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写情景下的“阿佤理”,是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下对佤族社会伦理道德的解读、归纳的文本呈现,也常常被认为是佤族的“习惯法”.由于它对传统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起到标杆性作用,长期为研究者所关注.但我们发现,由于视野的局限,传统田野考察下的对佤族“阿佤理”的文本书写存在误读;从佤族阿佤里的“发现”和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脉络梳理,厘清了文本的“阿佤理”是不存在的一个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解读,借此希望我们对“他者”社会曾经撰写过的想象的文本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缺水、缺土、缺粮、缺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在广西西部和西北部广大的石漠化山区,1000多万群众曾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艰难生存。近年来,依靠政府积极治理工程,大石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面貌迅速发生改变,而曾经被视为“一文不值”的石头山,如今成了涵养水源、种植林果、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3.
(一)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的芷江县在历史上,曾经是湘西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1913年,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毕业于此;抗日战时期,芷江一度成为大后方的军事重镇,人口激增,学校云集,兴盛一时;到民国末期,由于战乱不休,民不聊生,芷江教育事业逐渐衰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芷江民族教育再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艰难曲折疑无路,改革开放满园春”,有人这样形容芷江教育坎坷的发展历程。的确如此,几十年的风雨之后,芷江灿烂的民族教育之花正以一种怒放的姿态沐浴在明媚的春光里。“百年大计,教…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里,“蛮”作为现已消失了的古代民族,是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的。如果追溯到有正确纪年的《左传》所记载的公元前611年“庸人帅群蛮以叛楚”开始,“蛮”在我国历史上活动的时间就有2000余年之久,其纵横骋驰的区域则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南部中国。然而,对这样一个曾经长期活动在广宽地域上的古代民  相似文献   

5.
张伟 《中国民族》2022,(6):32-33
<正>读罢内蒙古作家赵艳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掩卷沉思,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如电影般叠合在一起——曾经,大片大片白花花的盐碱滩,犹如兴安大地上的累累伤痕。冰天冻地,人们瑟缩在土坯房里,拢着袖筒,佝偻着腰身;屋外,凛冽的西北风呼啸着。春夏之交,河水涣涣,人们在绿莹莹的稻田间忙碌。稻秧眼瞅着往高窜,叶尖随风轻轻抖动,一夜间又长出两寸来。远远望去,仿佛画家碰翻的颜料桶,原野绿得令人心醉。蒙古族汉子着一袭蒙古袍,酡红的脸膛颧骨凸起,  相似文献   

6.
李慧宁 《中国民族》2023,(12):34-36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一生心系兵团的王震将军,曾经用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诗,生动呈现了兵团的使命担当。从我国2000多年的屯垦戍边史来看,“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屯田是千古之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设立开启了边疆治理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保姆蟒     
儿子生在蛮荒的曼广弄寨子,寨子后面是戛洛山,寨子前面是布朗山,都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寨子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大人上山干活了,比兔子还大的山老鼠从梁上翻下来,把睡在摇篮里的婴儿的鼻子和耳朵给咬掉了。一头母熊推开村长家的竹篱笆,一巴掌掴死了看家的  相似文献   

8.
十年前,那时我还在部队里。我们部队驻扎在贵州黔东南的清水江一带,进行剿匪反霸工作。在这一段生活里,我曾经记下了许许多多和那里苗族人民共同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虽然已经显得很陈旧了,但至今还一直缠绵在我的心间,就象是放在我心上的一把七弦琴,只要轻经地一拨。就会奏出优美而动人的乐章!  相似文献   

9.
<正>湖北省宣恩县位居万山之中,峰峰连接八百里。宣恩为云贵高原延伸部分,以武陵山脉为主体,因东门关脉岭横亘而分南北,同治二年《宣恩县志》载,清朝诗人贾思漠曾经留下“晴岚霭障耸尘寰,目极山光景物间;驻足欣观形胜地,楚天一色锁高关”的诗句,足见东门关脉岭的神奇壮美,而居住生活在南北两地的宣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更显美好而精彩。  相似文献   

