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新历史主义文本批评的基本策略出发,根据其“文本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文本”的理论假设,在故事情节层面上把传奇剧《暴风雨》与历史文献的次文本记录进行对照以考察它们的契合点,分别从海上风暴、甲板混乱场景、殖民者与原住民的遭遇、精灵艾丽尔的出现四个主要戏剧情景层面揭示该剧在早期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与相关历史文献的“商讨性”互文关系,历史和虚构在该剧中因而得到融合,最后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传奇剧文类凸现了殖民主题。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对待动物的古老原始神话思维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潜在影响,在与现代思维理念相交融、碰撞之后发生现代转型,并且这种转型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母题模式呈现在“动物叙事”文本表达中。原始动物神话的派生形态:动物自然神话与动物图腾神话的溯源研究,导引出动物原型母题中动物作为自然象征、动物作为人的本质性象征两大核心叙事维度,进而深入到对其神话原型母题模式与类型衍生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土家族的神话资料,对土家族的宇宙图式与象征结构进行了解读。文章认为,土家族神话对宇宙结构图式有自己的一套解释,这种解释根源于土家族独特的生存环境;梯玛神图是土家族神话中宇宙结构图式的具象表达;神话中的意象充满着生殖能指与生命喻义,这些意象构成了土家族文化象征的主要原型;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是土家族神话中的最基本的“无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4.
"疯女人"伯莎被《简·爱》的文本语境中的男权社会秩序和殖民话语权威树立为失语的"他者"。《藻海无边》以多重声音叙事模式,赋予了"疯女人"话语权,重构了"疯女人"的历史和疯癫原因。《最后旅程》突破性地将"疯女人"作为男权文化中自我追求难以实现的女性的集体象征,作者为"疯女人"规划了出路,但是文本对"泛性论"的滥用和男性文本话语强权成为败笔。  相似文献   

5.
卵生神话的产生与太阳崇拜思想、鸟崇拜思想、稻作文化有关,但是,笔者认为它更与鸟崇拜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朝鲜古代鸟崇拜思想与卵生神话是独自发生、发展的,并非"南方流入"。朝鲜古代卵生神话是原始狩猎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可分为南北方卵生神话。稻作文化的传入推动了朝鲜卵生神话的演化,丰富了朝鲜神话元素和象征体系,并促使南北方神话在原型结构上进一步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6.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侗族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风俗习惯、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系统梳理。旨在说明:侗族日月神话信仰习俗所标举的"人本于天"自然观,与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舒宪的神话学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神话原型理论的阐释与重构,并且出于重构本土文化大传统的需要,将神话原型的范畴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层面;第二,借用新史学“神话历史”概念,强调神话在历史进程中的塑造性作用,继而倡导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神话中国”概念;第三,为探寻中华文明发生机制的动力起源,创造性提出“玉石神话”(玉教)概念,以此建构自史前时期到当下的“玉石文化共同体”。上述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为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反映了叶舒宪的大神话理念,即将神话从文学中解放出来,恢复其作为文化基因与文化编码的本相。  相似文献   

8.
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的日月神话中,蕴涵了一个由象征原型建构起来的民族精神模式:一是太阳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日神帝俊转化而成的三足"踆乌",熔铸了父神创造万物的理性进取精神;二是月亮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月神常羲转化而成的母神嫦娥以及作为生殖神的蟾蜍、兔子,整合了母神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永恒精神,汉魏六朝之际形成的桂与吴刚神话,则把这种追求永恒的精神落实到了个体之上;三是日月和合的象征原型,它代表了刚刚摆脱无意识之"水"后所形成的对永恒之进取的文化新人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京派女作家的小说以人的内在生命运动为审美的聚焦点,一面深入发掘特殊人事所蕴含的神话/文学母题及其变体,捕捉人物潜意识中种种原型意象与情结,同时经由主体审美意识的过滤、改造,并凭借变异、折射等方式外现为文本中繁富的审美意象与象征,从而赋予小说叙事内涵的深层结构与丰盈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神话批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以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说的研究成果的影响而兴起的。神话批评认为,神话的意义不在于起源,而在于后来的文学展开,神话批评有以下特点和需具备的前提:(1)对神话批评有知识体系的认同;(2)神话批评与批评家的象征体系的关系;(3)分类与分类理论的把握;(4)神话的社会及文化现象的特性;(5)神话批评与“目的的原因”;(6)对“原型”的追溯。神话批评的属性与方式。分析和掌握神话历史变化过程,并辨别出神话的原型及文学原型;对神话的种类及作品的结构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把神话研究与社会、伦理价值研究结合在一起;把神话批评与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学批评方法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大庆文学中普遍存在篝火意象叙事。这些意象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神话原型的意义,由于北方作家多受萨满文化的浸润,因此,其篝火意象也主要源于萨满神话原型。篝火原型表征着石油工人恶劣的生态环境,象征了石油工人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石油工人对光明的向往,昭示了人性的善恶。  相似文献   

