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兴霖  李文军 《学术研究》2013,(7):79-86,159
作者采用1995—2010年中国教育支出数据,从教育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教育支出地区差距变化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四大区域教育支出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东部与西部地区高、中部与东北地区低的基本格局,东北地区教育支出规模最小、力度最弱、获得增加值最少;由于区域内与区域外差距对教育支出地区差距的共同作用,近年来区域内差距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加强对中西部的支持,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稳定的教育支出增长机制,加强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支出力度;在增加教育经费中,应考虑人口因素;加强区域内教育支出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内相对落后省份,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内差距。  相似文献   

2.
1992年以来,我国区域财政科技支出呈现以下特征:从总量看,东部地区占65%,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支出力度看,东部地区支持力度最大,且不断上升,其他地区支出力度小,甚至有不断下降趋势;人均支出方面,东部地区远超过平均值,中西部地区落后于平均值;增量方面,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获得新增资源较少;泰尔指数不断上升,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主要是区域间差距造成,2010年开始区域内差距占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科技转移支付;加强区域间科技横向合作,降低科技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区差距的历史考察与演变新趋势:1952~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情况,并从区域和产业两个角度对地区差距形成进行了结构分解。研究显示:1952年以来中国地区差距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2003年后地区差距呈现较为显著的缩小趋势;从地区差距形成的区域构成来看,地带间差距在1990年后成为中国地区差距的主要贡献者,尽管2003年后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但是目前贡献率仍在60%以上;从地区差距形成的产业构成来看,第二产业长期是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但其贡献率在改革开放后持续下降,2007年后第三产业已上升为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贡献者。同时,本文也基于中国地区差距演变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重庆市市情的基础上.从泰尔指数测度的角 度,通过对1996-2001年重庆40个区市县农民收入统计资料的分析,查看重庆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程度与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动态面板的差分GMM和系统GMM方法构建模型,利用全国27个省和直辖市1999-2009年度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权力和基于民生考虑的公共支出对居民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权力上的大小并不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一些本应起到缩减居民收入差距作用的公共支出在我国作用不明显,更有甚者反而成为解释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文章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机理,并基于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转移支付对于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在利用不平等指标对我国经济差距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地区均等化效应进行考察.结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差距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过程;转移支付有利于缩小地区财力差距,因而,对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东既有较为富裕的珠江三角州地区,也有欠发达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一大障碍。对1994~2016年广东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轨迹进行研究,并探索了其经济差距产生的来源,研究发现:广东区域经济差距演变轨迹呈现较为显著的倒"U"型变化,全省区域经济差距的最大来源是四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区域内部经济差距方面应重点关注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可能形成的"贫穷俱乐部"问题和粤北地区内部经济差距问题值得关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是降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而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由于地区净财政收益、转移支付内部结构、省及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法律保障与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与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必须明确定位转移支付政策的目标与原则,建立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大力优化转移支付的内部结构,完善转移支付相关的指标体系与法律法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础上使社会福利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百姓。  相似文献   

9.
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作者对地区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共服务城乡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失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农村居民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要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构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利用2007-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东部和西部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不同省份各项转移支付政策的促进效应也存在异质性.为此,我国还要持续完善央地财政分配体系,改善中央和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体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法律法规建设,以促进我国各地区财力均等化,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9,(6):96-105
基于1990-2015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数据,通过最大最小值的比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度量指标,发现日本区域经济差距的演变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平稳"四个阶段。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可以看出区域内经济差距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区域内经济差距在人口减少的因素下表现为东京一极化和地方过疏化。东京圈内少子化令人堪忧,而周边县的老龄化比率相对较高。随着地方圈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地方城市面临消失的危机,地方圈的衰落也必将波及东京圈,从而进入恶性循环。通过建立ARIMA模型,可以预测2016-2020年东京一极集中和地方城市过疏化的状态不会得到缓解,将持续存在;同时,随着东京一极化和地方过疏化的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周边城市青年劳动力向大城市迁移的情形与日本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具有相似性,需要在此问题上比对剖析,明晰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4.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能更多的依靠省内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解决.本文以因素法建立了江苏各地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标准,以此标准的50%-66.7%定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利用2005年江苏省政府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数据和财政收入数据设计了江苏省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多个方案,并依据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选择了公共服务财政赤字和盈余的40%-60%为补助额度和上交额度的财政转移支付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地区差距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竞争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辖区经济发展的效率,为区域经济发展、辖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地区经济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这就是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竞争的社会成本。而这是过去研究收入差距时所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框架中,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竞争的重要影响。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要从以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转向以再分配为核心并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务提供的主导者,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中国在新世纪的重要战略目标。近10年来,中国公共服务支出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且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基本变化不大;地方政府间的公共服务支出存在模仿性策略行为;国家的转移支付对西部地区起到很好作用,但对于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劫富济贫"的倾向;从区域分析上看,东部与东北地区公共服务优势缩小,西部地区得到改善,中部地区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建立以公共服务产出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中央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以基本需求战略为核心,建立公共服务全国最低标准;整合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供给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地区经济差距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行业就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地区所表现出的非均衡特征,即无论从就地转移还是从异地转移来看,农村已转移劳动力中的较大比重就业于东部地区,这必将极大加速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相应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剧。而对此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新配置都明显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19.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导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因素很多,但财政能力差异和政府偏好差异可能是最为直接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都可以放置于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加以动态和系统阐释.为此,本文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以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为逻辑载体,解释转型中的财政分权对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差距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汲取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调整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价值取向,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原则和均等化目标.同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必须从做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清理归并专项转移支付和重构对口支援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