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和河湟“少年”的对比、分析,旨在论证这样一个问题:洮岷地区的山歌叫“花儿”,河湟地区的山歌叫“少年”,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歌形式,其区别有如“花儿”之比藏族情歌“拉伊”,“少年”之比汉族山歌“爬山调”。因此,不能将二者归结为一源之二流,更不能在此前提下开展对二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洮岷"花儿"是对甘肃洮岷地区所流行山歌的特定称谓。秦汉年间,大批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屯垦,中原文化与当地羌人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型的西秦文化,为洮岷"花儿"的产生孕育了良好的土壤;洮岷"花儿"中的情爱主题与《诗经.国风》中的部分诗篇主题相合辙;以赛"花儿"与祭祀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花儿会"是先秦祭社活动的延续。故而洮岷"花儿"应是在秦汉年间,大量汉族人迁入洮岷地区后,汉地民歌与当地羌族民歌相融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拉伊的“拉”()字有“山”之意,“伊”()字有“歌”之意,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山歌”的意思。它如同流传在河湟地区的“花儿”一样,是以不同的唱腔广泛流传于藏族安多地区民间的一种情歌。 这种体裁也和其它民歌一样,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牧人们为了适应放牧时和恋人们咏唱,共同创作了自由的节奏及悠扬的旋律。拉伊的歌词中充满了渴望自由恋爱,想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所有这些,与当时反动统治阶级的旨意是格格不入的,因而遭到贵族老爷们的扼杀和禁锢。宗教禁欲主义者不准人们歌唱表达男女情感的拉伊,说什么  相似文献   

4.
藏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诗歌异彩纷呈。这些诗歌经过历代藏族劳动人民加工锤炼、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广大藏族人民所喜爱。“拉伊”(Ia gzhas)系藏语音译,意译为情歌或山歌。它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歌咏爱情的艺术形式,流行于藏族安多地区(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情歌在藏族民歌中数量颇多、流传甚广,是藏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用拉伊来歌颂他  相似文献   

5.
“花儿”流传中的一种特异现象—“风搅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甘肃某些藏、汉或藏、回杂居区,流行着一种不大受人重视,而样式独特的“花儿”,当地群众形象地把它叫作“风搅雪”,也有的藏族群众把它叫作“呷各拉伊”,即“汉族的山歌”。它是用藏、汉两种语言混在一起唱的“花  相似文献   

6.
关于临夏花儿——“出门人的歌”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如烟海的“花儿”,是洮、岷、河、涅地区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乡土文化中的瑰宝。这种民歌在文学、艺术上的特点,早就引起国内外文艺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但是,它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民俗学方面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学术价值,似乎尚未引起专家、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事实上,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微观层面剖析文化生态,对洮岷花儿中“阿欧怜儿”曲令及其文化内涵所生存的文化空间、政府主导的基层实践现状予以了细描。洮岷地区唱花儿、听花儿、聊花儿的文化现象,实为当地的一种口头传统与生活方式,其源出于本土文化生态。断此,传承的文化活水便会成为无源之死水一潭。故“非遗”保护必赖其文化生态组成的文化空间之保护;“主导”作用需到位,不缺位,更不可越位。  相似文献   

8.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西北大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 ,多少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的足迹踏遍花儿的故乡 ,既接受了花儿海洋的洗礼 ,又采集了众多的“花儿” ,还撰文著述 ,就连美国的赵如兰女士、玛丽·克茉尔·苏独玉女士 ,日本的大木康先生、中原律子女士 ,法国的白茜女士……等等外国学者也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采集、研究“花儿” ,向世界传播“花儿”文化。“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山歌 ,分为三大体系 :1 “河湟花儿”体系———以甘肃临夏地区和青海湟中地区为代表 ;2 “洮岷花儿”体系———以甘肃临洮和岷县地区为代表 ;3 “陇中花儿”体系———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经历了多年的“花儿”音乐研究和多次民间采风 ,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迪———“莲花山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  相似文献   

10.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山歌,由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族共同用汉语演唱,习惯上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是主要的一派)。两大流派内又有较细的分类,如甘肃省卜锡文同志根据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河湟花儿分为临夏花儿(主要由回、东乡、汉族演唱)、循化花儿(主要由撒拉、保安族演唱)、互  相似文献   

11.
“花儿”命名臆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这一名称的实际所指,是甘、青、宁三省(区)相毗连的广大地区所流行的山歌。为何将山歌叫“花儿”?这是人们颇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花儿”历史渊源。体系。流派等问题的研究,将有极大助益。  相似文献   

12.
宁夏六盘山花儿是不同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的一个独特门类。2009年,宁夏六盘山花儿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一起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宁夏六盘山花儿长期以来却受到人们的忽视。以宁夏六盘山花儿为研究对象,从专著、论文两类进行整理。在专著方面,宁夏学者屈文焜、武宇林分别在《花儿美论》、《中国花儿通史》著作中对宁夏六盘山花儿进行了专章专节论述;在论文资料方面,从语言、文学艺术层面、音乐学层面、文化层面,以及其他层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介绍了洮、岷“龙神”信仰的基础上,结合洮、岷地区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民族变迁的情况,对洮、岷“龙神”信仰的起源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解说  相似文献   

14.
“花儿”的衬词是“花儿”演唱中的一大显著特色。中国民歌的演唱大都是有衬词的,但象“花儿”的衬词这么丰富和复杂却是我们在任何民歌演唱中很少遇到的。“花儿”衬词的丰富多彩令听歌者赞叹不止,它的复杂变化又让研究者难以把握。可以说,在演唱中“花儿”衬词和它本身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离开了衬词,“花儿”也就很难成其为“花儿”了。因此,“花儿”研究者有所谓“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说法。本文拟就“花儿”的衬词进行一些概括性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河州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汉、回、土、东乡、撒拉、保安及部分裕固族、藏族中的一种共同用汉语即兴演唱的民歌。河州花儿以唱词的内容丰富和即兴创作、曲调优美高亢、腔韵独特三大特点在我国民间音乐中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6.
“花儿”是甘、宁、青、新四省区回、汉、撤拉、土、裕固、保安、东乡及杂居区的藏族所共有的一种民歌形式。这一民歌形成产生以来的数百年历史,是上述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共同用汗水、乳汁哺育其成长的历史。 解放后,在全国建立的一个回族自治区,两个回族自治州,八个回族自治县,除四个自治县外,全部都在流行“花儿”的  相似文献   

17.
“花儿”是流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一种民歌。而“花儿会”则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的传统“花儿”演唱集会。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是西部“花儿”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此地蕴藏着原生态淳朴、粗犷的古老“花儿”,极具研究价值,亟待挖掘和抢救。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花儿”这一民俗文化依然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是西北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媒介。  相似文献   

18.
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陇中高原的山歌歌种,因其集传唱流域广,传唱范围跨省越区,传唱民族众多等特点于一身。所以,花儿是山歌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歌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往由于人为地不科学地认识,混淆了花儿歌种“起源”和“嬗变”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要考证花儿的历史发展,首先要考证花儿产生于哪一个民族,才能进一步考证其形成时间和产生地域。本文拟从语言和民俗两个方面对花儿的族属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9.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天祝"花儿"和"拉伊"中的程式套语,在一定程度上为歌者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能使其特色更加清晰和突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民族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