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外交思想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个活跃在近代国际舞台近四十年的弱国外交家,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无疑是相当复杂和十分丰富的,实非“投降”、“卖国”一类的贬词所能涵盖。在长期主持对外交涉事务过程中,李鸿章始终以1861年恭亲王奕沂等人奏准成为清政府对外关系最高原则“按照条约,不能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为指导,并广泛吸收和发展了曾国藩、郭嵩焘等人阐述的“诚信”、“循理”外交思想的合理因素,努力将传统的儒家“和戎”思想应用于近代对外事务,力图寻  相似文献   

2.
外交,对于一国之发展,特别是对于该国国际交往以及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国际战略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而外交官、外交使节或外交代表,即代表国家或政府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官员,则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最重要的途径和媒介。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并无近代意义之外交。鸦片战争后产生了以郭蒿焘、曾纪泽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近代外交官。民国创立之后,外交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并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从民初北京政府至1949年国民党大陆统治结束,民国外交虽起伏动荡、时浮时沉,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史尤其是外交人事体制及其发展演变,对于认识现当代国际外交战略格局以及深化我国外交人事制度改革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析曾纪泽近代外交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 ,其近代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究其近代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 ,是中外关系格局的变化、西方思想观念和曾国藩、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与实践等客观因素 ,以及曾纪泽的个人素质、经历与所受教育等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法战争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五次反对外侵的战争中 ,中法战争是惟一一次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战争 ,它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法战争在时间上恰好处在其他四次反对外侵战争的中间 ,因而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吸收了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交涉和冲突的经验教训 ,而它本身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则影响了十年后的甲午战争 ,并以此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缺乏近代外交意识,以传统的世界等级秩序观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一统无外,万邦来朝”。中国从无派遣外交代表常驻异邦的惯例。但随着西力东渐,外国使节常驻北京,中国不愿打开的国门再也无法关闭,被迫因应时势,逐渐改变闭关政策。1875年,清廷首派郭嵩焘为驻英公使,并于1877年在伦敦建立起中国于域外的第一座常驻使馆。嗣后,首批驻外使馆在美国、秘鲁、西班牙、日本、法国、德国及俄国等地纷纷建立。中国开始步入世界,以缓慢适应日趋繁芜的近代国际政治关系。一些论者对清廷遣使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是列强对清廷加强控制的一种手段,更多学者则不予置评,不作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与"夫人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于1878年6月19日在英国伦敦以如夫人梁氏的名义举行了盛大茶会,这是中国开展"夫人外交"的开始.郭嵩焘之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夫人外交",其原因一是出于外交礼仪而回请西方各国官员,再一是他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认识.但是,郭嵩焘的行为却受到了清朝守旧派官员和国内舆论的攻击,这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对外关系就是与朝贡国和藩属国的关系,中国的外交制度就是“朝贡制度”。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旧有的朝贡体系,改变了中外关系的旧有程序。面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挑战,近代中国的反应先是拼命的抗拒,继而是不情愿的被迫接受与适应,以致最后主动完成了外交近代化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在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下,清政府经过了抗拒→适应→再抗拒→再适应的痛苦历程,逐渐完成了外交制度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焱 《船山学刊》2020,(2):30-36
郭嵩焘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近代湖湘士大夫集团中研究与宣传船山思想的大将与旗手。洋务运动作为晚清士大夫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所进行的自强求富之政治改革运动,历来被认为是近代中国思想引进与对峙西学的重要一环。而郭嵩焘在推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以船山实学思想作为方法论依托与理论参照来接续西学。在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中,体现了船山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变革的思考,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启蒙性的代表,船山的哲学方法论在郭嵩焘务实求变的洋务思想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政治变革。  相似文献   

9.
自鸦片战争始,资本主义列强以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蒙上了屈辱的阴霾,接踵而来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弱国无外交”成为晚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理论定势。然而,在清政府的外交官吏中,曾纪泽以自身的人格信念,胆魄识见、气度才华,与列强折冲樽俎,力挽危难情势,或护持疆土尺寸必争;或坚守主权刚硬不让,显示出一个中国外交官员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独特的文化人格,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近代派遣到国外的最成功的一个外交家。”①一曾纪泽自1878年出任使英、法大臣,后又兼使俄大臣,到1885年卸任,前后共计八年。这在他五十…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提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外交理论。邓小平的外交理论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科学理论依据,也是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反对霸权主义 反对霸权主义是毛泽东所一贯倡导的思想。8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东西方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缓和。然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以新的面目出现。“多党政治”、“人权外交”、“经济制裁”和“经济禁运”等成为霸权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实施手段。对此,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反霸斗争的思想,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要,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外交的主要目标。80年代中期,他在会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6页)  相似文献   

