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村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他一生导演了百部戏,诸如《清宫外史》、《枯木逢春》、《蔡文姬》、《上海战歌》、《兄弟》、《红岩》等,都曾轰动过剧坛,使人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不少戏剧场面深深刻进了人们的心里,以致几十年之后人们仍旧记得那些感动过自己的细节和场面。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和杨村彬先生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意境处理方法处理戏剧场面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黄佐临先生在他的《漫谈戏剧观》一文中,将我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戏剧的艺术原则作了比较研究,认为相对于西方的“写实”戏剧传统而言,中国传统戏剧的实质是“写意”。他借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艺术特征,说明“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家注重的是客观对象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对象的模拟。具体地说,“写意”戏剧反映生活时应择取那些最能表现客观对象精神气质的部分,运用语言、动作、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给观众以特定的美的感受。“写意”戏剧艺术应远比客观对象(生活的原型)具有更大的审美作用、黄佐临先生所说的“写意”戏剧,如果用来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于一六○二年创作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他的第一部悲喜剧。这里所说的悲喜剧既不同于带有喜剧成分的悲剧,也不同于带有悲剧因素的喜剧,它的独特戏剧冲突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莎士比亚的三部悲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应该同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并列,成为他的戏剧的第五种类型。关于莎士比亚悲喜剧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索,已有另文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艺术构思、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研究莎士比亚悲喜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外蒙古现代民族戏剧文学是从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后生成并发展起来的,第一部革命剧是S.宝音尼木和1922年创作的历史剧《三多办事大臣》。外蒙古“国立中央剧院”于1931年建成,诞生了第一批剧作家和专业演员,从此蒙古民族戏剧文学步入新的发展轨道。从20年代外蒙古的戏剧艺术中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影响,这对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蒙古文戏剧文学及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业戏剧创作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它虽然不是莎士比业喜剧最高成就的标志,却也是属于他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喜剧之一。 《第十二夜》以丰富的内容和别出心裁的剧情所具有的特殊魅力,使它在世界戏剧舞台、电影银幕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动的活力。 《第十二夜》作于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的最后一年,也是莎士比亚最好的悲剧《哈姆雷特》出现的前一年。此时,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己进入了成熟阶段,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部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由三个层次组合而成的。第一层是艺术语言,它是作品的外在结构;第二层是艺术形 象,它是作品内在的结构,它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物态化,第三层是艺术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巨大的普遍 性和深刻的思想性。阿炳的《二泉映月》在这三个层次上,都有其丰富的内容,因此,它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陈大悲是中国现代戏剧界集演员、导演、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教育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戏剧最大的贡献是其对戏剧艺术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态度,他一方面创办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做一些普及戏剧常识的工作;一方面彻底批判旧戏、文明戏,为倡导爱美的戏剧理论扫清道路。陈大悲的《爱美的戏剧》是第一部关于研究戏剧艺术的书,填补了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专著的空白。在该专著里,陈大悲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设计的系列理论,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 李渔对戏剧美学的建树有目共睹。但他的园林美学也有很丰富的内容。他与明清许多文人一样,“牢骚寄声伎,经济储山林”,自诩生平有“辩审音乐”和“置造园亭”两绝技。他出身于一个“园亭罗绮甲邑内”的富有之家,“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泉石经纶满腹。他的《闲情偶寄》模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格局,也分八部,其中《居室部》、《种植部》、《器玩部》体现了其造园艺术的审美理想。李渔还是一个园庭建造艺术家,亲自营造过伊园、芥子园、层园,并帮助龚鼎孳设计过绿野堂  相似文献   

9.
《李笠翁曲话》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曲理论的专著。它成书于清康熙十年(1671)。《李笠翁曲话》(以下简称《曲话》)这一书名,是一九二五年曹聚仁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摘取“词曲”、“演习”、“声容”三部刊印时代拟的,一直沿用了下来。它的作者李渔(号笠翁),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剧论在我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10.
张彭春是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人,他于1915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外侮》,比现代文学史上认定的中国第一部话剧作品提前了四年;张彭春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任导演,自从他1916年回国加入南开新剧团后,便实行欧美现代戏剧流行的导演制;在中外戏剧双向交流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张彭春也是第一人。或许是由于他“所务太广”的原因,或许是由于他的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特殊身份,使他对中国话剧的杰出贡献,始终没能引起有关学者、专家的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正>大型综合型戏剧文献《樊粹庭文集》凝聚着樊粹庭先生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标志着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光辉业绩。这部文集汇集了樊粹庭先生创作和改编的50余部戏剧文本,辑录了樊粹庭先生40年艺术生涯的自传、日记、导演手记、论文、随笔、剧评、书信、杂著和各个历史阶段见诸各地报刊  相似文献   

