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唐武守成通十年(869)进士。傅宗乾符四年(877)授光禄寺主簿。广明元年(880)召为礼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这年冬十二月,黄巢入长安,信宗出逃,图从之不及,退还河中。光启元年(885),信守自蜀还,次岚翔,召图知制洁,随即拜中书舍人。这年十二月,傅宗又因河中太原之师通长安出逃宝鸡,图又从之不及,退隐先人别业中条山王官谷。昭宗龙纪元年(889)召图拜会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这以后朝廷多次召他做官,都推辞了。天复三年(903),回五官谷长期隐居。天佑元年(90…  相似文献   

2.
<正> 司空图的《廿四诗品》是一组描绘诗歌意境之风格的四言诗。它不仅用典型意境概括出了各种诗歌风格的具体特征;而且,从诗的创作、欣赏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诗歌艺术的某种规律。所以,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理论角度讲,《廿四诗品》是一部诗歌的风格论。关于诗歌风格的品评,是在魏晋以后品评文人名士作家风神、气度、才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文艺理论专著大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辨综述汪泓编者按:自我校陈尚君、汪涌豪先生撰文提出“《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作,而出自明人怀悦《诗家一指》”的新说后,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本刊发表江涌豪新作《论(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论...  相似文献   

4.
5.
学界向以《二十四诗品》为晚唐司空留作,然其通篇充溢道家气息,与司空氏生平思想、人生理想明显异趣。司空氏晚年世界观是以儒为主,兼修佛道,且从其现存全部论诗杂著看,并无道释思想阑入。至考究其论诗由《韵味说》而及全工全美理论,并其诗论通常所取方式,与《二十四诗品》所论及所独有的理论形态区别也甚明显。论者不及细察,仅凭宋以降历代人成说定论,不免失之轻率。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诗品》是一部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美学巨著。苏轼"恨当时不识其妙",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稽古鉴定曰"深解诗理""真出图手"。然而,因其精深闳博,以儒为宗,融贯释道,国内外学界至今对其尚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未涉之域,甚而至于对作者、著作时代亦有异议。《诗品》全面、概括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保存了具有唐代历史特征的资料,并且,司空图其他诗文的思想理论与《诗品》也都一脉相通。可知,《诗品二十四则》正是作者所宣称建立的"第一功名只赏诗"的麒麟阁。  相似文献   

7.
晚唐司空图有诗日:“浮世荣枯总不知,且忧花阵被风欺。农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司空图晚年力行老庄之说,忘却“浮世枯荣”而醉心于饮酒赏花品诗弹琴,进而从这样的人生实践出来观察理解诗歌艺术,于是他的《诗品》将诗赋予新的与儒家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在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中,《流动》既是一则诗品,又具有《诗品》序的功能,是开启《诗品》这座麒麟阁的钥匙。"载要其端,载闻其符"的《雄浑》《冲淡》,各依《周易》《乾》《坤》卦旨以立义,如同"乾、坤,其《易》之门邪",成为《诗品》开合的门户。其他"载闻其符"的诸品,也都各依《易》卦之旨,从而"风律外彰,体德内蕴"。自司空图《诗品》问世以来,此秘未睹。千古之秘,遂使《诗品二十四则》成为空前的惊世奇文。  相似文献   

9.
以原型的方法对司空图《诗品》天人合一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司空图《诗品》的思维模式遵循了中国古代由诗歌品阶、天时、时律、时历等形成的系统的天人合一模式,是典型的中国思维。  相似文献   

