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面对现时期新的历史语境,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中国古代文论自身的特性,避免武断地运用西方的逻辑范畴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张力,不能完全阻隔西方文论的渗入,应注重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性,避免在中西文论互释过程中造成的错位和误读。本文试图做一种尝试,即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分别从空间、时间两个层面对中西文论互释存在的困难进行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2.
对新批评形成时期威廉·燕卜逊的重要理论——“复义”和中国古典文论经典——《文心雕龙》中“隐秀”观的异同进行详尽的分析,发现:中西两种理论最大的相同点在于对于文学多义性的重视,而二者在理论背景、内涵的丰富性和对鉴赏主体、文本本身与作品意义的考量以及系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特别是差异研究,力求为中西文论中这两...  相似文献   

3.
北美汉学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两种取向:"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观"。前者认为中国文论的发展进程中一切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只能在外来冲击下才能引起,片面夸大外来影响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试图以西方理论来置换中国文论;后者着意强调中西文学思想间的异质与对立,凸显中国文论本身的特殊性,但这又容易滑向文化相对主义,否认中西间的可比性。放弃任何形式的"中心主义",在尊重差异的前体下,充分认识两种文化各自的特质,通过平等对话与交流,实现互识与互补,方可扩大对文论根本性问题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中西音乐艺术教育观念中人才观和教学观的差异:人才观方面,西方重个性的发展,中国重道德人格的培养; 教学观方面,西方注重音乐本体研究,重理论教育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国侧重音乐的宏观研究,重经验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中西方哲学思想、世界观以及文化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来全球化浪潮以其巨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这已经成为了历史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影响逐步深入,文学研究者们面对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全球化与民族性的二元张力结构,以庄严的使命意识与价值焦虑提出了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与文论的“失语症”等前沿话题。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者众说纷纭,洞见迭现,张荣翼的《冲突与重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下文简称《冲突与重建》)就是其中颇富创意的论著。该论著通过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文…  相似文献   

6.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文体及体貌风格、思维方式及批评方法、历史流变及思想力度等方面,均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鲜明的诗性特征西方文论建造的是结构谨严、层次明晰的理论大厦,中国文论营构的则是高天厚土水长流的诗性空间.中国传统文论诗性空间由以下三个纬度构成其一,由"体"(体裁之体与风格之体)所展现出来的高远的艺术境界;其二,"法"--植根于特定文化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方法,揭示文化根基之深厚;其三,由前两者所铸成的传统文论诗性特征的恒久的生命力.高天厚土水长流,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是全球化时代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本土性资源及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8.
近30年“虚实”范畴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实"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中的核心元范畴,它辐射到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四大层面,涵盖了文学、绘画、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近30年来,不同学人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个案及中西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眼光短缺,盲目重复撞车;缺乏对虚实范畴与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研究;对两种指向之间关系缺乏科学认识;中西比较时,忽视了各种范畴术语背后的文化的差异;等等.  相似文献   

9.
对比俄国形式主义与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发展论的相关概念,本文阐述了"陌生化"诗学以形式的演进为基础的文学发展观,并梳理了中国古代通变观的思想传统,及其影响下形成的以刘勰的"通变"、"奇正"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观的内涵,发现二者不乏相似之处.但由于产生于异质的文化土壤,二者仍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比较文学视域下,承认文化的异质性,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西文论的异同与互补,促进中西文论的融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以及饮酒文化与文学艺术、时尚等方面的关系,中西酒令对比等,指出中西饮酒文化差异实际上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的饮酒文化以展现人文内涵为主,酒与诗歌、文学的关系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字酒令,无不体现出这种内涵,而西方饮酒文化包括酒与时尚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出对酒的尊重与欣赏。尽管中西方对饮酒文化的理解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酒文化,比较中西方饮酒文化的差异更能彰显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使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酒文化,欣赏中国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