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为框架,构造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对中国2006—2019年城市碳排放治理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含义、跨期动态变化、区域均衡等层面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进行多维分解,检验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全国城市平均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动态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各地的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不断改进,创新效应对其贡献逐年增大但赶超效应贡献不足;第二,空间分异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粤闽浙沿海、长江中游等东部地区城市群不仅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普遍较高,且碳排放绩效的增长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仅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绩效表现较好,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近年来碳排放绩效的改善速度较快;第三,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显示,近年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指数的分异程度逐步加深,分异成因主要为城市群组间差异,城市群内部差异贡献度较低;第四,Lasso分析及双固定面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清洁能源使用、金融发展、绿色环保和科技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层面的碳排放绩效,能源消耗强度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碳排放绩效具有负面影响;最后,城市群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城市群...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3-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相关统计数据和LMDI分解技术,对产业系统碳排放强度熵变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系统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其次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效应最弱,即产业系统“技术熵”的作用强于“结构熵”.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能源消耗过快、空气污染严重.至此,旅游业的碳排放量问题已引起研究热潮,特别是关于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研究.文章以河南省旅游作为研究对象,从交通运输方式角度出发测算出了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量,利用kaya等式的扩展建立LMDI分解模型,研究了游客人数、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单位GDP交通周转量、单位交通周转量能耗、能源结构六大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随机前沿的我国省域碳排放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我国1995~2010年的各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样本期间我国平均效率值为0.7033,整体效率偏低,且地区间差异大;政府干预、R&D投入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而开放度、城市化、煤炭消耗在总能源消耗中的占比、第二产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都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最后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碳排放效率的动态演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和LMDI分解法,对1997-2010年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其5个子行业能源消耗进行测算,并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碳排放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起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将直接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能耗效率、行业规模等3种效应,将间接碳排放变动分解为完全消耗系数、行业规模等4种效应.结论表明,行业规模是导致直接、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完全消耗系数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能忽视,累积贡献率达到52.42%.而能源结构调整的抑制效应不明显,累积贡献率只达到间接碳排放的-26.61%,只依靠能耗效率提高不能抑制碳排放的快速增加.所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建立新的节能机制,通过进口、产业升级等多个手段减少中间环节能耗,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行业工资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形式之一,运用行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泰尔指数最大达到了0.14,根据产业类型对泰尔指数的分组分解发现,第三产业的内部差距为工资差距做出了主要贡献,根据竞争程度分组分解发现,垄断性行业向上拉动了工资差距,而竞争性行业内部的工资差距也较大,并对分解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旅游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旅游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2年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整体呈降低趋势;中部地区旅游碳排放强度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泰尔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内部差异是引起整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主要集聚在西北地区,低碳排放强度地区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8.
物流业景气指数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关系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颖 《统计与决策》2017,(12):143-145
文章选取我国2011年12月至2015年8月间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和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月度数据,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VAR模型构建、白噪声检验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以探究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效果及现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把战略重点转移到扩大内需,但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消费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通过产业间的带动作用对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文章构建了碳排放预测的计量投入产出模型,预测了2011年分产品部门的居民消费支出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并分析了其碳排放的成因。结果表明,减排重点部门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而其碳排放主要通过消耗煤炭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振宇  王益 《统计研究》2007,24(3):52-57
摘  要:能源消费分解是探讨能源消费变动影响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本文中介绍了目前研究中较为合理的一种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并借助这一方法来对我国“六五”时期以来的生产用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分解分析,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内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费和总体单位能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笔者认为产业内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能源节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建议政府构建“能源分解指数体系”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广东产业结构的均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的均衡不仅表现为内部协调-产业内部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同时也表现为外部协调一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内部协调,即各产业内部的各部门按比例发展,在一个均衡的产业结构中,一个部门所需的各种投入均能被满足供应;同时,它所生产的产品也能够全部被其他部门所吸收.在产业结构不均衡时,一些生产部门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而另一些部门则超负荷生产,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难以改善.外部协调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结构关系的统一,即分配结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碳消费的中间投产在外贸转移中的隐含可能,文章以我国作为对象国,并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国内产业转移为最终投产碳消费测度对象构建多区域投产模型,按照效率、技术、结构和投产规模效应以及进出口国的相应产品占比与碳排放条件验证针对我国贸易的产业转移条件下的碳消费隐藏部分的排放条件.结果证实:我国近阶段出口以及贸易推动的经济增长仍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但我国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实现了产品单位碳消费逐步削减.  相似文献   

13.
统一碳市场建立后,对于整个产业系统而言,面临着如何将碳排放权在产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的问题.文章在公平与效率权衡的视角下,以公平偏离指数最小化为目标,以国民经济效率指标为约束,建立了公平与效率权衡分配模型,通过计算得到我国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各产业碳排放配额情况,并对我国的产业进行免费配额,深入分析产业系统发展各阶段的配额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加权平均、施瓦茨验证的后验概率选取,实施贝叶斯法对于STRIPAT模型的解释变量筛选,并通过剔除人口总规模、产业结构分解、生态化效应改进STRIPAT模型.利用该改进模型验证我国碳排放强度与选取解释变量的关联影响,并以城市化进展水平、经济增长规模、能源强度、能源一次结构等选取高稳健性、解释力变量预测未来11年我国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我国各产业在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利用总基尼系数对应的分项集中度测度指数进行创新能力空间改进.研究结果证实,我国各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中部和东部相对集中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创新值规模都是推进这一区域的主要因素,创新型企业间地理距离越近越容易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产业规模以及创新产值增值促进了东中西部各个区域内创新能力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的结构影响与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碳排放系数的角度推导了总量变化的SDA分解模型,从社会经济发展视角构建了LMDI分解公式,从而讨论不同时期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云南省为例,运用云南省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以及 4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实证分析。SDA计算结果表明:消费与投资扩张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贡献源泉,碳排放强度变动效应是节能减排的源动力;LMDI分解结果表明:人均GDP 增长是拉动云南省CO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能耗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计算结果,文章提出了低碳经济条件下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状况,运用IPCC推荐的参考方法,对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各产业行业碳排放量分别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排放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碳排量是1995年的2.3倍,其中工业部门碳排量比重占主导地位;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以来有所反弹,人均碳排放持续增加.湖北省碳排放特征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重工业化的产业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LMDI模型的河南省CO_2排放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首先对河南省1998~2008年的CO2排放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为约为11.90%,远高于全国平均及北京、上海的同期水平。对CO2排放增加起拉动作用的因素依次有: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其贡献份额依次为85.62%、10.13%、4.07%和4.12%和0.18%,而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和CO2排放系数变化起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制订减排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对我国1985~2006年间出口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之间的协整检验,计算了出口结构时产业结构调整的敏感度系数.之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在早期对出口结构的影响较为明显;从长期来看,其影响力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衰减,并最终趋于平稳.并通过方差分解,指出第二产业比例对出口结构改善的贡献度比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贡献度更为显著.最后利用以上结果,提出了我国优化出口结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的状况,并对产业结构变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极大的相关性。扩大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但会减少经济的规模;增加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扩大经济的规模、增加资本生产的效率和减少劳动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