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夏文 《人才瞭望》2014,(11):71-71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分别对应着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古籍认为这是一年中最炙热的三天。"三伏"每年的日期不固定,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贴三伏"疗法又名天灸,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我国史书上曾有邑(今河南洛阳)和陶(今山东陶)是"天下中心"的税法。当时中原系指洛阳到定陶一带。我国代,曾将国土分为兖、冀、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河南简、"豫",因而也叫"豫州’。古豫州不仅包括河南全省,也包括湖北省的北部。所以,古代的"中原"是指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北部地区。随着汉族祖先活动地区的扩大,"中原"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了,后来扩大至全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我国史书上曾有洛邑(今河南洛阳)和陶(今山东定陶)是天下中心的税法。当时的中原系指洛阳到定陶一带。我国古代,曾将国土分为兖、冀、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河南简称豫,因而也叫豫州’。古豫州不仅包括河南全省,也包括湖北省的北部。所以,古代的中原是指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北部地区。随着汉族祖先活动地区的扩大,中原的范围也  相似文献   

5.
“死灰复燃”指已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典出《史记·韩长孺列传》.韩长孺在汉景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因轻罪被囚于山东蒙城监狱.狱吏田甲以为他肯定永无翻身之日,常常加以谩骂凌辱.韩长孺生气地警告道:“死灰难道不会再燃烧吗?”田甲狂妄地说:“死灰要是真能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  相似文献   

6.
刘锴 《人才瞭望》2013,(6):30-30
古时候,把富贵人家的女孩称为千金。今人泛称女孩叫千金小姐。其实,千金一词最初并不是女孩的专利,而是指男子。南朝梁司徒谢胐自幼聪慧,颇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谢胐也非常争气,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道: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  相似文献   

7.
王虎 《人才瞭望》2013,(2):21-21
古代新郎官是指新科进士,类似于现在刚刚录取的公务员。郎在古代指年轻的男子或者是对男子的敬称。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统统称为郎了。也就是说,老百姓把那些身居郎职的人都称为郎君或郎官。实行科举考试后,男子中了进士,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新录取  相似文献   

8.
"椿萱",在传统文化中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椿、萱已经不是两种植物,而是代指父母。这种称呼自有其来源。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极长寿的椿树,就被后人借用为长寿老人的代称。又由于在《论语·季氏》中,有孔子的儿子伯鱼"趋庭而过"接受父亲教诲的记载,后人遂将"椿"和"庭"合起来,将父亲称为"椿庭"。萱就是"萱草",又写作"谖草",萱草的花蕾就是金针菜,又叫黄花或黄花菜。  相似文献   

9.
10.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尤其是在古典小说、戏剧诗词中,"喜"常代表着"中和之美"的传统审美习惯。因此,古人常追求"皆大欢喜"的艺术效果,从而赋予古典作品以大团圆的创作模式。就像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佳人两情相悦,一见钟情,其间虽然有人不断阻挠,必须得经过一番挫折磨难,可是最终才子佳人还是能奉旨完婚,有个圆满的结局。  相似文献   

11.
王永 《人才瞭望》2014,(2):107-107
"储蓄"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至于专门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大致起源于唐代。由于唐代的商业发达,城市里不仅大量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还出现专门替人寄存、保管钱物的柜坊。  相似文献   

12.
王旭 《人才瞭望》2013,(12):30-30
“储蓄”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至于成为专门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大致起源于唐代,由于唐代的商业发达,城市里不仅大量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还出现专门替人寄存、保管钱物的柜坊。  相似文献   

13.
穿草鞋,是墨子的大众形象。这说法出自《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跛研为服。”  相似文献   

14.
史南 《人才瞭望》2013,(10):22-22
首饰一词今天专指女性佩戴的装饰品,可是在古代,首饰的意思却完全相反,专指男人所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中,袙(pà)是古人戴的头巾.秦代的时候,给武将戴的帽子上增加了红色的头巾,用来区分贵贱.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冠礼,要戴上帽子了,可见在秦代之前,人们就已经把帽子称作首饰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叔”字:“父亲的弟弟或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小的男子。”但在古代,“叔”字丝毫没有叔意,没有一点长辈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自作孽不可活”出自《尚书》。在《太甲中》这一篇中,这句俗语的原文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违”是避开的意思,“逭”是逃避的意思。全句意思为;上天降下的灾难还可以避开,自己作的孽却逃避不了。《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这句话则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习活”,意思更加清楚。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相思之苦,但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三秋,三秋指哪三秋. 据考证,中国古代的三秋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时间.最早见于诗经,《诗·王风·采葛》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也就是说最早的三秋指的是时间九个月.另见晋·陆机《挽歌》:“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宋·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在这些著述中一秋则代指一年,三秋指三年.  相似文献   

18.
“座右铭”是铭文的一种,《昭明文选》将其列入“铭”类,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则把它归入“箴铭”类.“座右铭”究竟始于何时?通常认为,“座右铭”的首创者为我国东汉著名书法家崔瑷.据《文轩·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省)人,锐志好学,素有宏远抱负.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杯足球赛的无锋阵型赢得冠军的现象,引起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5日发表署名文章《外界指中国“创新不足”有误》,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