10.
读《诗品》     
钟嵘《诗品》,晦于宋以前而显于明以后,明后见诸丛书者有二十余种。最早的注本是明朝冯唯讷的《诗纪别集》,以后又有黄侃的《诗品讲疏》、张陈卿的《诗品疏释》、陈延杰的《诗品注》、许文雨的《诗品讲疏》、古直的《诗品笺》。数家注本,详略不一,难以备说。冷落了几十载,近年始有注译本问世,计有:萧华荣《诗品注译》、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向长青《诗品注释》、赵仲邑《钟嵘诗品译注》和拙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诗品>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因影响巨大而占有重要地位,其解读已难,英译更难.王宏印教授推出新的<诗品>英译,通过多种翻译手法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美学追求.文章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译诗的形式、音韵的补救、意美的再现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归纳了王宏印教授<诗品>英译的艺术技巧与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为当代中国学问清通、品质高洁的大学者,《谈艺录》、《管锥编》等煌煌巨著,精深宏博,学贯中西;足以弘扬既往,启迪来者。笔者在读书之余写成学习札记数篇,以请教学界同好。钱钟书对钟嵘《诗品》的总体评价,可  相似文献   

13.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兼著名诗论家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一带)人,咸通十年(869)中进士。在僖宗王朝历任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司空图后半生生活在唐末“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秋思》)的动乱岁月。僖宗广明元年冬(880年冬—881年初)黄巢领导的农民义军攻陷京师长安,皇帝仓皇逃至成都,司空图几经辗转亦逃归其庄园所在地——中条山王官谷;后除僖宗光启元年(885)、昭宗天复四年(904)曾两度被召进京短期任职外,一直弃官于王官谷隐居。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朱温纂唐称  相似文献   

15.
张国庆强调《纤袱》一品所体现的艺术境界是相对细小或小巧,但笔者以为“纤细”而非“纤小”;《绮丽》品并非着意减损其浓艳荧盛,而是以淡衬浓,愈见宝贵华美;相似二品之区刖是《纤袱》着意渲染浓艳芙盛,而《绮丽》则着意浓淡互补。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做为那旗帜性的著作,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从齐梁人沈约赞其“深得文理”以来,多被历代作家和学者所品评和征引,并以刘氏的观点做为评论作家作品的理论根据,足见影响之深了。《文心雕龙》关于形象思维的理论,也是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前辈著述不过是“各照隅隙”,而刘氏论断则“弥纶群言”,具有创见。事实上,对形象思维问题的探索,是同文学艺术并生的。见于文字的《易经》爻辞中的古代歌谣,就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活动的明证。从《诗经》中,更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二十四诗品>是否为司空图所作,就现有材料看,否定的一方更有说服力.但伪托说对其价值和地位不会产生颠覆性影响,<二十四诗品>即使不是司空图作而系元人伪托,它也以其对中国诗歌美学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卓越阐释和系统归纳而在中国诗学史和美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值得继续学习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元胜《诗品辨读》内容丰富 ,体式多样 ,在原文释义、难句辨读、籍贯考证等方面 ,亦时见胜义。但在品文校勘、人物生平、生卒、籍贯及文义诸项 ,也有不少误漏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三年前,因有青年朋友读王力先生主编之《古代汉语》,或未尽领略,谬相质疑,遂札记所谈若干条,自说诗起,次及词、曲、骈散文,语法、修辞等等,不揣谫陋,辄复献疑。原拟陆续刊布,不意甫刊二则,戛然而止,亦姑置之。顷与友人话及,以此书为大学教材,所关匪细,怂恿续布,爰取旧稿,稍事增损,以就正于海内通人。倘承明教,幸何如之。1.一三七五页杜甫《春望》,是一首极好的诗,可以说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方回评:“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纪昀评:“语语沉著,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邵长蘅评:“全首沉痛,正不易得。”前人推评之重如此。  相似文献   

20.
一《豳风·东山》一诗,描写久戍的士卒在还家途中思念家室的感情,读来感人至深。仔细体会,原因就在于诗人采用悬想和回忆的手法,不烦琐屑地具体地描写了他久别家园以后,既思念亲人又忧虑家庭变故的畏惧怆恨之情。诗人着重通过征人假想住宅的荒凉冷落、妻子居家的思念之情以及三年前幸福快乐的新婚情景等几个场面的描写,虚实结合,对照强烈,刻划了征人思乡的急切心情。虽然,作者掇拾到诗中的材料,都是日常的平凡小事,但具体生动,富有生活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