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文人士大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却处处凝聚着一股归田、退隐、出世的思想,凸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隐逸思潮。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潮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冗官、闲官政治紧密相联,也与宋政权对文人士大夫的牵制以及朋党之争息息相关;宋代意识形态领域中儒、佛、道三教融合的社会思潮,则使他们能够在当世之志遭受挫折之际,退而出入佛道,用佛道出世远世和遁隐的精神解脱自己;宋代文人士大夫自省、内敛的心态和审美趣味,使他们在审美意象上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体验和对平淡闲适生活的追求,并由此将退隐作为体验自由、寻求心灵解脱和淡泊澄静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梳理宋代词学批评中“雅与俗”问题可以看出 ,所谓“雅”实质上是士大夫文人社会思想意识的反映 ,是他们价值观念的体现。南渡前主要体现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识 ,是思想意识层面上对日益兴盛的市民文化的对抗。南渡后还进一步涉及到词的功用问题。而艺术风格层面上的“雅俗”问题则一直贯穿两宋词学批评  相似文献   

3.
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对声伎之乐的追求极为盛行,其流风所及,几乎每一文人士大夫都与歌姬舞女有过交往和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讲,追求声伎之乐已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时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审美境界。宋代士大夫声伎之乐的盛行,不仅与宋代最高统治者有意识劝导臣僚“以声妓自娱”的政策导向有关,也与宋代士大夫宦海升降浮沉紧密相联;宋代各类娱乐业和服务业的兴盛和发展,也为宋代士大夫对声伎之乐的追求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在引入西方艺术过程中,“写实”之风强劲,原因是写实艺术在具有审美功能之外,更易体现与当时国情相适的功能(救亡图存,宏扬革命等)。但就在“写实艺术”统治现代中国画坛时,一个少为人知,在现代画史上影响不大的“决澜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追求“纯造型世界”,追求艺术最本质,最单纯,最超然的审美功能。当下,时过境迁,社会状况、人们的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民族性也在面向国际化,三十年代“决澜社”的艺术主张及活动,被再次提出来论述,有它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人品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崇绘画中的人品是文人画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是在儒、道思想影响下 ,在绘画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人画家所强调的“人品”糅合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家的自由精神 ,融汇了历史上文人雅士的精神品格 ,渗透于绘画艺术的品评鉴赏中。它和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关 ,也和文人士大夫这一特定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个人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士大夫文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诗言志”的传统根深蒂固,对社会、历史的强烈的使命感成为诗歌主题。以东晋陶潜、盛唐王维等为代表的中国隐逸诗人群,则另辟蹊径,将审美视点转向自然,扩展了诗歌艺术的表现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句占有较高的地位。他们在诗歌创作或文化心理的演变上都有一个艰难的历程。本文拟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对中国隐逸诗人进行一次较深层次的观照。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作为中国古典绘画发展至今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绘画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文人画,在苏轼看来是“士夫画”,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一种不同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派别。文人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着文人的气质、情趣及文化追求。所以讨论文人绘画到底产生于何时,怎样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一种普遍认同的思潮,绝不是讨论某一个画家的水平与风格的简单问题。从以往来看,文人画与文人这一阶层的独特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研究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回到文人及文人画家本身,解读剖析文人画背后文人阶层的兴起,与文人阶层政治地位的高下对文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艺术化是艺术对生活的时空超越和精神升华,艺术给人生以愉悦,使人生超越现实的羁绊,艺术也就凸现出对生活的深度感;西方后现代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则是把艺术与生活的纵深关系改写成平面关系,消解了艺术对生活的审美超越属性。但是艺术仍保持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一种特质,即艺术是生活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9.
传统美学抽象、封闭、单一论域的研究范式已无法对消费文化形态中艺术多样化生存选择做出阐释。当代文化的审美转型要求我们从传播的视角思考审视人类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建构一种超越自律与他律、精神与物质二元对立的新的“艺术—社会”研究方法。于是我们必然要把艺术也视作由主体人所参与的文化交往活动,将传统美学中抽象的“艺术”概念还原为审美信息在特定具体的文化情景中的传递与持存,研究“艺术惯例”基于不同时代的生成过程,从而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自下而上”式的描述中凸显艺术在文化中的生存样态。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学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范型,从传统哲学思想原型和古代文人文化人格类型的文化研究视角切入,可以窥探到古代哲学思想和士大夫文化人格对诗词意境审美风格范型的影响,而从古代诗词的审美意境和风格范型中又可以反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士大夫文化人格时诗词意境审美风格范型潜在的文化渗透与厘定,这样就可以对诗词意境的审美风格范型作出文化的厘定与分类。  相似文献   

