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左传·僖公四年》记齐桓公伐楚,楚使臣责以师出无名,齐相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于无棣。”关于“无棣”的地理位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省无棣县附近。”犤1犦(P14)郭锡良、许嘉璐诸先生的《古代汉语》教材注释与之基本相同。臧励和等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于“无棣”条下亦释为山东省无棣县。犤2犦(P912)修订本《辞源》亦从之而不改。犤3犦(P1961)诸家之注释因流传广、影响大,而“无棣”为山东省无棣…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时代 ,人们对《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多持反对意见 ,而今进入 2 1世纪 ,青年一代的婚姻观随着社会变革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金玉良缘”之说多持肯定意见。本文从现代青年的视角出发 ,通过二宝一黛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金玉良缘”的合理性 ,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相似文献   

3.
妙玉是《红楼梦》中最为独特的悲剧典型,此展示了世俗之外那半边世界里青年女子的悲剧命运,她与“红楼”众姐妹共同构筑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社会大悲剧。妙玉的存在,使“红楼”女子系列更为完整,使“红楼”悲剧更为深刻。本文从特殊的身份,矛盾重重的人物、存在意义三方面对妙玉这一人物作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清代长篇小说《红楼梦》与明代传奇《玉簪记》分别塑造了两个光彩照人的空门女弟子形象———妙玉与妙常。二妙的身世相似,性格同中有异,结局则截然不同。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二妙的种种异同,并结合她们的生存环境、爱情模式以及《红楼梦》与《玉簪记》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本特征,对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作一番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甲戌本的"凡例"称:《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然而我们在目前的书中,只看到了《红楼梦》《风月宝鉴》的"点睛"处,并没有看到《石头记》的"点睛",为什么呢?我们认为,《石头记》的"点睛",见诸于八十回之后的文字,而这部分文字,旨在为曹家"辩冤",势必会有"碍语",曹家不允许其"问世传奇",遂就称其在被人借阅时"迷失"了。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通过元春省亲、贾府寿辰庆典、节日合族团聚等大事及平常儿孙"晨昏定省"、孝敬父母、侍奉祖宗等生活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清朝封建宗法制的"孝""悌"文化。  相似文献   

7.
高淮生先生所著《红楼梦新论稿》为红学界带来了新的收获。作者把话题放入中国文化大背景中去思考、探索、剖析,研究其中深潜着的意味。作者注重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并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吸纳了多种批评模式,结合人文学科的新观点、新理论评说《红楼梦》这一文本,从而形成了自己具有当代性的认知与评价;透过《红楼梦新论稿》可看到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情怀和朴实谦逊的学人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出版的几部大中型语文辞书对"发"字义项的收录及其释义经过了由少到多、由简趋繁和由粗至精的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完善。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辞源》仅收"发"字义项十二个,失于疏漏,且个别义项的排列未能充分照顾到时代的先后;《汉语大字典》为"发"字列出二十三个义项,对前者有所弥补,但也不免有将临时的语境义误作固定词义的现象;《汉语大词典》是国内迄今为止收录"发"字义项最多的一部词典,仅动词一项就达五十四个,可谓详尽,但强立、误增甚至漏收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其有些释义尚需作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笔者的阅读体验为中心,从《红楼梦》对"真假""显隐"的设置,以及红学研究中映射机制的建立两方面入手,分析"红楼梦魇"的产生原因,涉及《红楼梦》文本在小说史上的独特性以及多元阅读命运等问题,以期对红学研究方法进行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10.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20世纪以前,对于《红楼梦》中“矛盾”现象的探索,大都停留在指出“矛盾”的阶段,即使涉及“矛盾”的成因,也都认为是作者的疏漏或失误等。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前,似乎仍然停留在前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从成书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但大都侧重于将“矛盾”的成因归结为作者没有最后修改好而留下的痕迹,或是两书合成而留下的痕迹。这从大的方面来说,仍属于作者疏漏或失误的范畴。而从多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12.
胡文彬的红学研究大体可用"两点两论"来表述。所谓"两点",即两个基本关注点:一是《红楼梦》与红学传播交流史,二是《红楼梦》版本包括抄本与程高本研究;所谓"两论",即"红楼人物论"和"红楼文化论"。"两点两论"可谓胡文彬文学批评观点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胡文彬解悟《红楼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主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义性。我们从作品描绘的具体社会生活中,从创作主体的阶级立场中,从补天济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补天从开始之日就已经注定是悲剧。  相似文献   

14.
《葬花吟》是电视剧《红楼梦》中呈现黛玉才情与悲剧命运的一首插曲,亦是体现其冰清玉洁品质的凄美乐章。在初步分析黛玉人物形象与歌曲创作过程的基础上,对歌曲《葬花吟》进行一定的艺术分析,试图揭示出该歌曲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百回本《西游记》阿傩、伽叶掯财情节,学界普遍认为,它曲折地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官场的黑暗与腐化。这种解读割裂了整部作品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有片面地就现象论现象之嫌。《红楼梦》凤姐"泼醋"与《西游记》阿傩、伽叶掯财情节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两部小说亦有着相似的创作背景,结合《西游记》文本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可发现,唐僧师徒所犯的"忌",实属儒家"道"之根本"孝悌"也。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红楼梦》缤纷绚丽的女性世界中,曹雪芹刻画了一些具有女性意识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典型的传统意义中的女性。林黛玉与薛宝钗、晴雯与袭人、鸳鸯与邢夫人、尤二姐与尤三姐,在这四组女性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到鲜明的女性意识的对立。曹雪芹在如此的描写与刻画中,反映出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在与时代抗争中的伟大。  相似文献   

17.
程若旦 《南都学坛》2004,24(5):40-45
红楼谶语的魅力来源于它与小说文本的严密契合 ,包括与结构、主题、意境的契合。在对红楼谶语重新定位的基础上 ,参照红学研究三种方法沉浮变化的大致趋势 ,我们可以对这些谶语有新的认识。一方面承认它们的隐寓作用和在探佚学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它们在定稿文本中作为一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段所显示出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54年,中国大陆爆发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曾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仅1955年一年,日本的学术刊物便发表了12篇有关评价这场运动的文章.其中有客观的报道也有错误的判断;有对某些问题的真知灼见;亦有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其后,又陆续出现了一些专著或论文,对这场运动作了反思和再评价.可见日本学界对此事关注之切.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模拟笑声的主要拟声词有"咭咭呱呱""哈哈""呵呵、"嗤(哧)""嘻嘻"等。这些笑声出于众人之口,但又各有归属,体现出大观园中众多人物各自独特的身份、气质与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通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神话世界亦即大观园、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三重世界的彼此交融,错乱其年代,虚拟其时空,实现小说的虚化,将一连串极具表意性的审美意象序列凝聚起来,又辐射开去,富有诗意地上演了《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对这些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甚至神秘色彩的审美构体——水、石、花、花园及其一系列变体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