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团队建设中,有人做过个调查,问团队成员最需要团队领导做什么,70%以上的人回答——希望团队领导指明目标或方向;而问团队领导最需要团队成员做什么,几乎80%的人回答——希望团队成员朝着目标前进。从这里可以看出,目标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性,它是团队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有人说“没有行动的远见只能是一种梦想,没有远见的行动只能是一种苦役,远见和行动才是世界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周静 《人才瞭望》2006,(12):73-74
欧美有句谚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听到这样的话,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高兴,但同样也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一句类似的谚语。叫做“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这句名言同样说的是一种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3.
德隆 《人才瞭望》2003,(4):23-23
很多人对团队的看法,只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而已,事实上,“团队”的概念不是那么简单。团队的组成发展在各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挑战。领导者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将主导团队表现。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管理和建立团队呢?1.领导人应该将团队的表现作为最高的表现,而不是强调个人的英雄主义。2.鼓励团队成员之间充分沟通,愿意表达,愿意分享。3.让每个人都产生互相依赖的感觉,发展一个好的关系。4.要求员工有随时做简报和口头报告的能力。5.提供资源和协助,帮助全体成员成长。6.领导者应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4.
“破冰”——破除团队陌生 “新起点”团队的36名农行员工与来自太平人寿保险的队员们,彼此间并不熟悉,“破冰”训练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训练形式,尽快消除团队成员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很快地,永远向前的”追风队”和战无不胜的“七剑队”即告成立,两支队伍分别站在队旗下面大声念起队训,唱起队歌,此时的队员们已由最初的不太熟悉迅速融为了一个团结的集体。热烈的团队氛围初步形成了。银河支行的高岩说:“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开发潜伏在人们身上的巨大能量,破除个人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改变对他人和社会的冷漠心态……从这些意义上讲。素质拓展训练对于很多人来说将是真正的‘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5.
高绩效团队的配置模式 “团队管理”的话题也有必要引入足球比赛。高绩效的团队一定具有一些特质,以一支球队为例,它需要有特殊的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6.
真实的团队合作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政 《人才瞭望》2006,(7):84-85
几乎每一位管理者都信奉团队合作的意义,至少在口头上他们是这么说的。然而可悲的是,真正在自己的企业中实现团队合作的人寥寥无几:真实世界中他们反而常常在企业中制造勾心斗角和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环境。但他们却仍然不断地兜售自己对于团队合作的信仰.好像仅凭口头上的推广就能让它成为现实。尽管”(财富)500强”中有超过1/3的企业在自己的网站中公开宣称团队合作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实际上只有很少的企业真正理解和在行动上支持团队合作。  相似文献   

7.
团队的成长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1.形成阶段 形成阶段促使个体成员转变为团队成员。每个人在这一阶段都有许多疑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其他团队成员的技术、人品怎么样?每个人都急于知道他们能否与其他成员合得来,自己能否被接受。  相似文献   

8.
胡文进 《人才瞭望》2006,(12):76-76
说起团队。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感到陌生,当20年前世界著名跨国集团将团队理念引入到中国,曾成为令人瞩目的企业管理焦点。而如今。倘若有哪个企业不知道团队管理,则会成为新闻热点。因为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协助关系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和团队的融合联系得如此紧密。  相似文献   

9.
《人才瞭望》2006,(5):87-87
团队建设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一环,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员工关系的管理、企业文化的建立等,还有更重要的是高绩效激励的实现,其实现理念可以通过“唐僧团队”的故事得到证实。然而,又有这样一篇文章“智猪博弈”,让我们意识到团队建设远不只是一个口号,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重视来引导团队绩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团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确保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解放自己”!让管理变得简单而又轻松!培训大师余世维先生也曾说过:与其自己累得得心脏病,不如先让下属得心脏病!说的是管理者毋须事事亲力亲为,自己整日忙得昏天黑地,而下属却悠闲自在、无事可干!余先生的理念可谓妙极!可实际上我们的许多职业经理人虽然明白这样的道理,但却又无法很“潇脱”地去付诸实践,仍就是终日如履薄冰而恐“天下”大乱,碌碌无为而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这个团队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动力(驱动与保障)系统”!如何构建团队的“动力系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可以用制度或是流程来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实际上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制度与流程都是管理的工具与手段,属于静态的范畴(死的东西),而管理的对象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属于管理的动态范畴(活的东西),况且我们很多制度和流程虽然不错,可实际的执行结果却是被搁置,形同虚设!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更像是一门实践科学。  相似文献   

