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叔伦,中唐诗人。文秀人微,生平事迹湮没者多,其诗文所存无几。《郡斋读书志》称叔伦《述稿》十卷,书状一卷,集有马总序。现除《全唐诗》辑诗二卷,《全唐文》录文两篇外,均已亡佚。在现存不多的戴叔伦作品中,不少研究者已觉察到其问羼入不少他人之作。但由于目前所知戴叔伦生平事迹极为简略,给厘正其作品带来一定困难,因而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比较突出的是一组叙述戴叔伦被追赴抚州推间的诗:《临川从事还别崔法曹》(《全唐诗》卷273)、  相似文献   

2.
戴叔伦"中进士第",唐人诸书均不载,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肇其端。蒋寅先生提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主要依据是"晁氏藏有戴叔伦全部著作"和衢本《郡斋读书志》所提及的"集有马总叙"。兼以《文苑英华》中收戴叔伦《晓闻长乐钟声》一诗作为其进士及第的旁证。而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考察可以发现,前两者均无法成为戴叔伦"中进士第"的有力证据;《晓闻长乐钟声》是否为"省试"题目也大可怀疑。在此基础上,结合戴叔伦同时人梁肃、权德舆及五代人王定保的记载,能够得出其并非进士出身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 一岁 本年叔伦生。 权德舆《朝散大夫容州刺史戴叔伦墓志铭并序》云:“维贞元五年夏四月,……以疾受代,回车瓯路。六月甲申,次于清运峡而薨,春秋五十八”(《文苑英华》九五二,下简称《权志》)。梁肃《唐故朝散大夫都督容州诸军事容州刺史本管经略招讨使兼御史中丞封谯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戴公神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生平研究的一部分。作者通过对唐代文史资料的勾稽,揭示了与戴叔伦交游的谢夷甫,王邕及裴征三人的生平情况。或填空补缺,或纠谬质疑。  相似文献   

5.
王勃是我国初唐著名的文学家,少时即显露文学才华,写出《滕王阁序》的名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工齐名于世,被称为“初唐四子”或“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创作偏重于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感情,但其意境开朗,格调高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他的一首有代表性的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相似文献   

6.
南朝宋齐之际,“儒业冠于当时”的刘(王献),学识渊博,是位造诣很深的文学家,他的简况,已收录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但他的生平事迹,论述很少。笔者认为,刘(王献)不仅是位著名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位教育家。本文拟对刘(王献)的教育业绩,作一简括论述。  相似文献   

7.
吕温生平及被贬真象考辨赵荣蔚吕温是中唐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参加过“永贞革新”的酝酿准备工作,因其出众的才华和卓异不凡的政治见解,倍受王叔文器重,被称为“奇才”。他在当时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旧《唐书...  相似文献   

8.
【说明】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后人称他为“柳河东”。因他曾在柳州做过刺史(一州之长官),又有“柳柳州”的别称。他是唐代著名的法家、文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正是唐封建王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朝廷的统治势力逐渐转移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宦官集团的手中,地方分裂势力的代表藩镇日益  相似文献   

9.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托好老庄”(《幽愤诗》),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臣源绝交一书》)但嵇康既没有象何晏、王弼等人那样去继承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把精神性的“无”看作世界的本原,也没有如有些同志所认为的把物质性的“气”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基础。在嵇康看来,“何为其无有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唐末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裘甫(仇甫)之籍贯,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懿宗纪》未载,唐代裴庭裕撰《东观奏记》(卷下)作“越人仇甫”,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懿宗纪》则作“浙东人仇甫”,因此,后人便以为裘甫之籍贯乃“越”或“浙东”,如《浙江人物简志》(上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称之为“浙东人”等,然笔者以为“越”、“浙东”仅是裘甫于起义前后之活动区域, 而非籍贯。因为“越人”即“越州人”,唐越州共领会稽(州治)、山阴(州治)、诸暨、余姚、剡县、上虞,萧山七县,裘甫不可能籍属越州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按笔者《古代典籍所记载亲称新解》所考,弟与叔是不相类的两种亲称,弟为同父同母或同族之昆弟,而叔就不然,是属于婚姻之族的对方,为姐妹夫,在古昭穆之制婚姻之亲来说,姐妹夫又是妻昆弟,今之称“内兄”或“内弟”。因而郭公鼎堂有“盖姑舅乃互为夫妇者,姑舅之子,即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亦即姊妹之夫。”(见《沫若文集》14卷《释祖妣》329页)笔者在《怀念郭沫若师承其创新精神》(载上海版《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2.
唐朝的戴叔伦,不但是“清明仁恕”“所至称最”(《新唐书·戴叔伦传》)的能干官吏,而且曾自谓“诗名满天下”(戴诗《遣兴》)。现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之中,《中兴间气集》、《极玄集》、《又玄集》、《才调集》等四种选录了他的作品。这位诗人,现在也颇受重视,一般文学史家都认为他是大历年间重要诗人,一些选本也多收录他的诗歌。可是关于他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品,现在流行的说法还值得提出来讨论。今仅就其中两个小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赠孙绮新及第》七言绝句首句:“长乐遥听上苑钟。”清人冯浩笺注曰:“《元和郡县志》:长乐坡在万年县东北一十五里。《长安志》:长乐驿在长乐坡下。”(《玉谿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下册,第712页)以“长乐”为长乐坡、长乐驿,恐非是。 按《史记·淮阴侯列传》:“吕后使武士缚信(注:韩信),斩之长乐钟室。”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曰:“长乐宫悬钟之室。”《三辅黄图》亦载汉都长安有长乐宫,本秦代之兴乐宫。汉高祖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遂徙居长安。并言钟室在长乐宫中(见《增订汉魏丛书》本《三辅黄图》卷六《杂载》)。 “长乐钟”一典,颇为后世文学家所习用。如陈·徐陵《玉台新咏序》:“厌长乐之疏钟。”唐·  相似文献   