11.
互派常驻使节本是近代国与国交往中的正常现象。但是 ,1876年以前 (尤其是鸦片战争前 ) ,清政府在中外关系上奉行所谓天朝体制 ,这与建立在近代国际观念基础上的互派常驻使节制度格格不入。19世纪中叶以后 ,清王朝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一次次无情地打击下 ,昔日天朝上国传统的朝贡制度已日趋瓦解 ,清政府不得不重新选择一种新的外交制度。历经艰难曲折 ,伴随着屈辱和痛苦 ,到 19世纪 70年代中叶 ,中外关系终于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1877年 1月 ,清廷第一个驻外使馆在英国伦敦创设 ,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未来的对外大战略是争取一个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使中国能在21世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过程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和平崛起的过程.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国正在形成一套新的国际战略理念-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新理念.本文试图通过论证说明这一理念是在邓小平外交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讨论徐继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首先必须确立几个原则,即:第一,抵抗侵略是爱国,但盲目排外决不是爱国;第二,对外投降是卖国,但理性外交决不是卖国;第三,对外开放也是近代爱国主义应有的题中之义。依据上述三个原则,徐继畲不是卖国者,而是爱国者。因为在鸦片战争中,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尽职尽责的抵抗派;在鸦片战争后。他在担任福建布政使和福建巡抚,主持厦门、福州的对外通商事务期间,在处理福州英人欺侮民人、葡属黑人淹没罗吐和含壁杀死杀伤民人。尤其是英国传教士等租住神光寺等事件上,持的是一种理性的“两不偏袒”的稳健态度,依法办理。以图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无什么大的不当;他还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之一,为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海关介入晚清中国对外关系在世界外交史上实属独特现象.除了总税务司大搞“业余外交”外,海关其他中高层洋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中国外交.英国人包腊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近代海关任职的洋员,深受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重用,1872年出任粤海关税务司.在赫德的安排和指导下,他参与了两次重要的中国外交活动——1866年斌椿使团出访欧洲和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展.包腊参与中国外交的动机和目的对中国是友好的,在参与过程中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最终达到了促进中西相互了解、改善关系的效果,由此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在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下海关介入晚清中国对外关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1840~1884年晚清外交观念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界断言:“弱国无外交”。这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背景而言。其实,晚清初年的国内士大夫阶层并未体认到“弱国”愈来愈成为现实这个历史趋向,相反,“天朝上国”、“天下”语汇所显现出来的却是世界中心主义理念,余外皆为“蛮夷”。鸦片战争后,时局渐变,经世风起,世界中心观念渐次崩塌,对外交往的观念,尤其是对西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咀嚼也就乘着实用主义经世学风如此这般地演化开来。1840—1884年是外交观念演化的重要时期,对它分析是本文的论证重点。  相似文献   

16.
学习西方以致富强,曾为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追求。然而,在向西方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有深浅之分、正谬之别。这种分歧,既显示出社会思潮发展的阶段性,也体现着不同阶级的各自利益。郭篙蒸较早致力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历经“茫无所知”①到“确有所得”②的过程,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主张。本文试为论析,以便取得对郭嵩焘其人的正确评价。一、循习“西洋政教”以为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挨打痛苦后,面对日益加剧的统治危机,那些被称之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官僚,万分不愿而又无可奈何地承认“天…  相似文献   

17.
北洋政府外交近代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北洋外交的近代意义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明确外交这一概念在本文中的应用。钱亦石认为:“离开政策来讲外交.就决无外交可言”。①英国外交家尼科尔森说,外交是用谈判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是大使和使节用来调整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是外交官的业务或技术。而法国学者加登也强调外交业务的技术性,认为:“广义上的外交是关于对外关系或外交事务的科学,在更为确切的意义上外交是谈判科学或艺术”。苏联学者注重外交的阶级性,“外交是外交机构和国家代表在对外关系交往中的活动;是用谈判手段和其他和平手段实现该国统治阶级利益…  相似文献   

18.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形成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西方冲击的首次制度性反应.这一体制的形成经历了战时钦差时期、两头体制和两广或两江总督兼职三个阶段.这一体制在形式上虽然有所创新,但性质仍然属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在应付鸦片战争之后新的国际形势时,五口通商大臣体制收效甚微,因此这一体制在中国近代制度发展史中,是制度转型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是晚清首任驻外公使、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走向世界的先驱者。本文以西学东渐与郭嵩煮开眼看世界为线索,系统论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郭嵩焘在对近代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借鉴中,洞察到了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以及一个国家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不畏清议,极力主张经世致用,“用夷变夏”,全方位效法泰西,用“实学”取代“虚学”。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先驱者地位是无法抹煞的。  相似文献   

20.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既是一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也是一次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文明对决。这场战争就其规模来说,无论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微不足道,但它却既改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路径,也改变了中国经济思想文明的演进路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由传统步入近代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思想文明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转型,这一转型过程既存在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的冲突,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思想的冲突,其转型过程的艰巨性、曲折性在世界大国近代经济思想变迁的历史上是少见的。中国经济学者在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同时,在经济思想方面取得了不少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