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野草》的狂欢化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在方法论上为《野草》研究拓展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狂欢化思维具有的颠覆性、双重性和开放性特征,在《野草》中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野草》由对权威、英雄的降格获致了解构的狂欢,在否定性与肯定性、荒谬与反荒谬的不同意识、思想的对峙和共存中,突现了主体意识的分裂和对不同文化的体验。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具有较浓厚的调和色彩,他坚信人可以借助思想的解放获得现世的自由,而鲁迅的自由则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内在超越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竹林中》的后现代主义阐释不但是一个假设与尝试,而且也试图证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态势和 艺术手法在后现代之前的极具创造性和叛逆性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竹林中》的后现 代主义显征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表征危机或语言游戏、情节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徐丽霞 《兰州学刊》2007,(10):149-151
后现代主义是对晚期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思、批判和重新审视,它以批判、否定、并试图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主体作为近现代主流文化的核心范畴,成为后现代主义反思和批判的主要对象。本文对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解读:后现代主义反对什么样的主体,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原因和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2):61-69
汉语的现代性写作仰仗一种朝向未来、充满潜能的新语言。这种新语言召唤着具有现代心智的诗性写作者。在这种意义上,放眼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部边缘之书,《野草》或可被确认为一部绝对的文本和一个彷徨的开端,鲁迅或可称为现代汉诗写作的第一人,他启迪着现代读者对书写维度的注意。本文倾向于将《野草》视为一种现代汉语写作的草图,而鲁迅对《题辞》的写作,尤其是他对四种实验性要素的运用,已经为这份草图的展开做出充足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野草》通过繁复的意象和梦境的营造,建构了一个复杂的意义世界,蕴含着鲁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哲学。在修辞风格上,它追求语言的修饰和开掘,时有复沓、缠绕的笔墨,也不乏直白、节俭的语句。在曲里拐弯的表达里,呈现出他对文字的精准、文句的泊漾和虚词的迤逦的敏感和讲究。"然而"是《野草》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关系连词。鲁迅对它有着恰当而巧妙的运用,无论是对情感和寓意的表达,还是形成语气节奏的转换与跌宕,都使《野草》多了一份意味深长的气势神韵。对"然而"的使用,有着鲁迅质疑和否定的思维特点,也呈现出鲁迅相反相对、矛盾并置的话语方式,由此,也可见出鲁迅对历史和现实的悖反与乖谬,生命存在的矛盾与紧张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6.
当下,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和显象。这些现象和作品具有浓烈的反主体、反艺术等倾向。后现代主义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事物出现和发展,都必然体现出自身的两面性这一原则。后现代主义种种令人不快的表现的确是不容置疑的,它在社会及文化艺术界产生了许多不可容忍的负面效应,但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维与观念也在混乱无秩序、混沌困惑之中显示着进步的因素。这种消极与积极并存的二重性,几乎无一例外的体现在其他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文学既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般表征,也具有自己的具体特点。它把反本质、反中心、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理念体现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形成了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和语言实验与话语游戏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董高伟 《理论界》2008,(1):104-1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改善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20世纪中叶以来形成的复杂性科学,乃是对传统经典科学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维方式转换,复杂性思维也由此而生。而同一时代兴起的哲学思潮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它从自然、社会、人自身等多个层面对现代性哲学进行了解构与重建。从大的历史尺度看,复杂性研究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置身于同一历史变革过程,因此,必定有内在的联系。复杂性思维方式有着复杂性、非线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等特征,它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体现主要有:思维目标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思维模式的开放化和系统化;思维方法的非线性以及思维重点与价值取向的非确定性与相对性等。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早就指出:“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2页),说明辩证的思维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一开始它只是一种“自在之物”,并未为人们所反思、所研究罢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辩证思维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它曾随着人们变自然界“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随着人们认识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而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辩证逻辑作为一门研究辩证思维(或者说作为历史地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大众文化的创作与实践催生了后现代主义并为后现代主义各种反传统原则和策略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后现代主义在理论与策略上的创造为大众文化正当化铺平了道路.