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直以来,学界对《物不迁论》中动静关系和“不迁”之所以可能的认识褒贬不一。研究《物不迁论》,需要注意《肇论》诸篇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更不能脱离僧肇的大乘中观般若思想的一贯体系。文章着眼于僧肇中观学的大背景,依其论学的基本特色,阐释以往对《物不迁论》的批评是不能成立的,并进而肯定佛教大乘中观思想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僧肇梵华会通的之特色,集中体现在他的大乘"圣人观"上。僧肇将对中国传统圣人境界的追求,承接在了悲智双修的大乘佛教立场上,将佛教般若学问与生命境界打通。无论是僧肇著书中的语言、论证方式、文本结构还是其终极目标,处处都体现出这种杂糅。立足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是解读僧肇"物不迁"、"不真空"、"般若之圣智"、"涅槃之圣境"之佛学理论的钥匙。僧肇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体现的是佛教的立场而非老庄玄学或儒学。"圣人"、"至人"是老庄、儒家、玄学谈论的话题,僧肇承接那个时代的主题,继续谈下去。而僧肇的"圣人"更准确地说是大乘"菩萨"。  相似文献   

3.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阐释了“不真故空”,“不真即空”的“不真空”道理,揭示了般若性空的根本意旨.僧肇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厚养料,对魏晋玄学“有”、“无”等问题加以总结,适应了当时玄佛合流的实际并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和中国化佛学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4.
《般若无知论》阐述了“不落两边”、“不离两边”的大乘中观般若学说。论文的主题是“般若”。以“无知”二字为“般若”下定义,力图说明佛教般若(圣智)和通常人的认识(惑智)有本质的不同。本文重点解释“般若”之作为无相与其无知之特质与作用,从而探讨其中观思想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般若无知论>作为僧肇的代表作之一,在于它是僧肇思想体系中认识论方面的全面阐述,文中对般若无知义作了四个角度的论证,从而将大乘般若学的思想与玄学思潮结合,此举对佛学中国化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僧肇是南北朝时期大乘中观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所著成的<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等著名的佛学文章中,集中对这一时期中观般若思想作了最为明晰的阐述.他提出"惑智"与"圣智"两种不同智慧,并对这两种智慧作了对比分析.同时,为了使人们能够抛弃"惑智",获得"圣智",僧肇还提出了对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方东美是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晚年很重视佛学研究,对僧肇评价颇高.方东美运用西方现代哲学方法,通过中西思想的融汇,对《肇论》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方东美把庄子和般若经作为《肇论》生成的两个思想基础,认为物不迁就是永恒哲学,空的本质就是真空妙有;把《般若无知论》作为《肇论》的核心,认为其构造了一个解释智慧本性的原理体系;认为般若不是一般知识,而是知识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僧肇的《物不迁论》一直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文章从“物不迁”涉及到的两大基本哲学问题,即物的本性和时间的本质出发,分析《物不迁论》引发的论争。在澄清“性住”与“物不迁”关系的基础上,说明《物不迁论》不违佛教“性空”义理,其非实体化的思维方式有助于解决哲学史上实体化思维带来的“时间”和“物体同一性”的争论。《物不迁论》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佛教思维方式,展现出了佛教在对中国本土思想吸收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关于僧肇《物不迁论》自唐宋以来即存在诸多误解。事实上,该论既非老庄玄学“主静论”的孑遗,亦非小乘“性住说”的翻版,它通篇贯彻了中观般若本旨,论证诸法自性本空、不去亦不来的“物不迁”真义,无愧于其“解空第一”、“玄宗之始”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0.
《物不迁论》,是我国姚秦时代佛教思想家僧肇撰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哲学论文。据《高僧传》记载,僧肇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仅仅活了三十岁。他幼年时,家道贫寒,在为别人抄书谋生的生涯中,得以遍览经史,精通诸子,尤其对于《老子》庄子之学深有造诣。后来,投于由西域入关的僧人鸠摩罗什门下,协助罗什翻译佛教经典。他与鸠摩罗什坐论佛道,精研义理,师徒之间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为了摧伏邪见,以显正论,他写了《不真空  相似文献   