12.
<正>大型综合型戏剧文献《樊粹庭文集》凝聚着樊粹庭先生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标志着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光辉业绩。这部文集汇集了樊粹庭先生创作和改编的50余部戏剧文本,辑录了樊粹庭先生40年艺术生涯的自传、日记、导演手记、论文、随笔、剧评、书信、杂著和各个历史阶段见诸各地报刊  相似文献   

13.
1944年3月,郭沫若在国统区中心重庆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出现了不少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阿英的《李闯王》是艺术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本文对《李闯王》的人物形象、主题和编剧艺术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该剧在艺术上的成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2001年5月,中国的昆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隔一年,吴新雷教授主编的《中国昆剧大辞典》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它的问世,是中国昆剧界的一大盛事。主编吴新雷教授是中国戏剧史研究的知名专家,有《中国戏曲史论》等多部著作行世。其突出成就显著地体现在“昆剧学”方面。南京大学的昆剧和戏剧史的研究与教学,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发端。其  相似文献   

15.
《奥兹的魔法》是一部富有艺术魅力的长篇童话。它的作者赖门·法兰克·鲍姆(1856——1919)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剧作家。他于1880年在南达科他州当记者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1899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鹅爸爸的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1900年,他最负盛名的长篇童话《奥兹奇异的魔法师》出版,1902年改编成剧本,演出极为成功,1938年又拍摄成电影。他还写了大量非常流行的童话故事,并连续写了十三部奥兹的系列故事,《奥兹的魔法》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  相似文献   

16.
(一) 我曾在《蒙古狩猎考》(《东洋史研究》三十一卷第一号,1972年)一文中,谈到对蒙古游牧经济的评价。最近,吉田顺一先生在《东洋史研究》杂志第四十卷第三号(1981年)上,以《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时蒙古族的游牧和狩猎》为题,发表了他的长篇专论,并在文章中对拙作的某些论点进行了批判。吉田先生认为:“原山先生对游牧经济给予的评价过低  相似文献   

17.
西德尼·谢尔顿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生于1917年。他很早就从事创作,开始於戏剧创作。1941年他刚满24岁时,他的三部歌剧同时在百老汇上演,有了一定的名声和影响。他总共写了250部电视剧、30余部电影剧本和8部舞台剧,是剧作家、导演兼演出人,分别获得过“托尼”奖和“奥斯卡”奖。60年代末改为写小说。他的第一部小说《裸脸》是侦探小说,出版后获得好评。接着出版了《午夜情》(1973),引起轰动,很快就拍成电影,卖座情况空前。从此他专事小说创作。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镜子里的陌生人》(1979年)、《血缘》(1978年)、《天使的愤怒》(1980年),《女强人》(1982年)和《假如明天来临》(1985年)等。近些年来谢尔顿的长篇通俗小说相继在我国翻译出版,我国读者对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其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小说的进步,在中国和世界文学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它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突破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纯文人书面化创作;第二,调动夸张、对比、反差和悲喜剧杂糅与突转的讽刺手法,达到反讽艺术的巅峰;第三,创造以思想贯穿结构的连环短篇形式,创新了小说结构方式。从其独特的艺术贡献来看,《儒林外史》与《红楼梦》是同时代产生的两部辉耀文坛、名垂千古的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19.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小说,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成长小说。文章着重从语言和成长视角来探索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史蒂芬逐渐成长为艺术家的过程,集中讨论史蒂芬语言的发展过程以及语言是如何不断修正他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的。  相似文献   

20.
姜文是一位兼做演员和导演的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美学特征。文章从对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追忆、回归人性本真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寓言式的叙事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鬼子来了》(2000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这三部电影,进而厘清姜文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