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现代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现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哲学”。“大哲学”是与“纯哲学”相对照的一个概念。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呈现出危机和发展的一盈一缩的现象,实际上是“纯哲学”与“大哲学”的交替。所谓的哲学危机是纯哲学危机和“大哲学”凸显的时期,而走出危机之后的哲学发展是“纯哲学”发展和“大哲学”淡出的时期。现在的哲学处在危机时期,现代中国的哲学应当自觉地发展“大哲学”,提倡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推进东西方比较哲学,使现代中国的哲学走向世界,朝着世界哲学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哲学到哲学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哲学到哲学中的“中国”〔法〕J.托拉瓦尔中国哲学是否存在问题不是一个汉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所以应该超越汉学范畴来探讨这一问题。目前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有四种:1.中国存在着一种与西方相似的哲学;2.中国哲学是存在的,但却是一种与西方...  相似文献   

3.
张君劢哲学思想论析吕希晨张君劢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新儒学思潮的重要倡导者。半个世纪以来,他“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自称“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在为其政治实践而颠踬奔波的同时,也写下了大量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只有从中国哲学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时空意识出发,以“道”──“气”──“象”入手,方可认识到中国画知白守黑的色彩观、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虚灵的时空观和诗意追求。  相似文献   

5.
气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气论贯穿着中国哲学发展的始终,是决定中国哲学基本发展方向的两大因素之一。本文从气字的来源入手,指出西周末年伯阳父以气论三川地震,标志着中国古代气论哲学的产生.这一哲学形态产生后,在先秦时期主要经历了春秋和战国两个主要发展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六气”说,而后一阶段则产生了气一元论的宇宙观。此后,气一元论被广泛用以说明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试图将儒家的“仁”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仁”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应该复”而缺乏“如何兴”的思考,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东方独特哲学天人合一之路——老子哲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王凤显(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哲学问题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宇宙的本原是一种叫做“大道”的物质。它演化生成了天地万物,万物灭亡后又“复归”为“大道”。它精练地论述了“大道”...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学术界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了各方面的理论探索,但从哲学上作较系统考察的专著,丘挺、张先贤主编的(市场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广东来说就是难能可贵的第一部,是敢于“先飞”、“闯进”哲学殿堂的新著。正是由于它的学术上的先创性,就像初生婴儿那样,难免有不足之处,但从全书总体构思,基本立论来看,是正确的。这部专著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及其与中国哲学发展的关系,并在探索这一关系中显示出两大特点和新意:一是全书力求从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传统哲学之困境与前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面临内与外、知识分子层面与社会大众层面双重困境,而导致这种困境的深层原因则在于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创造力的衰竭。20世纪中国的哲学家曾从“改造”、“拯救”、“创新”三个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走出困境作出了努力,但均未成功。鉴于此,作者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未能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并对中国哲学之未来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些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文章,1995年第6期发表的俞吾金教授的《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文,通过释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涵义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和本真精神。俞文讨论了马克思哲学的许多重大问题,提高了讨论的层次,把研究的深度向前推进了一步。读后很受启发。我们同意俞文总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之所在,马克思并没创立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它的哲学。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俞文的这些论述加深了我们对马克…  相似文献   

12.
郭海鹏 《唐都学刊》2013,29(5):48-53
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特别是《易经》有许多相似相通已经在众多学者中取得共识。深入对比分析《易经》和《过程哲学》中的“范畴图式”可以看出,“过程哲学先天太极八卦”,把“终极范畴”和“存在范畴”各基本概念综合表达于一个简洁的模型中,为诠释“范畴图式”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是哲学对话的深层维度,同时也是最为困难和艰难的维度。价值信念层面的良性对话,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进行一种真正开放和深入的沟通和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推进当代中国人生命存在的自我理解、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并生成我们民族“哲学自我”的重要内容与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一方面强调以儒家哲学为主体儒化西方哲学,另一方面又主张以中国哲学去批评、改造西方哲学,并希望由此成立整合中西的“整体哲学”,表现了一种“民族水位的世界主义情怀”。本文认为新儒家对西方哲学的吸纳促成了儒家哲学主题的现代嬗变,对于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对西方哲学的批评则并未产生实际的影响。新儒家表现出了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不同的哲学倾向,其中包含着某些非现代性,但新儒家哲学所关涉到的问题及其提问方式对于当代哲学仍有一定的警策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不同,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求“悟道”,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实际上,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这是科学的任务),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入的观点、人的态度、人的理想的标尺,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人生价值的精神意境。在这点上,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哲学,曾经在长期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中,扮演过“第一小提琴手”的角色。儒、墨、道清家的学说,是几千年来中国自然经济顶礼膜拜的偶像;而在推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哲学又一度成了论证这种经济体制的吹鼓手。由此可见,哲学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从来没有间断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必然要求有新的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或哲学的变革。为此,哲学必须扭转为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唱赞歌的局面,才能真正当之无愧地充当新时期“第一小提琴手”的角色,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并使自己在新的经济体制中获得生存和…  相似文献   

17.
哲学怎样才是爱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如何才是爱智慧?本文认为,惟有正视哲学自身的性质,正视哲学无用的 积极内涵,才能真实地面对这一问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根源于人以何种形式将人 的爱智慧变得成问题。在日常聪明算计中,我们很难找到具有哲学性质的那种爱智慧。因此, 从爱智慧理解哲学就必须从爱智慧成为问题的那些意识出发来理解哲学及其事业。为此一种 哲学的生活必须从“惊异”、“怀疑”、“在世’、“言说”和“谛听”等存在状态中进入哲学性质的那 种爱智慧。我们时代“爱”与“智慧”的危机呼唤这种智慧之爱。  相似文献   

18.
“实践哲学”是当今的国内哲学界的主流话语。这一派把实践作为绝对自明性的存在 ,并以此为基点来诠释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因而 ,不论是就“实践哲学”的理论成就还是就其话语地位而言 ,对“实践哲学”的反省 ,都是今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必要准备和理论起点。1.实践哲学的域限1.1把握一种哲学流派的理论特质的最佳切入点 ,就是透视这种哲学的理论域限。我对实践哲学的分析也是从此入手的。所谓“实践哲学”的域限就是指“实践哲学”理论诉求的所指及其限度。1.2当今“实践哲学”的兴起 ,源于对教条化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反动。马克思思想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的总原则是“天人合一”,不同时代的每一原则,各自“分有”着总原则,当整个世界皆认此总原则被分而阐释时,便产生了诸派学说。中国古代哲学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的奥义及所表征的中国哲学精神(伦理道德精华)在中华神州“依然故我”。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无论自我意识到与否,它都潜在于人们的一行一动,一思一虑之中,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7·16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既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又表达了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