14.
姑溪居士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凡七十卷,他是苏轼门人之一,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之句,谓读其诗,使人顿悟。其词亦工,尤长小令,清婉峭蒨,不减秦观。《宋史》本传(卷三四四)谓其“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味。”这样一位诗、词、文皆佳的苏轼门人,《宋史》仅有一百一十二字的小传,又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初唐的开拓,盛唐的丰收,中唐的独创,都为古典诗歌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每逢提到唐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忽略了一些过渡时期作家所起的作用。本文将要论及的中唐诗人孟郊就是这样一位处于过渡时期的作家。一孟郊,字东野,人称“苦吟诗人”。历代评论家对他颇多微词。北宋著名大词人、散文家苏轼曾把读孟诗比作听“寒虫号”(《苏东坡集》卷九《读孟郊诗二首》之一);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陆时雍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必然有他的文学思想。但是,屈原只留下诗歌,没有文学理论著作。他的诗歌中虽然有一些涉及文学思想的诗句,诸如“受命诏以昭诗”(《惜往日》),“发愤以抒情”“重著以自明”(《惜诵》),“窃赋诗之所明”(《悲回风》),“道诗作颂”(《抽思》)等,为数也很少。同时,诗句是精炼语言,很简短,难以和盘托出自己的文学思想。单独依靠这些诗句来  相似文献   

17.
“度日”一辞,在解放前后出版的所有辞书中,只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不收;二是收了,不过只列出了它“过日子”的那个义项,却不列它另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义项——终日、尽日。兹为后一义项引若干条例证如下: (1) 唐·崔浩《王家少妇》诗:“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是说女主人公耽于游戏,误了梳妆,一整天也没能打扮成功。 (2) 唐·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丈人》诗:“度日白云深。”“度日”,别本一作“终日”,可见二辞是一个意思。 (3) 唐·戴叔伦《对酒示申屠学士》诗:“山里春风度日闲。”“度日闲”即是说成天到晚悠闲散漫,这里  相似文献   

18.
邯郸淳,名竺,字子叔,或作子礼,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献帝初平年间,从三辅客游荆州。建安十三年,荆州内附,归曹操。文帝黄初初年曾任博士给事中职。《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在介绍王粲、徐平、陈琳、阮(王禺)、应瑒、刘桢之后说:“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扬修、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七人之例。”似乎在公认的“建安七子”(缺孔融)之外,又排出了一个“七子”,这“七子”也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文学家,而高踞榜首的就是邯郸淳。从实际上看,邯郸淳对文学(尤其是对通俗文学)及书学确有独到贡献,不仅当时独树一帜,名闻遐迩,对  相似文献   

19.
关于段玉裁的生平,刘盼遂先生早有《段玉裁先生年谱》一书详细记述,其他同志也有过论述。这里仅就段玉裁家世作一些考实。 段玉裁雍正十三年(1735)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三代庠生的家庭,为金坛段氏百三公第十八世孙。段氏在金坛是望族。当时金坛有一句俗语:“于王新发迹,虞段旧人家。”因为金坛有四个大家,即于、王、虞、段四姓,“科举莫显于于氏,文献莫盛于王氏,而皆敛手推虞段为望族。虞兴于明初,段氏种德自宋,绳绳六百年。”(王鸣盛《段氏家乘序》)大约在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百三公由河南迁居金坛,为金坛段氏始祖。百三公“为人厚重,力学,慨然怀范文正公不为良师即为良医之志。”(毕沅《段氏重修家乘序》)他终身以医为业,救济世民。他临终嘱咐儿子段康年曰:“宋室日促,非可仕时也,惟医可托迹耳。”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前期的哲学诗学研究,除跟康德、叔本华两家有较深的渊源关系外,也多少涉及尼采(1844—1900)的某些理论。尼为叔氏弟子,因叔而及尼,这是很自然的。从《叔本华与尼采》(写于1904年)这一长篇专论看,王氏视叔尼二人同为“旷世之天才”,同属所谓“破坏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某种代表人物;并对尼采晚期“背师”的一般说法,不惜详为辩护。可见他对尼采也是比较赏识的。近从王氏当年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1904年6月(农历)第78号、79号上,读到《尼采氏之学说》一文,系日本文学博士桑木严翼所著,窃疑译文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