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绘画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绘画语言后面的观念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山水画偏重对经验的重视和表述,而风景画则偏重对视觉的重视和描述。中国山水画以经验表述为主,过分重经验最终导致了它至明清时期走向衰微。西方风景画以视觉描述为主,重视视觉导致其1 9 世纪以后趋向成熟与完备,也导致其不同风格的出现与变迁。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许多优秀的风景画家都自觉地研习传统绘画图式,并创造性地将山水画的某些技法形式,审美趣味,绘画观念,乃至传统文化精神等融化到油画风景创作中。本文从三方面对此做了分析:1.油画风景画家在作品中加强书写性并追求笔触效果。2.油画风景画家借鉴传统山水画的形式因素。3.油画风景画家研究传统意象,使作品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上契合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构图差异探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偏重类似"笔记式"的构图,讲究"写心论"和"畅神说";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侧重类似"照相式"的构图,讲究可视性的描绘.于是就产生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长卷式构图和西方风景画的几何式构图.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在表现空间上除了近大远小与透视等方式外,还用其它方式表现空间。其中之一是山水画利用空白产生空间,这种空间仍然是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同时又作为虚实来看待,并使山水画的意境新奇别致,虚实相生皆出妙境;风景画则是利用模糊构成一种三维的视觉空间,体现一种远的感觉,使风景画更符合视觉的真实,同时也产生一种玄妙的新境而高于对象。“空白”与“模糊”是构成山水画与风景画空间的重要符号,本质不尽相同,但似乎又都是对具体对象的弱化的表现手段而作空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偏重一种类似"笔记式"的构图,讲究"写心论"和"畅神说";西方风景画的焦点透视侧重一种类似"照相式"的构图,讲究一种可视性的描绘.从社会文化背景、观察方法、空间观念比较分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构图,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西方绘画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6.
宗璞创作有对绘画艺术的借鉴,讲究文字美与绘画美的交融,即充分发挥文字的构图和色彩功能,借用绘画的手段抒情写意.风景画、人物画、中国山水画都是宗璞创作的借鉴对象.她还重视光影、线条、色彩等绘画手段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山水画是祖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一座历史丰碑 ,它是中华民族给人类创造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它之所以如此的辉煌 ,是与古人对山水画自然美的认识及其理论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以及透视基本规律的综合分析 ,对传统山水画的理论法度、画法技巧与审美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美学史上,把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对它进行纯审美的观照,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但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和庄子就谈到了有关自然美的理论。虽然他们谈得很少、很零碎、不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但他们关于自然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孔子与庄子的自然美观,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美观及其渊源,也不能很好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与山水画,也就很难领会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一)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界很早就进入了审美领域。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美欣赏经验。在《诗经》中,就有…  相似文献   

9.
自然美作为美学上的难题,一直在不断地被阐释与定义,将其放在中国美学语境中进行历时性的梳理,总结自然美的内涵义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其显隐程度在各个时期存在着差异。中国现代美学将自然美限定在“美的本质”这一问题之下,从而自然美陷入“失语”的困境。以生态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态美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自然美走向自我涌现的“澄明”之路。从“自然人化”到“生态系统整体性”,自然美的含义在生态美学语境之中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10.
意境这个范畴具有双重性意义,它既是审美要求,又是创作法则。郭熙谈意境所说“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林泉高致》,下同),就是这个意思。在今天看来,好的绘画都应有美的意境,不论是何画种,但从绘画理论史上考察,中国绘画的意境提出,并非对人物画,而是在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所提出的创作要求和审美要求。中国山水画起源于东晋南朝,宗炳论山水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畅神”,王微是“画之情”,他们并未提出意境问题。宗、王的山水画可能会有意境,否则宗炳赏画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山水诗的肇始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自然美的艺术反映,它们的肇始、发展过程,正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和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国的山水诗和山水画早在汉代已见端倪.例如四川汉画象砖中的一幅“庭园”金雀山帛画上部的“仙山琼阁”图,就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山水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吞吐宇宙”的情怀.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最完整的山水诗.有人说谢灵运“堪称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鼻祖者,创始之谓也.我认为山水诗的鼻祖不是刘宋初的谢灵运,而是东汉末的曹孟德.事实证明,我国山水诗、山水画是源于汉代的.宋米友仁说:“开辟以来,汉与六朝,作山水者,不复见于世.”元黄公望在《张之政画山水跋》中说:“山水之作,仿自汉唐.”  相似文献   

12.
风景水彩画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欧,兴盛于英国,并在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高峰.风景画是人对自然及自身生存环境描摹的结果.英国水彩画的发展源于地志学风景画的兴起,十八世纪兴起的旅行热潮加速了风景水彩画的发展,英国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从外在环境上造就了水彩画发展的可能性.十八、十九世纪是英国风景水彩画"黄金时期",风景水彩画渐趋成熟,并成为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的"布置",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中国山水画源自"师造化"之实境,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在观察方法上是"以流盼的目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不是停留在某一固定视角,所要追逐的是画中的"真趣",需要的是"畅神", "卧游".正如中国历代文人们对悠闲恬意生活的追求那样,寄望"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相对"实境"而言,它是亦真亦幻的"虚境",其意趣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山水画家和一批具有丰碑式的山水画作品,在山水画表现技法和理论认识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可染是通过山水写生来改造中国画的实践者,是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过渡的大师.他创立了一套现代山水写生方法并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在六十年代渐渐完善了自己的山水画艺术.李可染山水画,从写生到创作的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所必需的,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把握中国山水画美学传统与发展规律,立足中西绘画艺术比较.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两宋时期山水画有着一个由再现自然转向表现自然的重大嬗变,特别是呈现了将以往山水画中所常见的严密空间构成和细密性作自觉简略化表现的倾向,指出该倾向演化的内在理路是"从真境到诗意的转换",主要有"真实山水"."程式山水"和"写意山水"等发展阶段,认为它既有历史进步与升华的一面,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蔡夏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江南园林由中国山水画发展而来,它力求遵循自然美这一造园原则,与传统装饰美存在表面上的矛盾。相对于皇家园林与西方园林,在江南园林中这两种美的关系更加微妙。江南园林应用了四种方法使两种美达到统一:一是宏观上展现自然美,人工装饰占的体量较小;二是装饰的色彩低调自然;三是装饰物被自然景致遮盖隐藏;四是装饰的式样与内容自然朴实。这些方法使得装饰美、自然美美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与衬托的关系,其中自然美包容装饰美,装饰美修饰自然美。  相似文献   

18.
魏晋玄学与绘画姚汉荣中国绘画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具体说,飞跃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山水画的兴起。在此之前,主要是人物画,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种。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不仅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而且在以后更...  相似文献   

19.
风景画作为人类关注和描绘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方式,自然地充当着创作主体这种情感的载体。水彩风景画伴随着水彩画的形成和水彩语言的日臻成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首先在英国得到确立。一英国的水彩风景画。源于16、17世纪的地志学风景画,兴起于16世纪的地志学风景画,是水彩风景画发展早期的雏形,这时期是英国资本土义的上升时期,为了满足其发展的需求,英国不断向海上扩张并建立殖民地,于是一批地形图描绘员应运而生,地志学风景画逐渐成熟起来。这种地志学风景画,功能上具有记录的特点,技巧上以墨水素描为主,是一种色彩单调的…  相似文献   

20.
水彩风景画创作是水彩画创作领域里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最能够体现水彩画自身特点的创作与写生题材。水彩风景画就画面表现内容来说似乎与我国传统山水画相同,但是更加注重光影与形体的表现,而在画面的"意境"方面颇有值得进一步探究的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