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材(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量才授官”一直是古人公认的一条用人原则.“量才授官”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事相宜”.所谓“人事相宜”,就是用人和治事相适应、相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围绕“量才授官”“人事相宜”的用人原则和用人目标,古人亦有不少的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政策的实施,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经济能人”和“冒尖户主”担任乡、村干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情况.形成了一种被有些人称之为“富而为官”的现象。据调查,某县的763个行政村中,“富而为官”者超过250人,在1998年和1999年两年县里评出的20名“十优”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就有11人属于村里的“富人”;某省某市有20%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是私营企业主;某省某县有62%的村的村干部是“富而为官”。类似的情况,在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怕”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人生在世,都离不开一个“怕”字。当官的自然也有“怕”的时候,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官有所畏”。“官有所畏”,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越是仕途顺利,越要管好自己注重名节;越是位高权重,越要警钟长鸣抵制诱惑。  相似文献   

4.
从一般意义上讲,晋商重商轻官,以经商的成功而不是做官的成功作为人生进取的目标。但是,晋商的官念决没有这么简单。事实上,晋商对于官的态度极复杂微妙又矛盾统一。商与官的关系是晋商文化中的几个耐人寻味的关系之一。有重商轻官,有弃官从商,有结交官员,有花钱捐官,晋商始终徘徊在官与商之间,与官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可以说,这个关系处理得好的时候就是晋商发展得比较顺利的时期,而处理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就是晋商陷入危机,走向衰败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晋商的官念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官本商末的局限,又不可能不或浓或淡地带上传统文化的浓厚色彩。晋商与官的关系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略晓中国历史者肯定知道,中国历史上不仅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而且还有“不智治国”的愚官政策,“愚民”也好,“愚官”也罢,其始作俑者皆为老子。关于“愚民”,老子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以达到“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对于“愚官”,他主张:“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最好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其实,无论是“愚民”还是“愚官”。说来说去离不开一个“骗”字。至于如何才能手腕高明,达到“愚而不露”,全靠个人的悟性与本事了。  相似文献   

6.
作家袁野作过一幅对联“作文烟茶酒,读书手眼心”。手,即手法正确,手艺娴熟;心,即用心专一,思想公允;眼,即细心观察,目标高远。为文读书讲究手眼心三者合一,方能作出好文章来。为“官”如为文,亦须手眼心合一,方可做个好“官”。 为“官”须正手。一日“正”,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始终做到“不为外物身所累”,在物质利益上不伸手,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名利上不伸手,在权力面前不伸手。二曰“勤”。为“官”手要勤,甘做老黄华,勤奋为人民,“一生只为百姓累”,造福万民,不辞辛劳。三曰“能”。为“官”要有真本事,硬功夫,想得到,做得到,有能力为百姓做出实  相似文献   

7.
时下,除“跑官要官”之风侵袭了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外,悄然滋生且呈蔓延趋势的“挑官”现象也正干忧着干部任用制度。所谓“挑官”,就是被调整的干部,尤其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在单位、职务、岗位等方面向组织讨价还价,挑肥拣瘦。比如有的干部总是乐于到组织、人事、财税、公安、城建、土地等被社会认为“有油水”的部门,而不愿到群团、信访等“清水衙门”工作;有的干部总是声称自己如何适应城里机关工作环境,而不愿到企业、  相似文献   

8.
清朝的皇帝大多都是勤政的,雍正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君主.雍正治官,素以“严明”著称.在他手下,不说贪,平庸无为已难混下去. 山东曹县知县王锡,到任一年多虽没有贪赃枉法之事,但既没有审完二十命盗案之一,也没有捕获一名人犯.雍正认为,不干事即是失职犯罪.摘了王锡的乌纱帽还不算,还命有司判罚五年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9.
官源于民的“官”念。要致“官”思源,树立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官”念,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要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方面要防止把手中权力归功于某某领导的名下,一味对某个人“感恩图报”,甚至为了某个人的利益,不讲正气讲义气,不讲原则讲关系,在工作中放弃原则,违反党纪国法;另一方面要防止把手中的权力完全归功于自己,认为是自己能力强,发奋努力的结果。忘记了党和人民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改造,在工作中得意忘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官为了民的“官”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除了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组织人事干部,时下被不少人视为“管官的官”,既然是官,而且不是一般的官,这就了不得,干部的进退去留,荣厚兴衰自然大权在握,操于一身。群众这样认为是一种戏称,是一种批评,原因是少数组织人事干部骄气十足,“官老爷作风十分严重,他们不是实事求是地说话办事,而是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 然而,我们一些组织人事干部如此认同,这就距党的要求有了很大差距。有了这种认同,一些组织人事干部就孤芳自赏,自我陶醉有余,冷静思考、摆正位置不足,在其他干部面前,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临沣县副县长沈克非主动辞去副县长职务,到曾任教过的县一中去当中学校长,引出了一段佳话,读罢报道,笔者颇有感触. 当干部的目的是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沈克非为何不当县长当校长,用他的话说是“在我退体之前,力争把临沣县一中办成全国百强重点中学,这就是我的目的。”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他才弃大“官”而当小“官”;从其工作业绩来看,也正是有这样的目的,他才弃大“官”而当小“官”;从其工作业绩来看,“正是有这样的目的,他在任分管教育副县长期间,坚持深入基层,为学校排忧解难,提出的“政府统筹、部门办学、教委主管、协调发展”的兴教思路被湖南省推广,1988年临沣县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1990年荻湖南省县市县市督导评估第一名,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可见,目的明确,又付出踏实的劳动,是会出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把“官肥民瘦”还是“民肥官瘦”当作衡量一个官员廉洁与否的基本标准,大致不会有什么错。想想看,为什么“脑满肠肥”的官员给面有菜色的群众做廉政报告,效果总是不佳,症结就在这里。当然,此处的肥瘦,不要只理解为形体的肥瘦,更指的是财产的多寡。加拿大...  相似文献   

