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汉语歇后语认知机理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虽有研究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分析,但对这种语言形式的认知过程阐述得还不够清晰。故以“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基础,对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机理进行再探析。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野,运用我国学者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这一研究范式,在自主—依存框架中分析"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之类"侃市场"词汇的认知机理,亦即生成和理解机理。  相似文献   

3.
数字行话隐秘晦涩,但以往对其的研究主要局限它们的构造或作用上,鲜有探究其认知根源的。本文旨在自主—依存的框架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数字行话的生成和理解。研究证实无论是数字行话的生成还是理解,都以人的概念化为前提,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隐晦的数字行话的生成是正常的数字表述经过一次或多次推衍的结果;而对他们的理解则是从那些看似和数字含义无关的表达出发,经过一次或多次回溯到常规的数字表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直是修辞学和语言学领域被关注的研究对象。基于徐盛桓先生有关话语生成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移就辞格的生成机制为:移就源于说话人的意向性;修饰语的移动和重新就位是在意向性主导下,在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从自主成分到依存成分的推衍过程,知觉的理解性和恒常性是推衍过程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隐喻话语生成的机理,借此进一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生成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解释力,并认为话语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临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存在自身的逻辑规律。自主性成分依托沟通语境的客观需要,彰显不同交流层次的寓意。在常规关系的牵引下,沟通主体双方利用心理距离长短,决定语境表达委婉度的强弱。委婉度的传达诱致信息缓冲度的渗透,在相邻/相似的牵引下,到达识别"婉底"的旨意。依存性成分"婉底",作为说话意向性的表征,回归到沟通主体意向的自主性,完成了临时委婉语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双关是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作为一种话语,其表达通常包含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两个层次;这两层表述的地位不是对等的,是自主和依存的关系。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在自主-依存框架下对双关话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自然语言生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仿拟词语的生成是发话人在意向性的主导下,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式,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过程。这种主观上的改造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在客观上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即作为自主成分的本体对作为依存成分的仿体的限制。这种限制表现在语义、语音、结构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汉语隐语行话中数字表达的调查和剖析,总结出关于汉语隐语行话数字表达的各种方式,并进而指出了隐语行话数字通俗性、多元性、变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同时指出本领域的研究与汉语造词法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股市隐喻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一个分支,人们对股市隐喻的研究已从过去主要在修辞学方面到现在的认知过程方面。股市隐喻的运用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的目标域,通过相邻(相似)关系而成,在话语中出现的;另一个是隐性的始源域。始源域同目标域有自主一依存配对的关系。股市隐喻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意向性特征,其形成是基于心里模型知识结构中对事物常规关系的把握而进行常规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看见与被看见"的视角,通过考察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四个隐喻,来试图提出一种理解和阐释柏拉图正义观的思想线索,并围绕着这一线索来展开探讨政治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政治哲学的恰当起点、政治与人性的关系,政治家的伦理责任、政治的最高理想是否可能,以及完善的正义乃至人的至善是否需要预设一个来世,等等。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的理解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仅要从其本质入手,而且要结合人的认知能力、隐喻本身的非对称性等来考察隐喻的意义.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出发,在动态语境中对隐喻作出阐释,揭示隐喻理解的本质,为隐喻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对英汉语政治隐喻实例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探讨政治隐喻的解读功能、表现功能、扩展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各种文体功能。隐喻的文体功能展示了隐喻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研究隐喻的文体功能可以加深对隐喻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英汉比喻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不同喻体的使用,而深刻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易》学研究出现了一个热潮,但人们的研究更多是放在哲学和文化的层面,对其文学意义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易》取象特征的系统分析,试图找寻我国文学取象思维发展的源流,并进一步阐发作为六经之首的《易》对我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异质文化隐喻,特别是“唯文化隐喻”,即根植于某个文化群体,与该文化群体的生存经验、信仰和价值观念紧密联系的隐喻,对译文读者在辨认和理解上构成较大难度。对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大一学生有关《圣经·雅歌》1、2章里的隐喻进行的辨认和理解测试,证明了这个假设。通过对《圣经》六个译本中这两章隐喻译文的分析,描写译者在翻译“唯文化隐喻”时通常采取的五个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隐喻普遍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针对语言学家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予以的描述、解释 ,结合实际做进一步的理解。人们在交际时追求的是语言与对象的关联 ,当语境的效应与处理努力达到合理平衡时 ,话语具有最佳的关联效果。将语用学相关理论运用于隐喻的理解过程 ,看隐喻在语境中怎样被接受者(听者 /读者 )理解、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