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的中产阶层的崛起是始于1978年倡导的改革开放。中国中产阶层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一群,但他们也存在自我认同的非理性、地位焦虑、心理负荷超载和相对剥夺感等负面的心理,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亚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与解释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需要全面分析看待这些社会机制的互相联系与共同作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可以看到,消费本身不再只是获得商品使用价值或是展示社会地位的工具,它与个体的自我定位和认同建构并最终与阶层认同与阶层归属发生了紧密联系。中产阶层在消费中寻求自我定位和认同建构,同时存在中产阶层消费亦存在狄德罗式的溢出效应,即地位的上升与消费的上升相伴,进而达到相互协调,此外现代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在新中产阶层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从内在逻辑上看,当前我国中产阶层消费的社会区隔是由阶层攀比与地位竞赛、自我定位与认同建构、消费扩张的溢出效应、个性化消费与生活世界的拓展等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层是一个社会结构形态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型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个社会逐步走向规范、成熟的显著标志.这里分析了我国中产阶层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专政性质与中产阶层的实际政治参与之间的悖论,以及普遍的社会诉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有效诉求渠道形成的矛盾、利益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不可协调性,并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这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解体、分化和新的阶层的重组。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中产阶层在悄然崛起、壮大和发展,并且必然在未来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最为中坚的力量。而中产阶层的崛起与政治民主化有着密切联系,中产阶层的崛起是民主化的基础,民主化促进了中产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产阶层成为香港社会结构的主体阶层,其对政制改革既充满期待,又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因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以及和内地的融合程度等不同,香港中产阶层的政治取向又呈现出多元分化的特征。细化分析中产阶层多元的政治取向,对于开展对港统战工作,稳步推进香港政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物质空间概念.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步入全面转型期,社会体制观念的变革正深刻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城市建设必须要积极应对的背景.本文主要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新型关系,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体制观念变革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旨在呼吁作为空间创造者的城市建设工作者,跳出以往纯物质形态的思维模式,加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以来,党在领导全国人民继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理论。随着社会建设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会建设实践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继续推进社会建设、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建设的视角重新认识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可以清晰看到其作为社会建设的途径之一,是我国社会建设新常态下的新选择;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即以修通关系为目标,增进个体心理和谐;以共建美好社区为目标,为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并通过各种行动计划的介入,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建设总目标。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中产阶层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中国中产阶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重心是中产阶层的构成、中产阶层的功能、扩大中产阶层的途径。学者们多主张以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地位、职业特征等多元指标来界定中产阶层,认为中产阶层具有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消费和引导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功能。扩大中产阶层的政策是一个由财政、分配、教育、保障、产业等政策构成的有机体系,其途径主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保障教育公平。目前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提出,中产阶层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和独裁政体代替民主政体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的以中产阶层为基础的社会稳定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启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构成,也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因而可以说,中产阶层占据主体地位是现代社会保持稳定的“安全阀”和结构性因素,中产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就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稳定观及其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启示意义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价值维度、方法论原则和制度设计3个层面加以把握。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3个维度的深入系统研究,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基本内容大体包括如下部分:社会体制、民生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社会规范、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聚焦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从整体上谋篇布局,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促进社会结构的调整,应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语境与家庭生活的时代更新,母亲角色随之发生改变,母职研究得到更多关注。当今社会,母亲尤其是中产阶层母亲群体面临着母职实践和经济独立的困境以及平衡家庭和个人空间冲突的矛盾。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和个案的深度访谈对宁波市中产阶层女性展开了母职经验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对宁波中产阶层母亲群体进行研究,重点考察母职之于母亲群体束缚与赋权两方面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产阶层女性在母职实践中仍然受到母职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在践行母职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赋权与自我提升,获取营造家庭文化与参与社会变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中产阶层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太原市中产阶层体育锻炼动机排在前3位的是强身健体、消遣娱乐、人际交往;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是健身走、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体育锻炼的场所是以社区体育场地、收费体育场馆和单位体育场地为主;大部分人参加体育锻炼每月都有费用支出,消费项目以实物型消费为主;体育锻炼的形式是以与朋友、家人及邻居一起为主;而缺乏余暇时间、工作太累、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是影响太原市中产阶层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调查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现存社会建设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建设不能等同于整个国家的全部建设事业;不能将社会建设局限于社会学的学术范畴之内,不宜将社会建设分为所谓广义、狭义甚至中义等不同的层次;不应将社会建设表述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用具体指称的方法界定社会建设范畴比较恰当,有利于社会建设实际工作的推进。时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制度建设的年代,要运用制度创新推进社会建设。指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的一系列体制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有效切入口。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这两种含义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结构性前提是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构成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理念性前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及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所阐明的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些深层理念,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共赢互利的理念,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现代治理和善治的理念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涉及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的调整。发展民间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建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长效机制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当前扩大中产阶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不清楚,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教条式搬用和曲解,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形成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在“部分先富”理论指导下,突破了平均主义,形成了收入分配的差距,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又逐渐产生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党的十六大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选择了扩大中产阶层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网络理论及城市竞争力密切相关.如何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来提升城市竞争力意义重大,但是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提升城市竞争力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