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教师角色的迷失与澄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生命的事业,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是教师角色转型与开掘的根基和动力.教师生命的意义及价值不仅是在其教育的轨迹中显现和张扬的,而且也是在生命的对话中成就和丰满的.然而,教师角色话语的纷繁与教师角色表达的冲突,导致教师在角色的虚化、泛化和钝化中走入踽踽独行的坚冰之旅.重新保持对教师角色的生命追问,意味着我们必须帮助教师在角色发展的语脉和坐标中,敞亮和澄明教师身份存在的方式和教师主体实践的方向.唤醒教师的生命自觉,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打造教师的专业文化,这将是从实现教师角色到超越教师角色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将教师的成长植根于专业发展的生境中,通过个体的学习、实践与反思,借助教师社群间的信息传递、合作与竞争、专业技能承接等方式,形成教师之间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围,建构起互利共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和谐共生、生命自主、互助合作、持续发展等特征,彰显了整体性、系统性、交互性与生成性等理念。为此,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为指导,营造良好的教师个体和群体专业发展生态环境,建构动态平衡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审视自然内在价值,确立自然的主体性,对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内在价值就是自然物以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其本质是自然创生万物的能力,也是历史储存起来的成就。自然内在价值根源于自然的主体性、目的性,它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从非生命物质的内在价值到人类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必须矫正漠视生命的异化现象,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发挥化育生命的育人功能。教育要实现化育生命的价值和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生命意识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生命的体验,是教师对教育事实的反映,是教师对生命的意向性活动,是教师对教育与生命关系的感知与体悟。增强生命意识有助于教师成长为具有自主性和较高生命境界的卓越教师,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觉知生命、关怀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教师生命意识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拓宽了对教师及其教育实践的认识,同时也确立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践起点。教师的生命意识结构包括“教师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教育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克服教育的异化,回归教育原点,需要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教育叙事是融入教师自身体验而唤醒生命意识的一种方法。教师的反思性写作是增强教师生命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方式。教师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理性人,每一位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生活世界中会与他者打交道,其生命活动就是实施教育的过程,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绽放生命的光彩以及寻找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化是建立在关系存在论基础上的文化,是一种系统的、有机的、整体性的,以和谐共生为价值基础的致力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化形态。生态文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动态的、一体化的、具有创生性的基础上,致力于自然生态失衡和社会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实现对人与自然的双重拯救。  相似文献   

6.
生命哲学作为一门关心人的生命尊严和存在意义的学说,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独特性的价值判断。以生命哲学作为分析立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价值认可的、历时性的、双重身份共融相生的过程,幼儿教师的生命具有生成性、整合性、独特性和自主性的特征。生命哲学视域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承认幼儿教师生命的可能性、发展性,培养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师,并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的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理念传播规律与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以及生态经济新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到来。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生态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俗文化感性文化层次;对前者进行理性升华的雅文化的理性文化层次;雅文化政治化的政治文化层次。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是一个生态“政治社会化”带动生态“社会政治化”的规律与战略的过程。其关键是观念性知识分子成为取得生命的内在自由的生态文化的先进教育主体,在公共领域进行生态文化的政治社会化的话语传播的实践,从而建构生态政治的合法性,使现代人确立“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的生态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形成两种和谐的关系:“主体间”的存在体验关系、“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认知关系。进而建立符合生态正义的绿色差序格局和谐发展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当前幼儿园生命教育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存在着背离,主要表现在受传统文化、工具主义、理性主义的影响主体缺席、情感遮蔽、审美匮乏,因此亟需祛除生命之神秘,返回自然之本真。生态美育与生命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生态美育视角出发,主张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祛魅”与“返魅”应坚持审美性、情感性、体验性原则;走出师幼主客二元对立;创设充满生命氛围的亲生命环境;打造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实现生命教育美育转向。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价值体验的共通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是人们对价值交流与价值沟通普遍要求的必然结果。从现象学意义上说,主体间的交流是以体验为基础的,审美价值体验的共同感,源自于生命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对普世价值的基本追求,在审美活动中,自由、平等与正义等普世价值原则,往往通过形象传达获得了审美共通感。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培训是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城乡统筹、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极具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构建乡村教师培训长效动力机制成为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培训仍面临“动力不足”“效率低”“效果差”等现实阻隔。为此,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从政治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等方面廓清乡村教师培训的动力逻辑,审视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师制度脱嵌与规制缺位,文化场域断裂与异化,开放性和互动不足,认知错位与主体迷失,等等。未来应以发挥动力机制的积极作用为目标,从创新乡村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立足乡村教师生命价值、重塑乡土文化场域,创建乡村教师培训网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重塑教师角色认知、发挥教师的专业自觉性等方面为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从其产生之时起,就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教师与其它职业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因此,把握这一特殊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我国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对于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成果的丰富、思想观念的变迁和文化教育法制的发展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特征与建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代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融合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和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本精神,它具有渗透、解读、自觉、开放和建构的文化特征。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的树立,要从教师文化生态、角色期待、多元文化共生和多话语文化共展的视域来解读。现代教师文化的建构,应以教师的文化人格为基础,通过创建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改变传统封闭的狭隘文化和引进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对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研究中的热点议题。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有逐步"偏离文化"的趋势,因此对文化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知识来源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背景,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得依附于其所处的"教育文化生态",教师专业发展处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是整体性发展与文化双向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文化性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包含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大学有其自身的文化性格,它是以传承、传播、研究高深学问为本能,以包容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为动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社会文化价值,从而塑造出自己稳定的文化品格.大学文化性格集中体现在大学的精神上,并通过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文化价值的人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非功利性存在特性决定了人的文化特质。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价值是指文化作为客体 ,它对于人的文化本性和需求的意义。文化价值旨归主要体现在文化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两个维度。发展先进文化 ,必须努力建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功利与公正相统一、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在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上提出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生态保护区是在当下急剧变迁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对一个特定地区发展的新型定位.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考虑人的存在和发展,这是生态保护区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发展人类学立足于生态区建设过程中因文化引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把发展视为一种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过程.运用发展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对于提高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建设效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优势资源,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圈是确保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建设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必须以文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文化生态圈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内在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化。明晰现代专业精神的基本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确立现代专业精神的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提升专业精神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对教师走向专业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课程。在分析课程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当前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前提下,对教学的指导方针、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