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物质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发达地区,人类的消费活动呈现出一种异化状态,表现为物质消费的过度和意义消费的错位.其原因有二一是个人方面炫耀地位的心理;一是社会方面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我们主张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其途径就在于对人自身的改造,改造人的价值观念,改造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则,而且还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生产的目的不是追求巨额利润,不是满足少数人的奢侈物欲,而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一贯性,而在不同的时代又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后以及十二大之后,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思想有不同的侧重,从唤起民众、团结和教育群众、为国家独立和民族独立而斗争,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帮助群众自己动手创造幸福生活,再到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始终把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作第一位的政治问题,认为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党必须以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能否实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共产党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心系人民,关心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并要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矛盾双方变化的基础上,承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化为包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需要与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等三个矛盾在内的三位一体,使我国处于前所未有的矛盾突显期.新时期新阶段,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对于缓解社会紧张、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和广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把千百万群众组织起来,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党成了执政党,是否还应当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怎样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因此不可能系统地论述这个问题。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系统地论述了工人阶级执政党要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政府应把为公共利益的服务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认真履行政府职责,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什么是政党的先进性的理论观点入手,现实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所在.进一步阐明,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是说,一个政党如果她能够代表并且能够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她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她就是先进的,否则就不是先进的.所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是坚持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说到底就是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就是我们要牢牢把握的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当前文化消费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对如何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11.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体现了权力的受命者与服务对象的辩证关系.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时刻牢记和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的执政基础就一定会坚如磐石。  相似文献   

13.
论江泽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大问题;党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执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强制度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落脚点和归宿就是要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代表"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把"三个代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5.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强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全党必须高度重视,从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大气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7.
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长期斗争的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与此相反,一切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都是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否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宣扬英雄史观,歪曲和抹煞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对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人民群众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了比较论证.毛泽东在理论上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摆正了政党、领袖(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方法上制定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了个人崇拜同热爱领袖有原则的区别,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而且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党、领袖、干部不脱离群众,使党和国家不变质,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的新举措.江泽民面向新世纪,围绕党的建设,着重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归结为"三个代表"的核心,从而在人民群众的理论上做了新的建树,并在具体政策、方略和实践上着力地进行了实施.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始终把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当作第一位的政治问题,认为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党必须以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能否实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共产党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心系人民,关心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并要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随着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上时代舞台。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文化消费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实践全过程,以批量化、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精神生产的创新性、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精神交往的价值性、精神消费的发展性,进而产生了诸如同质生产导致无实在指涉、纵欲快感诱发无休止消费、符号消费引起无显性对立等现实问题,致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降低。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扩大优质精神产品供给、形塑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抵制符号消费等方面入手,化解文化消费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