10.
章子羽 《民族论坛》2005,(11):31-34
汉族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吗?《视觉》里,艺术照、生活照、影视剧照,那宽袍博带、右衽交领、气度不凡的羽衣便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简称汉服;汉服是否仅是故纸堆里记载的一件腐朽衣裳?《品味》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汉服是一件鲜活美丽的衣裳,更是悠久华夏文明的流传;汉服是否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记忆》里,从它起起伏伏的经历中,我们能看到这个族群绵延千秋的记忆。是的,它曾经消亡了,但中华崛起,它等待复兴;汉服现在是否还凝固在历史长河的某个角落?《见闻》与《记录》中,一个个人,一群群人,他们是汉服先锋,纵然现实风雨,却绝难割舍与汉服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时期,究竟是民族发展繁荣时期,还是民族融合、消亡时期?弄清这个问题,对改善民族关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总方针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中,曾经刮起过一阵“民族融合风”,急于实现民族的融合和消亡。特别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为了达到乱中篡权的反革命罪恶目的,竭力鼓吹“都社会主义了,还有什么民族不民族”,大肆散布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  相似文献   

12.
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新场,一个袖珍小集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然而座落于此的蒋家花园却在鄂、渝、黔毗邻地区百年不倒,千里名扬。蒋家花园地处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镇西北角的新场村,与重庆市黔江区邻鄂镇沙子场相接壤,曾经是大西南千里驿道上的重要驿站,是一个因军事而立、由商贸而兴的古老庄园。岁月悠悠,  相似文献   

13.
家乡最爱你     
家乡最爱你图·文/本刊记者黎曦八月,你的家乡若在山村乡里,桂花一定开了吧?田间坡地也是一片浓绿了吗?如果你曾经在七月,在拥挤炎热、人满为患的都市里,手执文凭、成绩单以及推荐信,在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公司、机关里辛苦地穿行,寻觅那双垂青自己的眼睛……如...  相似文献   

14.
今年十月一日,是鄂伦春自治旗建立的第十周年。鄂伦春这个在旧社会里曾经是苦难深重被反动派诬蔑为“野人”、濒于“灭族”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已经开始成为社会主义民族了现在,鄂伦春自治旗已经呈现出人丁兴旺、丰衣足食,一派无限美好生活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5.
杨瑛 《民族论坛》2006,(3):24-25
唱着长调、逐草而居的蒙古族人总喜欢在走过的水域旁欣赏自己牵马的倒影。当我试着把单位里的蒙古族女人们投影在她们各自的水域时,竟发现她们的故事是那么相似,兴许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一轮都是那么圆满、明净吧。她们如水的心思是流动的。当她们由如花似玉的女孩成为人妇,她们可以把曾经的幻想放下,把一切希望和梦想都转移到孩子身上,这种转变就像一首生命的长调,自自然然地飘起、唱响,圆滑无痕。她们如月的心是皓洁的,在她们的生命里,孩子和家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不管她们曾经在草原上有过怎样的凌云壮志,在她们穿上红色的嫁衣成为别人…  相似文献   

16.
赫哲新轶事     
一个曾经以捕鱼和狩猎为生的民族,今天从捕鱼人变为了养鱼人,一个昔日从黑龙江里捕捞鲟鳇鱼的民族,今天放生鲟鳇鱼苗,将黑龙江里这一濒临灭绝的鱼种救活;一个人较少的民族,却连续五年无计划外生育……  相似文献   

17.
导言地球上有国家的人民,都曾经感到在图上表示某一地表(即他们所居留的领土)或重新前往其利益所在之地的路径的必要性。在各大陆都曾经发现过石雕,上面有绘画和雕刻,有围猎图,从中可以辨认出捕猎者或是牲畜(马、狗)和(供作食物的)猎物的位置。也有一些陶片,上面多少有约定的记号,有各种航行路线。久而久之,在数千年岁月里,描绘这些原始地图的艺术,成了地图绘制法的主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8.
尹子 《民族论坛》2003,(5):17-17
古老的酉水曾经智慧地蕴育了一种文化;古老的酉水曾经骄傲地创造过一种辉煌;当历史进入21世纪后,重新荡舟酉水,在粼粼的波光中,人们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古老的酉水曾经智慧地蕴育了一种文化;古老的酉水曾经骄傲地创造过一种辉煌;当历史进入21世纪后,重新荡舟酉水,在粼粼的波光中,人们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古老的酉水曾经智慧地蕴育了一种文化;古老的酉水曾经骄傲地创造过一种辉煌;当历史进入21世纪后,重新荡舟酉水,在粼粼的波光中,人们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