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章罗生 《云梦学刊》2003,24(5):65-68
《根本利益》的新收获与新突破,在于它把握时代精神,提炼出了全新的时代主题;在于它对批判与歌颂的有机融合与全新处理。它表现了报告文学在新世纪的新的审美趋向。从《根本利益》可看出当代报告文学在挖掘时代主题和探索批判与歌颂方面与时俱进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2.
陈晓环  张兵  廖杏 《理论界》2009,(11):169-170
在遭遇全球化文化的冲击下,现代广告的审美研究带给我们哪些新的思考?从广告审美的角度出发,把握现代广告发展策略的新趋向以及面对现代广告的新形势采取什么应对策略是本文所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儿童戏剧的繁荣发展必须以儿童戏剧文学的创新为前提,而只有了解和理解当代儿童的审美要求,儿童戏剧文学才能创新。 1 当代儿童的早熟、,早思,要求当代儿童剧作主题多维、多义。当代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代人的思维功能也日渐发达,因此,当代审美趋向已经不满足于认识的因果判断而要求多侧面、多方位地感受和认识,注重艺术欣赏的审美反思性。成人如此,儿童也如此,区别只在于成人是自觉的,儿童一般不是自觉的。当代儿童已经明显地厌恶直奔“主题”,而喜爱主题的多维、多义。  相似文献   

4.
李运抟 《江汉论坛》2002,4(1):87-90
本文从当代长篇小说的主题趋向层面切入,认为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限,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一种革命性的根本变化,就是从服从社会流行意识的"合唱"走向了张扬个性意识的"独奏".长篇小说在这一演变中发挥了艺术个性,实现了审美革命.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和现象所显现的美。自然美的根源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准自由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区分为直接实现的和未来必达的审美关系,从而生成了自然美的柔美和刚美的不同形态。人类的实践自由的不断扩展使得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不断转化,人类的自然审美逐步形成了“回归自然”的趋向,这种趋向更加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自然美就成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标志和尺度。  相似文献   

6.
陈可 《天府新论》2018,(3):137-143
“濯足”书写具有丰赡的文化内涵。先秦至晚唐,“濯足”经由儒、道语境的阐释而进入文学领域,历经虚实相与的语义发展后,凝定了典雅高致的精神主题。两宋之际,“濯足”书写生成了趋向市民审美的新特征,建构了以对适身体验的智性追逐来化解生活动荡的美学策略,从而完成语义书写的宋代转型。“濯足归隐”在唐宋诗叙中的变迁,产生了“主体强调”与“时序紧迫”两种新征状,所折射的是两代士人在心态、身份认同、审美倾向等方面的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众多的小说流派。通过对我国当代小说流派的宏观考察,梳理出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也对各个流派的思想特征、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进行理论阐释,力图展示当代小说流派的整体风貌及其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8.
对于悲剧 ,壮族民间叙事文学与壮族当代小说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主题 ,但在作品中却有不同的表现 ,它们的悲剧审美特色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从自然悲剧主题、社会悲剧主题、婚恋悲剧主题三方面对二者悲剧主题及其审美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郑敏 《中州学刊》2001,(4):130-133
美与爱及女性的悲惨遭遇,是历代咏女诗歌的重要主题.女性美变化的总体趋向是由健变娇,逐渐形成了以阴柔为主的审美传统.历代咏女诗歌大多出自男性之手,少数为女性作品,亦基本反映着男性文化本位观念.咏女作品在题材上于爱情、婚姻、离别、相思、愁怨等若干方面特为密集.在人物描写方面,则呈现出由偏于表象到偏于内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趣,在魏晋时期进入诗画领域,成为一重要的美学概念。文章重点分析《文心雕龙》中用"趣"语例,以期明确趣进入美学领域后,意涵的流变过程。其过程大体为:趣因趋向义,指审美过程中情意形成的趋向;趣因旨、志义,指审美获得的志、意;趣因趋、旨二义,真实反映了审美的整体过程,不仅有情的参与,也有理的参与,趣也因此获得了所蕴涵的感受、体验义;最终,趣与理、旨义分离,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美学概念,指审美过程中获得的情意,以及感受、体验。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武则天形象塑造 ,倾向于从人物的内心欲望与私人情感两方面来刻画表现 ,存在着明显的情欲化趋向。这是由于 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媚俗化趋向、审美取向的时尚化和大众化、以及历史小说创作与批评本身的变化所致。情欲化趋向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有弊 ,关键取决于作者创作时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艺术思维结构的更新,主体创造精神的高扬和艺术个性的强化,导致小说审美机制的转变,形成小说新的审美格局。小说审美机制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审美表现方式、审美传达意向、作品基本构成、艺术范式四大方面的调整与转换,呈现由统一到多样、外在到内潜、静态到动态、限定到随机的对逆转化特色。这种转化,还从一个侧面生动地显示了我们民族审美意识朝多维层次发展的开放性动势。下面就其转变趋向加以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3.
当代艺术与审美文化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电影作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它所反映和导致的审美文化趋向无疑更需要注意,本文从《顽主》这一后现代喜剧电影揭幕之作反观批判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文化现象,提出当代艺术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蝇王》中,戈尔丁在揭示人性恶主题的同时,也将赎救的主题隐含其中。同时,由于赎救主题的存在,人性恶主题的揭示又在辩证的意义上逆向地指明了人性趋向至善、人类精神获得拯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最近 ,在“后现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 ,出现了所谓“艺术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向。有学者据此断定艺术与生活合一了。我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它并没有使艺术与生活合一。当今时代 (被一些论者称为“后工业时代”、“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时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后现代时代”…… )出现的所谓“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的趋向 ,并不是意味着艺术与生活合一 ,而是意味着艺术形态的改变、存在状态的改变、价值趋向的改变、艺术手段 (媒介、工具 )的改变、艺术思维的改变、创作者和接…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的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史上 ,庄子的人生观以其鲜明独特著称。本文认为 ,它的独特在于提出了审美的人生境界——“至美至乐”;采取了审美的人生态度和方法——“心斋”“坐忘”;追求审美的人生目标——精神自由。庄子倡导的这种以追求无限自由为本旨 ,以获得审美体验为特点的人生 ,实质上是艺术化的人生 ,它奠定了中华民族把精神自由的要求放在首位的人生价值取向 ,确立了炎黄子孙对待人生态度上的审美化、诗意化趋向。  相似文献   

18.
丽化与俗化共时并生是初唐诗歌审美的特有现象。丽化以上官仪为代表 ,形成“上官体” ;俗化以王梵志为代表 ,这种审美趋向 ,开启唐及后来的通俗美学之路。  相似文献   

19.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能促进湖南旅游资源优势、商品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要贴近现代生活与审美趋向,突出湖湘文化主题,打造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的特色旅游商品.通过开辟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改善企业研发与经营,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水平与质量.通过购物渠道创新、促销方式创新并注重顾客开发,提升旅游商品营销水平.同时,要实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人才工程与政策工程,促进特色旅游商品开发.  相似文献   

20.
"奇"这一范畴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它是和"正"对举的一个范畴.<孙子兵法>进一步阐发了"奇正"理论,后来人们逐渐把"奇"这一范畴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不仅在诗文批评领域里,用"奇"来把握作品总体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趋向,而且在小说批评领域里,也经常用"奇"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文本.明清小说理论中尚"奇"的审美趋向经历了从"以幻为奇"到"不奇之奇"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