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期马克思(本文特指马克思从撰写<犹太人问题>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稿这一时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人权问题的看法,他不仅尖锐地揭露了市民社会人权是利己主义性质的人权、异化的人权的特性,而且提出了在理论上超越市民社会人权的逻辑起点、价值原则以及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是在狭义上来使用人权的定义的,并以狭义人权为原点,通过揭示人权与公民权的互动关系来展开其对近代西方人权观的批判。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所形成的人权与公民权的分离是马克思人权批判的切入点,而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人权批判的方法论,自由人的联合体成为马克思人权批判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3.
“人权”在我国就是现行宪法第二章规范的公民基本权利。从事政治与法律研究的学者自然会关心和议论人权问题。笔者根据耳闻目睹的有关资料,由许多社会现象而追踪人权问题,作了一些思考。这里,仅从宏观上粗略地理出如下十个问题,并且由于视角与篇幅之眼,所言难于尽意,恭请同仁与读者批评指正。一、人权概念的来由与不断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封建专制的“原则就是使世界不成其为人的世界。……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①。在漫长的君主专制时代,虽然也存在某些事实上的人权,极少数人甚至可以充分享有人权,但在法…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人类长期关注和思考的政治和法权问题之一。近年来,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从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出发,对人权作了不同理解,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看待个人权利上。一、马克思研究人权问题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以前,西方进步的政治思想家所提出的“天赋人权说”,是沿着两条思路进行的:一是从人的类本性出发,把人权看作是人作为人应当拥有的权利,强调人权的人类性,认为每一个人作为人,都应当享有不可剥夺和不可让渡的人权。二是从现实出发,把人权看作是调解国家和个人(公民)在利…  相似文献   

5.
《新学术》2007,(4)
本文着重讨论马克思与米尔恩关于人权实现条件的分歧与对话。米尔恩认为,人权是每个人仅凭其为人就应该享有的。但是马克思认为,任何人权理想在异化社会里都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幻灭。  相似文献   

6.
从概念意义上讲,人权有两层涵义:其一是特指近代以来的人权思潮和人权制度;其二则是泛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一般的直接社会权利,它与权利之底蕴相通。本文的人权概念之内涵,属于后者。人权(或权利)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权问题始终未能得到科学的解说。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批判地继承先前人权思潮中的合理性因素,科学地考察了人权现象的基本性质和概念特征,从而使人权思想史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要把握马克思人权学说的基本状况,首先就必须了解马克思人权理论的生成过程。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马克思早期的人权概念,即从1835年到1846年间的人权思想。综观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835年到1842年上半年,即从大学时代到《莱茵报》前期,这是马克思确立以新理性批判主义为基础的人权观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从1842年下半年到1844年初,即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人权理论发展史上形成的自然权利论、历史权利论、法定权利论、道德权利论等其他四种人权范式不同,马克思主要是从人类解放的角度来阐发人权思想的,因而可称之为人类解放论的人权理论范式。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原则和实践论的观点出发,通过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虚伪性、欺骗性,科学揭示了人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的思想。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人权范式思想启示我们应以实践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人权发展问题,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人权梦想。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对人的地位和命运的强烈关注是一贯的。无论是马克思在早期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还是在思想成熟期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亦或是马克思在晚年对东方独特发展道路的探索,都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对人权的关切。中国人民一直把争得人权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继续促进人权发展,努力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仍然是中国人民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越进步,马克思的人权思想越显露出巨大的价值。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集中体现在1843年的《论犹太人问题》(以下简称《论》文)之中,这部著作的准备之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它的完成之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在后来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也涉及到人权问题,但基本上是这三部著作的基本思想的再现。因此,对这三部著作中的人权思想及其相互联系的研究,就构成马克思人权思想的基本的理论体系。 概览一下马克思的人权思想,就会发现,马克思对人权的看法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在《论》文中说:“所谓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即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7页,以下只注页码)“自由这一人权的实质应用就是私有财产这一人权”(第438页)。从这方面看,马克思对人权是持反对的、否定的态度的。另一方面,又在《导言》中说;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求助于人权”(第466页),在为第一国际制定的《临时章程》中说:每个人都不仅为自己而且还要为别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第16卷,第16页)。从这方面看,马克思对人权又是持赞同的、肯定的态度的。为什么马克思在人  相似文献   

