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概念,是现代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然而,人们对于发展概念的含义和发展的本质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对发展的研究中,对发展概念做一番较为详细的考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引起各方面的热烈讨论,理论界及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为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构想而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近期引起普遍关注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息息相关。因此《学习与探索》就科学发展观问题组织进一步的讨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所体现的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首先,它是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经济的长足发展,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的,也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次,经济发展的目的应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所强调的实际上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包括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以保持经济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引起各方面的热烈讨论,理论界及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为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构想而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近期引起普遍关注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息息相关.因此<学习与探索>就科学发展观问题组织进一步的讨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4.
高度重视人均GDP 1000~3000美元关键阶段的稳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引起各方面的热烈讨论,理论界及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为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构想而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近期引起普遍关注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息息相关。因此《学习与探索》就科学发展观问题组织进一步的讨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所体现的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首先,它是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经济的长足发展,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的,也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次,经济发展的目的应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所强调的实际上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包括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以保持经济  相似文献   

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如: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等情况,中央采取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避免了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6.
秦红增 《唐都学刊》1997,13(3):14-16
本文对社会保护机制做了一般性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社会保护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旨在实践层面力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单位制解体后,在利益分化背景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中,“控制”命题已经逐渐让位于“利益整合”命题.代表“国家”的制度化行政管理网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利益分化,这使基层社区权责型参与者之间产生了行动不一致.代表“社会”的居民或居民自治组织也并非是完全团结的,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常使“社区自治”陷入需要权责型参与者重新介入才能达成的尴尬境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秩序建构中的“悖论事实”要求我们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与理论都必须创新.  相似文献   

8.
社会秩序变革的三重动因:社会哲学的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学术交流》2012,(7):130-134
社会秩序变革是指同一社会秩序的自我更新或因不同秩序间更替而产生的社会秩序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社会秩序作为非实体性存在,其变革的动力机制内在于社会系统并因社会系统诸要素的交互作用而生成。在社会哲学的层面上考察,社会结构体系演进是社会秩序变革的深层动因,个体需要的拓展、组织利益的博弈和国家权力体系的推动是其主体动因,社会规范体系的更新是其直接动因。上述三种动因交互作用形成社会秩序变革的动力系统,统一于社会整体的运动过程。从这三种不同的视角透视社会秩序变革的动因,有利于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社会秩序变革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道德整合:社会公平与社会秩序获得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健全程度的标志。因此 ,如何获得社会秩序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所有谋求社会秩序的方式中 ,通过政府而实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最为可靠的。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公平和正义 ,才能够消解一切根本性的社会冲突诱因 ,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供给。但是 ,在现实中 ,腐败问题尤其是政府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腐败问题成了当前一切社会冲突的诱因。所以 ,应当从反腐败着手 ,在实现政府道德化的过程中 ,实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实现社会秩序的道德整合  相似文献   

10.
社会哲学对社会秩序本质的探析不能脱离各具体科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在社会哲学的层面骀上,社会秩序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可以分别从实体、活动和关系等三个层次加以理解,即作为社会活动的一致性状态的层次、作为社会关系的结构化状态的层次和作为社会规则的约束性状态的层次.这三种状态是社会秩序的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冲突事件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政治统治的统一性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中国的社会秩序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稳定是"刚性稳定",这种稳定以垄断政治权力为制度特征,以绝对管治秩序为表象,以国家暴力为基础,以控制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为手段.它缺乏制度弹性和韧度,忽视了内在的整合和发展转型的适应性要求.压力型体制下的各级政府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公平,忽视社会基本规则的建设和维护,从而导致政治合法性的快速流失.政治软权力的匮乏迫使当权者在面对社会力量的冲击时越来越依赖国家暴力.其结果是,政治体制用来维护自身生存和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支付成本的能力并不一定同步提高.从长远来看,一旦政治体制的维护成本超过其支付能力,就可能出现社会无序和冲突失控,"刚性稳定"就可能演变为"社会动荡".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社会动荡,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司法、行政和政治改革,把社会冲突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使"刚性稳定"逐步转变成"韧性稳定".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政治可行性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建立县级政治分权;等等.  相似文献   