11.
民间艺人的艺术知识是社会的和集体的,是民间艺人在艺术实践中所获取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对民间艺人而言,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艺术知识,才能实现对艺术活动的有效参与。在艺术实践中,民间艺人在以非书写的方式上形成了常用的两类知识:解释类的知识和实践类的知识。解释类的知识是以历史传说或故事的方式出现的,存在于民间艺人的口头叙事中,所解决的一般是起源问题,实践类的知识以艺术行为的方式得到展现,蕴藏在民间艺人的行为叙事中。  相似文献   

12.
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就是保护云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保护云南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动力。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要做到五点: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机构和设施;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尊重民族民间风俗,扶持民族艺术创作;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的保护和培养;丰富繁荣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要采取命名式保护、立法式保护、动态式开发保护、静态式研究收藏保护等多种方式,从不同侧面对民族民间文化实施全方位保护。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基因,民间艺人则是这种血脉和基因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离不开广大艺人。陈式蛋雕艺术传承与开发在现实中存在后继无人,不能批量生产等一些问题,希望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寻求与高校的结盟,以继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艺界出现了“东北热”。今天,东北风格的文艺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东北文艺现象也引起了更多关注。东北艺人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对弘扬东北文化的自觉追求使源自于东北地域民间文化的东北文艺现象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与政治文化、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紧密包容的主流性文化和文艺,改变了中国当下主流文化的品质和格局,对中国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历史都将产生重要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凉州贤孝”是一种起源很早的民间说唱艺术,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与敦煌变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宋元以后,民间艺人在题材和主题上对古凉州民间说唱艺术进行改编,逐渐形成了以表现“贤”与“孝”为主题的新曲目,同时也保留了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佛教思想。“凉州贤孝”大多是由盲人用凉州方言演唱,主要用三弦和二胡伴奏,内容包括“家书”、“国书”和一些杂调。“凉州贤孝”具有文化传承、教化、娱乐、宣泄、沟通等多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东晋南朝歌诗艺术的学者 ,更多地侧重于对歌诗文本的解读 ,对于歌诗创作、表演和消费的情况则明显重视不够。本文在把歌诗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产品的前提下 ,对东晋南朝时期 ,王室、贵族到文士们的歌舞声色消费活动及艺人们的歌舞表演活动 ,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认为正是这些精神消费需求 ,为当时民间的歌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并促使文人和歌舞音乐艺人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诗鲜活生命力的基础上 ,又有了全新的创造 ,从而极大地活跃了娱乐市场 ,使歌诗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并对唐以后歌诗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两个重要组成元素,前者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以对自然界所属物的稳固模仿和真实描绘为主要手法,通过形体认知和体验来表达主体的情感认知的一种创作方法,后者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释放主题强烈内心情感感受,或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构成特征符号来传达情感感悟的艺术创作手法。应用艺术设计从人的某种物质功利目的的需求开始,以材料、现代技术工艺等客观条件为基础,体现出造型艺术的表现特征。应用艺术设计创作需要通过艺术表现与再现手法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从而实现作品的新创意,达到艺术共赢。  相似文献   

18.
末伦是一种从带宗教色彩的巫事曲调中脱胎而来的民间曲艺,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末伦文化的产生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巫婆唱调脱离巫事活动变为末伦历经了一个“‘末能’——‘末呢’——‘末伦’”的发展演变过程,壮乡的巫事活动、土司制度和壮族人民的歌舞天赋是贯穿这一过程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9.
工尺谱刍议     
工尺谱是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种乐谱形式之一,因使用工、尺等汉字为符号记录音乐而得名。工尺谱历史悠久,在民间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许多民间艺人依然用工尺谱来演唱和记谱,它对我国民间音乐传承和音乐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技能、艺术素养以及丰富的情感传播给大众的基本形式,艺术技能的熟练可以准确地将艺术家的主观意图、真实感受表现给大众.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应注重对于基础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倡导吸收社会生活、文化知识各方面的养分,提高艺术家的艺术素养;悉心研究名师名家的艺术作品,真正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