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元末群雄的角逐中,朱元璋奉行的是唯贤是用、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招收有真才实学之士予以任用,从而获得大批有用之才。如秦从龙,原是元朝的官员,后因避元末的战乱弃官居镇江。朱元璋获知他是一代名士,便命大将徐达在攻占镇江后一定要找到他。  相似文献   

2.
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明王朝惩治贪腐的效果最好,明朝初期官吏“带病提拔”“边升边腐”的现象基本没有.朱元璋是如何多管齐下,防止官吏“带病提拔”的呢? 健全法规制度 朱元璋深知,要防止官吏“带病提拔”,得先让他们不敢“带病”.而不敢“带病”的条件,就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3.
《明史·选举》记载朱元璋对官吏别出心裁的奖惩办法,说的是开国不久,朱元璋就命吏部把百官定为三等:称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干部的奖惩,不仅力度大,而且可以说是层次分明:对“称职无过者”就是考核优秀的干部是“赐坐而宴”─—坐下来欢宴,这相当于现在的嘉奖和表扬了;对“有过而称职者”,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基本称职的干部是“宴而不坐”──站着吃喝,这相当于“诫勉”了;对“有过而不称职者”就是那些考核不合格…  相似文献   

4.
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  相似文献   

5.
于杰  陶颖 《人才开发》2005,(10):55-55
保质期,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尽管在不少词典里找不到这一词条。但该词词义浅显明白。保质期,就是保持质量的期限。我们平时喝的袋装牛奶,吃的瓶装色拉油、酱油等诸多食品,包装上都标明“保质期限”。食品等物品有保质期,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包括各级干部,也有保质期。干部也有“保质期”,不是笔者的发明。早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含蓄地说过:“我仿效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刚提拔任用时,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他们当官久了,就都又奸又贪。”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他任命的地方官员任职初期是“保质”的,后来就腐化变质…  相似文献   

6.
《北京故事》(石钟山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第11~12页说:“老所长是个好人,他从部队转业,直到退休一直在派出所工作,也就是说,老所长自从参加工作,便一直和行武打交道.”句中“行武”一词应为“行伍”之误.  相似文献   

7.
杨芬 《人才瞭望》2016,(23):46-47
求胜心切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这句被广为流传的总结也适用于王江,虽然他们的背后,都有一套独一无二的生存法则和成功模式. 但王江的生存法则要从他变得“有钱”和“有信心”开始. 1991年,西安青年王江挎着行李包奔进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但很快,金榜题名时的欢喜便被羞愧的自卑感取代.他压根儿不好意思告诉家乡亲友,自己读的是清华.“你原来还觉得自己挺牛的,一到那儿,发现你简直就不值一提.”  相似文献   

8.
“革命”一词,源于西周,《周易·革卦》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革”指变化,“命”即天命,革命就是秉承天意的变化. 近代意义专指暴力革命的“革命”一词,来自西方.孙中山1895年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时,还自称“造反”,不知“革命”为何物.  相似文献   

9.
要采访这位“卫队长”可真不容易,因为他太忙。终于,上海市普陀区公安分局组织科来了电话:今天晚上卞长忠值班…… 刑警值班闲不住。我被告知还须等一会,于是我抓紧时间飞快地浏览着分局提供的有关他的那一叠厚实的材料。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这几行打印出来的字: 卞长忠,男,40岁,中共党员,现任普陀刑侦支队支队长。1995~1996年,侦破凶杀等重特大案件14起;以“捆绑式”考核,完善了“探长制”。 他荣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普陀区“十大杰出青年”和上海市第二届“东方卫士”称号。  相似文献   

10.
高人冯谖在孟尝君家为客,因嫌 待遇过低,“弹剑而歌”,要求落 实政策,先是要吃鱼,后来要求出门坐车,孟尝君反正有钱,就一一满足他;谁知他不知足,又敲着剑唱起来,这回要求的是养家活口。孟尝君虽然有点讨厌他,但还是“好人做到底”,满足了冯谖的最后一个无礼要求。说先秦的养士制度有意思,也许就在于当时不像现在,“不见兔子不撒鹰”,一定要有了“突出贡献”之后才给人授奖,一定要等到人家还剩一口气了才授予称号,而更多的就不得不“追认追授”了。当时冯谖到益尝君门下,什么还没做,按二连三地要求提高待遇,得寸进尺,不…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说的没错,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是很大的。”钱钟书说:“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是很大的。”《围城》中写有“男人肯买糖,买衣料,买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为什么?”因为借了书,是要还的。在这一借一还中,一本书作为两次接触的借口,这是男女恋爱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认为“移情说”是指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他还认为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只有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才能把自己的情感、知觉等转移到社会、人生或自然之中,与之共鸣,产生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潘洪钢 《人才瞭望》2016,(15):74-75
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 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 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透析两个简单的单词“yes”和“no”。虽然这两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作者发现这两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有用法上的差异,并且在本文中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分析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这两天,杭州正兴牧业“当家人”叶树生抽空都会到羊圈转转,那里养着几十头引自南非的“钻石级”种羊——杜泊绵羊.他频频交代饲养员要给羊群“加餐”,确保羊群以最佳状态迎接长途奔波.再过几天,这批羊就要装车启运至新疆牧区,在那里繁衍生息. 近10年间,叶树生的羊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尤其是种羊格外俏,每年要往全国各地热销种羊七八千头,连新疆、内蒙古、甘肃这些产羊重地,都前来求购种羊.正兴“种羊”的声名远播,与南非一个“洋专家”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奖金、物质等经济手段激励劳动者,这在当今社会上要算一种定律了,然而其效果如何呢?近日笔者在某企业提及此事时,只听这位厂长连连摆手,声称这种手段“不灵了”,现在他不得不转向从思想上、精神上来引导、激励职工了。我为这位厂长的见识、精明喝彩! 从生存的角度来说,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决定着经济手段的存在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奖”并非一把“万能钥匙”,也不是一剂“通用药方”,长期单一使用,往往适得其反。在我们周围,不是经常就有职工声称“我不怕扣奖金”依然我行我素么?这就是长期单纯依靠“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陈齐放 《人才开发》2002,(10):30-31
人们都说“政声人去后”,依我看来,“人去后”再听“民意闲谈”,似乎为时已晚。好政声应注重建立在“人在时”。 为官者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赞美之词,不能算是定论。待他离任之后,干部群众对他的评价才是最真实、最公正的,可谓是这个官员在  相似文献   

18.
赵光辉 《人才瞭望》2016,(15):44-45
一、学会破执 就是怀着“无我”的心态,破除执意,破除对领导岗位的执着追求.现在很多领导都喊累,几乎在年终总结、述职报告、汇报成绩时都能自然流露出来,极度渴望得到公众理解,最好给予同情.然而,只要往前翻一页,看看刚刚上任时的演说、表态、讲话,好像“马上就好”,只要亲自出马.为何在上任之初绝不叫苦却在施展才华期间含泪?根本就是一个“我”字在作怪,既然已经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就不需要刻意证明什么了,为什么要证明“我”的存在、证明“权力在我手中”?这是不自信的表现.清朝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他通过一个小柜子发现了一个人才.这个小柜子放在衙门口,上面写着“尚书专用钱柜”字样,让户部领导非常难堪.  相似文献   

19.
杨婉 《人才瞭望》2013,(12):32-32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  相似文献   

20.
提到“臭味相投”,人们往往会想到同义词“沆瀣一气”.《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这样解释:“思想作风、兴趣等,很合得来(专指坏的).”可见,人们往往把这个词当贬义词来用.但从其语源上来看,其实这个词并非“专指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