粵系铜鼓北流型和灵山型、高大厚重,花纹繁缛,制作精良,标志着瓯骆人发达的农业经济和高超的青铜冶炼铸造技艺。它们使铜鼓最终脱离釜形而形成真正的艺术品。冷水冲型是杂  相似文献   

18.
“今年晚造,我种了10多亩‘百优1025’优质水稻,预计产量比去年增产2000多公斤。按合同价卖给农字号龙头企业——广西北流市铜鼓王米业有限公司(简称铜鼓王米业)的话,今年种稻谷的收入在两万元以上。”近日,北流市民乐镇罗村农民老陈兴致勃勃地带着记者参观自家的稻田。看到长势喜人的水稻,老陈心里乐滋滋的。  相似文献   

19.
铜鼓上有种种纹饰,船纹乃是其中之一。对铜鼓上的船纹,曾有各种不同解释,但不能认为每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应当看到,解释的不同,在于研究者立论各有偏重,因而未能反映全面,甚至不能把主要事物摆在主要的地位,不过如此而已。本文除对铜鼓船纹的不同解释略作介绍外,主要目的则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一则简讯,标题是《台南发现商周时代铜鼓》,原文如下:“最近在台南县北门乡南鲲庙发现了一个铜鼓,经考古人员考证,这是商周青铜器时代的宝器。这个铜鼓高四十六厘米,鼓面直径为六十厘米。全部用古铜铸制,呈古铜色,鼓面中心有太阳纹饰,四周环踞着立体青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