12.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文献材料方面的梳理。分析认为:日月神话所蕴含的诗性思维情结即女性思维方式,是远古滋生生态观念的关键所在和生态伦理法则的原始依托。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叙事传统中 ,历史文本是孕育叙事文学的具体母体。形成这种叙事传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便是历史叙事中虚构、想象语境的营造 ,使历史文本具有了的文学素质 ,沟通了历史与文学 ,为今后小说创作的艺术虚构打下了初基。这种语境的营造与中国历史叙事的政治教化功能、史官的功能、先秦时期的神话历史化现象都密切相关 ,同时与史家惯用的以再造性想象描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表现方法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文化语境一直存在着性别盲点 ,尤其从原型文化视域观照性别历史传统及其经验时 ,女性自觉意义上体认的性别意识 ,是一种神话性质的虚假与苍白 ,张爱玲及其创作较早地剖露了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中期以来至新世纪初,先锋小说历史叙事以拼贴或改写方式整合多种文本,呈现多文本叠合的文本间性特征。先锋小说历史叙事的文本间性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程,从最初仅是叙述形式激进探索的结果,到后来发展成为创作审美的自觉追求,并于近年来呈现新变趋向:拼贴式文本间性呈现为拼贴与改写、回望相结合;改写式文本间性则是残缺或循环的关键性情节链渐趋闭合状态,或者穿插历史、文化及人性等书写,使作品的情感基调、文学观念和历史观念等呈现多元综合趋向。这是当代小说激进探索与创新的产物,折射当代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及主体性理论等的发展演变,体现当代小说创作力图反叛与消解宏大历史叙事,探索文学审美的多种可能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狄更斯的象征手法摇曳多姿,使其作品产生了诗的效果。贯穿性象征使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性、人情内容实现了诗化;中心象征直射小说的主题,更加体现了诗的特质--依靠象征去追求蕴含性;场景象征如诗一般,寓意于境,达到情、理、景三者交融的境地;神话原型象征所产生的神话的诗的世界给人有众多的联想空间。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象征则是其总的结构特征和艺术倾向。这可以从现代主义的诗学主张“对应契合说”、“感觉交错说”和“象征比兴说”中得到证实。综合三种界说,本文认为,象征是一种意义结构。这个结构是双重的,并且重合在能指的象征本体层面。象征体既自足,又以其隐喻和暗示能,预示着象征的深层精神内涵。这个意义结构在功能上具有象征的通约性和统摄作用,使现代主义诗歌与生命形式同构,融通生活世界,并向神话历史延伸成为可能。而这种同构、融通和延伸,是在诗歌文本的象征结构中自主实现的。这种体认在大量的现代主义诗歌文本研究中获得,并升华为一种诗学模式。这一模式使结构与功能在现代主义诗歌文本中具有不可剥离的特性,从而达到诗学理论和艺术倾向的互动和契合。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伊甸园神话本质的破译,指出伊甸园神话的表层意义和深层主题,并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其在象征意象、叙事结构上与伊甸园神话的密切联系,探索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潜存的伊甸园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诗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结合起来,把结构与历史结合起来,把文本与文化结合起来,加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意味,走出一条文学理论的新路来.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检验为中心.在分析文学文本的时候,应把文本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不能就文本论文本,而要抓住文本的症侯,放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以历史文化的视野去细细地分析、解读和评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的中国的文化诗学,是一个文学理论话语,折射出社会的时代的要求,是对于社会发展平衡的一种呼吁.  相似文献   

20.
自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欧亚大陆的文化遗址中较普遍地出现了女神偶像,以及女神的各种动物象征。这些象征大多围绕着能够体现出周期性变化或者循环变形的意象而展开。熊罴也成为再生女神的一种化身,加入到死而复活的神话原型系列中来。这一神话原型,揭示了中国文化发生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