13.
“父母官”一词大抵始于宋代,是对管理“父母之邦”官员的称呼,多指县令,说的是“为官须爱民”。北宋著名政治家王禹称当知县时,有纪事诗云“万家称父母,百里抚孤寡”。清代那位被穷百姓称为“父母官”的郑板桥也做诗自况:“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们所代表和讲述的都是儒家的民本主义,带有浓重的封建主  相似文献   

14.
时下,常用民主测评的方法来评价一个干部,组织部门则以测评得票的情况作为评价干部是否群众公认的一个重要依据。民主测评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在对领导干部测评中所谓的“群众”往往是下一个层面的干部,如对地市级干部的测评是县处级干部,对县处级干部的测评是科级干部。那么这样所谓的“群众”显然是不全面的。这实际上还是“官评官”。为了准确地评价干部,必须尽可能地扩大“群众”面,因为对一个部门及其领导干部的政绩感受最深切,看待最清楚,也最有评判权的,还是基层广大群众,只有提高考核的“民主含量”,才能掌握领导…  相似文献   

15.
官贫与民富     
官贫与民富萧德安“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这是清代戴远山为他的一位朋友去云南任职而题赠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虽然在有的书中曾记载过,但如今却几乎再没有人提到及它了。笔者重温之,倒还有有些感触的。古往今来,太凡真正的清官,都是宁贫而不贪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一、从“危机管理”到“问题管理”需要“首席问题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受重视很可能演变为危机。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往往是问题积累了很长时间。做好问题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的出现,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有远见、重细节的企业已经从”危机管理”转向了“问题管理“。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也强调“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  相似文献   

17.
近来,1:26的“官民比”成为一个舆论热点,特别是在网上,吸引了不少人参与讨论。从讨论情况看,对“官民比”的分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趋于理性,笔者从中受到很多启不。启示之一:“官”的概念要科学界定。财政供养人员不一定都是“官”。1:26是从财政供养人员4500多万人与全国人口之比算出来的。实际上,财政供养人员又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据统计,党政机关干部人数为653.67万人,事业单位为2903万人(两项之和仍比4500多万少1000万)。事业单位人员主要从事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政府公共服务事业,从大家对“官”的普遍认识来讲,进行“官”民比应以党政机关干部数和人口数来算,这样算来中国的“官民比”应是1:  相似文献   

18.
“千斤重担不着肩,群众疾苦搁一边”,做官快活似神仙;“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做官悠然如垂钓;“人家举手我举手,人家画圈我画圈”,做官关键不为先;“工作,随便干干;开会,随便说说;下去,随便转转”;做官秘诀乃随便……如此做官,可真应了李鸿章的一句话:世上最好做的莫过于做官。于是有绕口令曰:“官好做,做官好,难怪人人好(hào)做官”,此话确实是上述做官者的真实心理写照。 官果真如此好做吗?且不说战争年代的当官者是如何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就是在和平年代,有良心的当官者为了人民哪个不是心憔力瘁。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任职期间,鞠躬尽瘁,日理万机,一天只休息3—4个小时,他  相似文献   

19.
“官”热方能众“靠”江苏孙超“锅不热,饼不靠”。这是群众用日常生活用语来形容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教谕人们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个中深刻的内涵,值得引起各级领导的深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党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以后,在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强劲东风吹拂下,在机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一批批党政机关干部,自愿下“海”,既为机构改革铺平道路,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拍手叫好时,我们也应当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让弃官下海者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一) 弃“官”下海,在1992年掀起了第一次热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下海者因不识海性而受到了无情惩罚者占多数,早就爬到了岸边静听大海的怒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去年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在涛声撼人的商海诱惑下,又有一批机关干部怦然心动,走出“官衙”,抛掉“乌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