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押沙龙 《人才瞭望》2016,(21):72-74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它对中国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的功罪,确实难言.整个科举史就是一个找破绽与堵破绽的斗争史. 外帘官 简单来说, 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院试,童生通过这个考试可以成为秀才.院试过后是乡试,通过乡试就是举人了.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就是在乡试后欢喜疯了的. 第三级是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会试后额外还有一个殿试,但是殿试一般不淘汰考生, 只决定名次.  相似文献   

2.
任义 《人才瞭望》2013,(10):20-20
现在的高考,一般都是在各城市就地考试,十分方便.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和殿试在京城进行,大都远离考生们的家乡,一般三年考一次,所以,临行前,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带充足.下面给大家介绍三件古代高考必备"神器". 墨斗笔 这种墨斗笔差不多就是古代考试的专用笔,笔头上有个椭圆状储藏盒,能够储藏一些墨.因为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主要考八股文,在字数上有相当的要求,所以,要是带的墨不够的话,可以把墨斗里的墨临时挖出来备用.  相似文献   

3.
明嘉庆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磷。顾磷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里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  相似文献   

4.
《大唐语林》记载:有个深得唐玄宗欢心的“方伎供奉”,他的女婿王如泚参加科举。他就请求玄宗开恩帮着女婿及第(录取)。玄宗答应并命令礼部:科举考试须取王如泚及第。试后,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如泚进士的情况报告给宰相。宰相问:“他的文章能达到录取的标准吗?”侍郎如实回答:“介于及第与落第之间。”于是,宰相说:“那就不能让他及第。科举是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宰相否决之后告知皇帝,玄宗只好取消成命。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生前人多以南皮、广雅、香帅相称,死后谥号张文襄公.他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进士(探花).随后,长期就任于翰林院等闲职衙门(其间外放湖北学政与四川学政).1882年初,46岁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这是张之洞为官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的长达20余年封疆大吏的政治生涯.他先后担任了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并两次署理两江总督.这期间,张之洞举办了大量的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领袖.1907年,古稀之年的张之洞进京入阁拜相,领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登上仕途的最高峰.两年之后,张之洞病逝,从而成就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坐标.  相似文献   

6.
王虎 《人才瞭望》2013,(2):21-21
古代"新郎官"是指新科进士,类似于现在刚刚录取的公务员。"郎"在古代指年轻的男子或者是对男子的敬称。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统统称为"郎"了。也就是说,老百姓把那些身居"郎"职的人都称为"郎君"或"郎官"。实行科举考试后,男子中了进士,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新录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科场如战场,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云惨淡万里凝.多位历史名人都曾名落孙山. 贾岛落第留下传世《下第》诗 但凡考试,就会有“金榜题名”,也会有“名落孙山”.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曾有不少“落第者”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成就了一世英名. 唐代诗人贾岛,早年出家为僧.据说在洛阳时,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作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科场如战场,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云惨淡万里凝。多位历史名人都曾三度名落孙山。韩愈:接连应考霉运多 被苏轼评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韩愈,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失败三次。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据说,张居正2 岁那年就认得"王日"两字,被家人认为是神童.13 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要不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他肯定中举.经过几年的发愤读书之后,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才23 岁.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字翰臣,后改字曼青。1872年9月18日(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八月十六日)生于浙江绍兴。他是周起魁的长子,大排行四,故周恩来叫他四伯父。他与周恩来的父亲周助纲为同胞兄弟。周贻康从小学习刻苦,为人老成持重。1890年(光绪十六年)春,18岁的周贻康和几个兄弟在淮安参加县试,并考中了秀才,被列入县学的“修选训导”。第二年,1891年,周贻康又回绍兴参加乡试。但乡试未中,于是他留在绍兴跟随他的舅父、绍兴著名的师爷鲁小和学习钱谷。这一年正值他的外祖父鲁登四在为其儿子办理分家一事。外祖父让周贻度代表父亲…  相似文献   

11.
赵元波 《人才瞭望》2016,(13):80-81
中国人自古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中举做官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所谓“学而优则仕”.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仙源县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滞留京城,这已经是他第四次会试落第了,想起经年累月的寒窗苦读现在却一事无成,王致和不禁悲从中来.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天安门原本是明清时期皇城的正门,它创建于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时名为“承天门”.到了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承天门经过改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天安门东面和西面原来各有一个门,东面的门叫“长安左门”,也叫“龙门”,西面的门是“长安右门”,也称“虎门”.人们之所以将这两个门称为“龙门”和“虎门”,其实是因为科举考试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理工科大学“专业英语”,是一门承上启下,学以致用的重要课程.但这门课无论在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的时候,都容易出现枯燥难懂,繁琐乏味的局面,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出发,进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试改革,初步取得一些效果,扼要进行归纳,提出一些问题,供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14.
人情大于天清代,凡是未考中秀才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 雍正年间,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由于没有后台,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礼给考官,因而连考十二次都落第.他仍不灰心,继续应考.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机制,必须加快机构改革步伐,在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和积累机构改革的经验,着力解决机构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那么,当前机构改革中的难点具体难在哪里?从我县一九九一年以来在杨集乡试行”归口管理、优化组合、三级选聘”、在城关镇试行“小政府、大服务”的乡、镇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县畜牧局试行“弱化机关、实化公司、强化服务”的机关改革和县人民医院试行的“正职竞争上岗、正副职双向选择,一般干部职工合同化管理”的“三制”,改革具体进行情况来看,机构改革的难点主要难在对机构改革观念的更新上,难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上,难在科学地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上,难在机构消肿和人员分流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卡”制度的正式实施,对于中国“人才强国战略”有什么积极意义?作者通过对中国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部分外国专家获得“绿卡”的事例,阐明了中国绿卡的正式颁布实施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步骤,是树立新时期“大人才观”的具体体现;顺应了国家人才政策人性化服务的大潮流;把吸引国外人才的政策与国际接轨,以取得在国际间人才流动中的“对等地位”,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于2011年7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范围与“新农保”试点基本一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保障工作,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在国务院和人社部的正确领导下,2012年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国各地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覆盖面基本相同,但是“新农合”实行逐人逐年缴费,各年相互独立清算.  相似文献   

18.
2016年,按照我国农历纪年法,岁次丙申,生肖属猴,故称“猴年”.自古至今,嵌有“猴”字的趣联的确不少,特采撷数副以飨读者.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从小聪颖超群,文思敏捷.他不足二十周岁便中了进士.一天,解缙参加同僚的宴会,有一大臣,权倾当朝,对解缙的才华十分妒嫉,处心积虑地想要奚落他一番,就提出让解缙对句,阴阳怪气地出了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借用“锯”与“句”的谐音,讽刺挖苦解缙.解缙一听,并不示弱,于是对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  相似文献   

19.
选题一: 经典:百无一用是书生 出自(清)黄景仁的《杂感》,意思是在战争频繁的古代,与熟读兵书、武力过人的将领相比,读书人往往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于是,有一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  相似文献   

20.
说来你也许不会相信,在一个地处偏僻的山村,古代“状元”、“榜眼”、“进士”辈出,近代又博士、硕士和大中专生连生,但这决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山村就是江西省永丰县瑶田乡湖西村。 “状元”故里出了70位当代“状元” 湖西村,座落在永丰县东南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东与千年文化古村——乐安县流坑村相邻,南与唐宋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