10.
行赋人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以实践的观点看待人权,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行赋人权论”。这一理论不但说明了人权根植于人的实践本质,是人的内在实践本质的外在表现,而且以人的实践所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错综运动说明了人权实现的波折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两个层次所揭示的人权本源性和实现的阶段多样性的统一、构成了“行赋人权论”的基本内容,比之“商赋人权论”,“行赋人权论”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世界人权宣言》从在第三届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被通过后,到1998年12月10日,已整整五十周年了。人权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规模进入国际法领域的。而今人权问题尤其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已成为热点问题,因此,认真研究人权国际保护问题,尤其是认真研究何为人权国际保护,人权国际保护中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就显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人权国际保护的概念、人权国际保护中国内法保护的内容、人权国际保护中国际法保护的内容以及人权国际保护中国内法保护与国际法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人权事业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关于人权问题的论争中,人权的正当性才获得了证成.学者们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来完成这一论证.《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论析人权概念的著作,中国学者们对人权概念的认识极大地受到该文的影响.然而,马克思在此文本中对人权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批判.中国学者们直面这一理论难题,进行了巧妙的概念转换,有意地对文本进行了建构性的解读,从而论证了人权概念在马克思主义道统中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观,是在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在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进行革命性改造的基础上创立的,是最进步、最科学的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首先源于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在大学时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深受康德权利学说的影响。后来,马克思进一步接触到黑格尔的哲学,他深深地为黑格尔丰富而精辟的思想所吸引、黑格尔权利概念的辩证精神,对马克思启发很大。他认识到,在考查权利现象时,应有与现有不应该是对立的,而且是有机统一的,必须从现有事物自身矛盾关系出发来求得这…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首先必须要对其逻辑前提,即对"人的本质"的先验预设进行"前提性批判"。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又源出于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因此,"人权"、"人的本质"和"形而上学"三者之间,在理论上是一种逻辑上的包涵和承载关系。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以后,又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使"人权"有了现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理论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6.
解构"人权":马克思、福柯与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学术研究》2001,1(9):19-24
本文以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作理解背景,主要通过马克思、福柯及自由主义之间的互读,指明"人权宣言"中的"人权"及"人",按其认识基础来说,正是一种"分离主义"的理解.这从逻辑和人的行为取向所要求上都与政治解放过程的完成相冲突.马克思对政治解放"限度"的理解,可互读于福柯对"知识、学术、理论同真实历史"之间背反关系的揭示.但是,马克思毕竟无法坐实在解构主义中,诉诸于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乃是马克思解构"人权"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思想的通行的解释框架主要是围绕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而构建起来的,但我们有必要重视马克思思想的法兰西渊源。根据文化地理尺度限定研究方向的正当性既立足于列宁的著名论断,更立足于马克思本人鲜明的文化地理意识。该意识源于19世纪上半叶风行于欧陆的文化比较思潮,在马克思那里具体表现为一种稍显粗略的文化地理类型学,以及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过程经典叙述中包含的城市因素。巴黎是马克思几经斟酌之后选定的流亡第一站,该选择涉及马克思密友圈子的动向、作为其思想底色的法兰西文化、作为马克思母语之一的法语、巴黎本身的优越性等多方面考虑。马克思流亡巴黎和他在主题选择、理论立场、思想气象等方面的明显转折之间,存在着某种可以识别的共振关系,这种关系在《德法年鉴》中表现得尤其鲜明。该杂志所承载的“法德科学联盟”计划构成了贯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成为马克思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视域下的财产权批判思想经历了由资本主义架构内的批判到超越资本主义视野批判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起初为贫民捡拾枯树枝的权利作辩护,指责富人的“先占权”;揭露官僚政治是导致葡萄种植者贫困、财产权遭受损害的原因。马克思继而批判了黑格尔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思想,揭露了国家最高统治结构是私有财产的结构,提出了建立真正民主制的构想。他进而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揭露了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权是少数人独占的、自利的权利,提出了否定私有财产、实现社会的普遍财产权的人的解放的路径。马克思财产权批判思想的进路和启示性在于,他对底层民众内涵和历史作用的理解越来越具体、丰富;由从历史中寻找财产权根据转变为要求社会人权的全面恢复;从建构理性伦理共同体到建立人与人直接联系的社会共同体;为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其名著《法的形而上学导论》中,以其意志哲学为出发点,对“对人权”与“对物权”的区分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区分了物权的形式定义与真正定义,指出了物权的绝对性;他将对人权还原为一种意志关系,将对人权的客体理解为人的行为,还将交付理解为一种合同;他提出了特有的“物权性的对人权”这一概念,并分析、论证了“买卖破租赁”的命题,从而指出了物权的优先性。康德的这些观点对于后世民法教义学与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首次完整地表述干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事实表明,世界历史思想是他把握历史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他对历史的批判,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信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思想。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不可能理解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一系列重大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