12.
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周 《社会》2006,26(5):171-189
社会秩序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也是重要的中国现实问题。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思想的专门研究不多,分析层次不高,局限于儒家研究。本文选择结构主义方法论,以社会秩序建构的目标(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和途径(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作为分析框架,发现社会秩序是先秦社会思想的主题,先秦思想界出现了孔孟、荀子、老庄、墨子、韩非、杨朱六大社会秩序观,这些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6):59-63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为了在持续变动的社会中重建秩序,不断探索创设新的社会机构、规范机制和控制机器。在此背景下,罗斯和涂尔干立足于对"社会何以可能"的思考,分别对社会控制何以产生并存在(罗斯)以及现代社会的社会规范机制的作用(涂尔干)做了研究;而韦伯和福柯则从对"个体的自由何以可能"的担忧出发,对理性铁笼对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的结构性控制(韦伯)和微观权力技术以及宏观治理术(福柯)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那瑛 《学术交流》2007,4(7):116-121
中国是以空间来建构社会的,世俗秩序是生命空间的仿制,是"天上人间"的同构。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源于对天地运行和物理形态的感知与思索,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组织严密的天体秩序和四方隔绝的地理位置启迪了中国人,"天圆地方"、"天尊地卑"成为对生命空间的抽象概括。空间秩序成为社会结构的模板,"天人合一"成为社会建构的"元叙事"。空间的垂直度体现为天、人、地的排列,"天"成为掌管"人"和"地"的至上权威,反映在社会设置上就是等级制度的建立:皇帝、官僚、百姓形成了垂直的社会等级结构。空间的水平度体现为"尚中"观念的确立———皇权为最高权威,"中国"成为华夏乃至世界的中心。以"尚中"与"差序"为核心理念,中国人建构了从物质空间到理念空间、从政治空间到文化空间、从私人空间到社会空间高度一体化的空间秩序,实现了社会的高度整合。中华文明的孕育、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密不可分,对空间观与社会秩序二者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国社会的原初形态,从而借助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元素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甄自恒 《学术交流》2006,(10):27-30
社会秩序的重构问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突出性时代问题。在如何重构社会秩序的问题上,存在着柔性重构和强力重构的对峙和冲突。韩非以性恶论为基础,对耕战与赏罚的强力手段提出了不同于墨家的见解,将耕战提高到法的首要高度,极为重视法的实现手段———赏罚。法家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耕战与赏罚作为法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手段,成为社会秩序强力重构的方式,应当说是更为可行的。现在看来,社会秩序和人心秩序的问题仍是我们时代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韩非子的问题意识的现实旨趣或许能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作为对一种传统理论的诠释学解读的尝试,力图为韩非子思想学说的研究乃至为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寻求一种新的建构范式。  相似文献   

16.
周赟 《求是学刊》2004,31(6):94-98
近年来对法制本土资源、民间法的研究已呈红火之势,然而,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却仍然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如民间法的构成、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以及民间法、国家法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本文拟从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力图对民间法研究中的这些基本论题,特别是后一问题作一些引玉之分析。  相似文献   

17.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同样试图探讨社会事实的存在,涂尔干通过分析澳洲社会的生活,发现集体欢腾之下产生的集体意识维系了社会的运行,借助于图腾标记不断强化的集体意识回答了社会秩序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前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持有异议。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的分析表明,中国经济既具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针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改善民生,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缩小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差距,充分发挥现有发展优势等,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与"矛盾高发期"并存的特殊时期,因经济发展和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正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形态。如何认识和把握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形态和性质,就成为当前社会矛盾治理的认识基础。只有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和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社会矛盾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刻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对其性质作出理论判断,才能为中国治理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秩序提供实践方向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邹宏秋 《学术交流》2006,1(11):52-54
新时期我国社会仍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人民内部矛盾是现阶段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我们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同时,维护社会稳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原则,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为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