11.
《人才瞭望》2006,(1):81-82
有言道:只狮子可以“带活”一群绵羊,一只绵羊可以“带死”一群狮子,你的企业拥有一支支持战略的有效管理团队吗?  相似文献   

12.
杜家以 《人才瞭望》2006,(10):84-85
在体育界,各个运动队上场的队员数量都很明确:一支篮球队需要5个人,棒球队9个人,足球队11个人。但在工作场所,随着团队合作在不断扩大且复杂化的组织中日益普遍,要确定每支团队的最佳人数则是无章可循。  相似文献   

13.
不论你是单一团队的领导者还是多个团队的管理人,团队管理工作都是你职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天,集多重技术于一身的工作方法已经逐渐取代阶层式的、缺乏弹性的传统工作体制,团队合作因而很快就成为了一种很受欢迎的工作方式。团队要达到应有的效率,唯一的条件是每个成员都要学会集中力量。你必须了解团队的能力,以确保团队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人才瞭望》2006,(3):81-82
几年前,家中型企业里年轻的电子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被委派去领导一个小组进行个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弗雷德里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把自己接受的任务着作是在公司树立典范的好机会。因为公司的大部分项目不仅不能按时完成,而且超出了预算,逼得公司高级管理者下最后通牒,客户也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催促。而这次不同,他们使用的是“团队管理”方法,所以他们相信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团队成员“拥有“自己的项目,自己的工作流程,并共同安排和跟进工作目标。弗雷德里克的老板同意了他们的做法,于是年轻的领导者就开始工作了。  相似文献   

15.
黎生 《人才瞭望》2007,(8):87-88
你的基层组织就是一个团队,但这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营运团队。还有由它可以组合成各类临时性的团队,如: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成立的攻关小组,为某一个项目而成立的一个项目组,或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成立的工作组,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人才瞭望》2006,(10):79-80
一个公关大项目的运作就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从策略、沟通、传播、创意到调研、执行、控制、评估,涉及面很广,不仅要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大量的工作,更是对一个团队素质的全面考验。因此,领导团队的客户经理在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塑造好团队的基本功。通过日常工作的细节,平常的小项目,充分发动所有团队成员共同思考总结,在不断的练兵过程中,完善自身,达成团队的默契配合,以便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临之时能够完全有信心有把握完成工作,甚至通过以往的经验提前解决中间过程发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因此建立团队的首位要素,便是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与目的,由于人的需求不同、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内心的恐惧不同,因此要让目标趋于一致,是极为困难的。但是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能具有同心理,加上熟练的技巧,建立共同的目标还是不难的。  相似文献   

18.
团队培训是培养成员技能和能力,鼓舞士气以达到团队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术界提出木桶新论:一个完整的木桶由横梁、木板、底盘和粘剂(通常为铁箍或竹篾)共同构成,四部分构造完整有序才能发挥木桶的功能。将这一理论应用干实践,团队培训的目标就是增大团队这个木桶的容量,即通过种种改造措施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团队工作绩效。针对木桶现状采用恰当的改造方案,紧紧围绕团队发展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19.
“将心,心也,众心,心也。”中国古代著名的《武经七书》之一《司马法》定爵第三中的一句话,它的含义是:“将军的意志是全军的心脏,士卒的意识是全军的心脏,二者必须统一。”这句话透漏出现在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作为领导者必须把团队的目标和每个成员的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大家能够向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06,(10):82-83
每一个团队都有各自的情绪。想想你最近参加一次团队会议时迟到的情景,你一走进会议室,就会感觉到这种情绪。团队的情绪可能是欢快的或是哀愁的,乐观的或是悲观的,有活力的或是没活力的,相互疏远的或是积极融入团队的。所有这些特征都描绘出了真实的团队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