11.
[提要]基于“缘起论”思维根基的印度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其在思想层面遭遇了中国化的“体用”诠释。东晋释道安、僧肇等就借用玄学思想与概念通过“体用”“本末”等中国本土概念创造性地诠释了佛教般若思想,之后伴随着中国佛学由般若学向涅槃学的取向,《起信》《华严》及中国禅宗皆借用体用概念与思维模式逐渐建构起了中国佛教“心性本体论”理论框架。中国本土的“体用”概念及其思维框架不仅深度介入到中国化佛学的哲学建构中,使印度佛教经过诠释与会通终于摇身一变成为启发中国人心智的理论模型,同时它也是达成儒佛道三教思想汇通的重要思维桥梁。“体用”思维模型一方面建构了中国化语境的佛教哲学,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土的“体用”概念发生了“佛学化”的改造。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体用论模型在回溯到中印佛学思想源流的相关理论议题时也遭遇到一些挑战,如何面对此一挑战也关涉到中国佛学的现代性诠释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四个层面入手,探讨僧肇佛学的逻辑进程。第一,有无思维建立在"是"的哲学观念基础上,并试图对事物作出是与非、真与假的判断,僧肇对此加以批驳,认为如果不对"是"的思路加以反思,就无法明确大乘佛学对于"真"的认识;第二,经由对"是"的相关思维的批判,僧肇佛学使大乘佛学在"真"观念上的见解凸显出来;第三,借助于《中论》的论证,僧肇认识到大乘般若学的"真"观念与"空"的学说相联系,从而实现了"真"与"空"的辩证反转;第四,通过"空"的真相肯认与"真如实相"的呈现,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觉"顺而就在逻辑与宗教悲情上获得了圆成。  相似文献   

13.
既深蕴般若之本旨,又深含中华文化之精义的僧肇佛教思想是具体通过他的有无观和体用论体现出来的。僧肇在前人的基础上,肩负起恢复和发展佛教基本思想的双重任务。第一项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批判道家思想以及依附道家思想的格义佛教的基础上的、并通过非有非无的“不真空”论,展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殊异性。这是从反面给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提供了经验。第二项任务的开展,是建立在吸取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的,并通过“即体即用”论,揭示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性。这是从正面给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提供了经验。总之,两种文化的融合,是指既能保持各自文化的特质,又能彼此互补,并且能在新的体系结构中建立起内在联系的贯通。  相似文献   

14.
僧肇的《物不迁论》通过事物的动静、因果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间断性和连续性。僧肇采用“不迁”这个新概念来阐释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发展状态,从而超越了动静的争论。故“不迁”不是指静止,而是指事物的一种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东晋著名佛学理论家僧肇在《物不迁论》中讨论了事物运动与时间的关系,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恐怕尚无先例。可是它被淹没在空虚的佛理之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故对僧肇的《物不迁论》试作一评述。 我国古代关于事物“动”、“静”的讨论,可以上溯到周易。易经大量记载了阴阳变化。以乾卦为例:“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僧肇文本 ,具体分析了僧肇对“物不迁”的论证及其思想观点 ;由此出发 ,分析《肇论》本旨 ,探讨《肇论》全书的结构及《物不迁论》在《肇论》中的地位 ;进而讨论僧肇在玄佛合流时代思潮中的地位。文章即由这三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7.
般若思想传入中国之初,僧肇大师曾被罗什大师称为中土解空第一。然僧肇大师在接受中观思想后,在其论著《肇论》的表述中并没有完全遵循《中论》中探讨空性时所用的方式。这里可以看到,般若中观学传到中土后,并未偏向纯粹、繁琐论辩分析这条路来表达、理解空性,而是有其特有方式。《肇论》里更多是从体空观契入,而且《肇论》解空天然蕴含有如来藏、心性思想的倾向,这也是后世非常自然地用禅、华严去联系《肇论》的原因。所以中土对空性的理解最初起就有如来藏、心性思想之中道空性的天然趋向,而没有止步于大乘佛教纯粹中观之境。这是般若空性思想传入中土后中国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空”论是佛学的核心,中国化佛学的“空”论,是佛教传人中国以后,与中国原有的各种思想碰撞融合而形成的。其中,正在不断发展与成熟的道家“有无”观,被佛学吸收和改造,成为超越印度原始佛学的中国化佛学“空”论的重要思想要素。这一复杂的融合过程在早期即经历了第一轮的求同——寻异——会通,格义与六家七宗、鸠摩罗什、僧肇分别代表了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不真空论》,是我国姚秦时代的佛教思想家僧肇所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哲学论文。 据《高僧传》记栽,法师僧肇,不知俗姓为何,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幼时家境贫寒,为别人抄书谋生。他博览经史诸子之学,尤其崇尚老庄。常叹老庄文辞华美,而不满意其说之未尽善。后来,他读到佛教经典《维摩经》,击节称赞,以为终生归宿,于是出家投于沙门。当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姑藏这个地方弘扬佛法,慕名投师,在罗什门下为弟子。在罗什主持的译场中,  相似文献   

20.
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主张寂用一体,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质论.从知识论角度看,僧肇哲学以沤与般若两概念,讨论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纠正了庄学绝圣弃智的极端.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僧肇主张万物非有,故物我俱一,万物非无,故抱一湛然,最终体之以为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