尽管如此,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并不是根本性的,从它们最终的政治宿命来看仍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广泛流行于当今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从其产生来看,具有反传统、反资本主义的文化倾向,但从其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实质来看,则具有反一切体系哲学、深度哲学的性质,当然也包括反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全面的挑战就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思想而言,直接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并不多见,但这些思想从实质上看则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背道而驰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全面的挑战。(一)从本体论到非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并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哲学就…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和现象学这里,对个体存在和世界的本真性的恢复,是他们哲学和作品意义建构的共同基石。存在与虚无,有与无,经验与超验的二维相生是他们哲学思想和作品意义之所以能生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在《野草》中,鲁迅从无与有、非存在与存在的二维相生结构出发,以一种逆向性的思维对传统的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否定,从而在无与有、非存在与存在等各自代表的意义框架结构的相互矛盾、相互抗衡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中实现了《野草》意义的扩充。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的质疑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回到纯粹的、绝对的意识中去。而鲁迅对这种思维的质疑则是建构在一种对现实的反作用与批判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关于它的著述可谓汉牛充栋,但视点大多聚集在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和文化(狭义的)方面,对被称为这一思潮基础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则鲜见专门的理论考察(就我们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初步的工作。 1.如同充满歧义的后现代主义概念一样,后现代主义哲学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也不准备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后现代哲学决不是一种历史分期,在本质上,我认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一种视角将有助于我们透过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理论纷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人员众多、思想庞杂的哲学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利奥塔、福柯和德里达,此外还有拉康、德利兹、博德里拉、霍克海默、阿多诺、瓦提莫、罗蒂、费耶阿本德、列维纳斯等。真可谓群星烂灿,人才济济。 1.1.将这些哲学家联系起来的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对后现代历史学的评判提出了商榷意见 ,认为后现代历史学并非是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 ,而是说历史即文本。作者指出 ,即使将真实存在的“过去”作为历史最后的边界和限度 ,这种“过去”同样体现为文本 ,后现代历史学因此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人生悖论的一种不可能成功的反驳 ;尽管如此 ,它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洞见却是无法否认的  相似文献   

16.
庄泽珑 《理论界》2023,(1):68-74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让尼采给许多后世学者留下了“反历史”的刻板印象,但这个早期文本不能有效涵盖尼采对待历史的总体态度,历史感在他后续的哲学思想中承担着重要功能。无论是强调其中的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历史对尼采来说始终与多元主义相联系,它一方面表现出对任何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表现出对事物内部异质成分的洞察力。在主张多元与流变的绝对性时,尼采没有与他的语词保持距离,故而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尼采历史思想的“隐喻”诠释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詹艾斌 《晋阳学刊》2004,4(6):90-92
认识特殊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该论题的探讨正是依照《野草》中的一个个文学事实与《野草》文本的整体文学蕴涵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行的,并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释了《野草》的形象主体与作者自我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其形象主体及生命力是鲁迅人格特征和《野草》总体文学蕴涵的最具本质的说明,从而见出《野草》整体文学思想所具有的显明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鲁迅《野草》的现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是鲁迅解剖自我的产物,在其中鲁迅对许多人生和生命问题进行了盘诘和拷问,所展现的是鲁迅心灵世界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是鲁迅精神危机的象征性揭示。所有这一切,均源自于鲁迅对现实的重新考察,是在一种强烈的现实性精神的驱动之下进行的。揭示这一现实性精神的具体面貌和内涵,对于把握《野草》的基本趋向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野草》的现实性却存在着诸多误解。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以批判和反叛现代性的姿态出现的,作为现代性的重要表征的“理性主义”,也必然在其批判之列。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以反理性主义为其表征的。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的评价,多是看到了其消极意义。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却有着积极的意义,那就在于它深入和全面地揭示了“理性”在确立自身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压迫性与极权性,力图让人们对理性之用的消极方面保持警醒。同时,后现代主义者的根本立场也并非是要弃置理性,而是坚持理性所内在的批判之维。  相似文献   

20.
自孔德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以后,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超验的本体论研究就一直受到西方哲学家们的猛烈抨击与批判,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从反基础主义角度所作出的批判则更是把这种批判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至整个哲学的存在价值都受到了严重的怀疑与挑战.不过,近些年来西方哲学界也出现了一股复兴形而上学的思潮,它在吸收近现代反形而上学成果的基础上达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重构,这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标志着西方哲学有可能要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