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32年,他与当时的教育学者对教育学的学术价值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本文探讨了此场论战的背景、过程并与美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大论战"作了对比.评析此场论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把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理解他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困境与突破:论中国教育学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学的范式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学者在思考、研究、构建教育学问题时所遵循、秉持的基本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导引了他们研究教育学的路向、构建教育学的方式以及解决教育学问题的思维框架,进而形成中国教育学的类同研究传统 ,并规定着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建国以来我们经历了来自苏联和西方国家的范式熏陶,并一直受到"西方范式"和"苏联范式"的禁锢和困扰,长期没有形成属于自我独立的教育学范式.中国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范式危机,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学的健康发展.中国教育学范式的创建需从创建主体--教育学者和创建客体--"范式系统"入手.教育学范式的创建与构建将有助于中国教育学学派的创生和中国教育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福泽谕吉是近代亚洲侵略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为日本政府设计的"东洋政略"和"脱亚入欧"等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侵略扩张蓝图也对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影响极大.尤其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后,为了实现其"东洋战略",大肆制造侵略舆论,寻找战争借口,美化侵略战争,为战争摇旗呐喊,使其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有企业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深深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国有企业中众多的管理者作为其中一员,无疑是这些思想的践行者和革新者.但是中国企业短暂的发展史是不足以使管理者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的.问题在所难免,这需要我们打破惯例,创造神话.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20世纪中国历史变革的开创者,而且是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和践行者.他关于政治文明的思想及其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既涉及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形成之后,整个封建社会中,所有教育学者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不深入、正确地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全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很难讲明其发展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探索者、践行者。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网上理论传播格局初步形成,网上理论阵地成为路线带头人、社会践行者与积极传播方。面对各种问题挑战,在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与守正创新的思想基础上,遵循传播规律、以互联网思维,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各类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网上理论传播阵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母语教育没有"语文"的说法,但有诗教"文教"之说.其涵义与现代语文教育基本相近.孔子是"诗教"的创始人,建构了一个美丽的诗教理论系统,建筑了一条宇宙感悟式审美路径,设计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诗教过程,提倡不言式、对话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孟子是诗教理论的发展者和践行者.建构了具有实践价值的诗教释义学,设计了回归学习者主体的"知言养气"范式.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被看成为一个传播的过程.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效果等问题的研究,就能够从现代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基本的方法和相关的理论.这表明对传播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样才能通过新的学科研究,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某些缺失环节和内容与涵容量的不足,满足不断发展的学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与《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两部元典,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身心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贵身重生的终极关怀、自知知人的通透智慧、和谐完整的人格特征、鄙薄功利的价值追求、进退自如的处世哲学等宝贵思想,对于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具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着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谐"、"仁爱"、"自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世俗生活的现实要求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这种终极理想分别体现在哲学、社会、政治、伦理、审美等不同精神领域。它既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基因,也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在平静的外表下表达着对笔下人物的温情关怀,从民间化叙事角度揭示出当代平民生活的生命本真状态。这些新写实小说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感悟,是作者用心灵体悟到的一种被种种现代传媒、主流意识话语所冲淡和遮蔽的人性现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人性的联系形式,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靠拢,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当代世界文化的输入在起到解放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强化了自己对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压迫力量,逐渐强化着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否定趋势,从而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现状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瞿秋白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忧世之思的大忧患,与其不同,瞿秋白散文集《饿乡纪程》中表现的是个人之忧的小忧患向忧世之思的大忧患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数字词是指那些在网络中出现并逐渐流行的阿拉伯数字符串。它们并未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较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本文拟通过网络数字词与阿拉伯数字词的比较、分类、影响以及接受态度四方面的论述,使人们对其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比较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东西方音乐文化的首次碰撞,可看出当时中国处在落后挨打、中国人民不能主宰自身命运的历史条件下一种被动的历史选择。而新时期的这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再次撞击,是在中国人民充分掌握了自身的命运、清醒地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华崛起、祖国富强的必然需要的条件下一种主动的历史选择。新时期的中国音乐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参与世界音乐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中都有意识形态因素,究其原因,它既是当时两大阵营斗争和中华民族反帝斗争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政权巩固的需要。它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又不能将其夸大,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繁荣当今中国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 ,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在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在祭祀活动中视鬼神为“如在” ,这种宗教因此是一种疑神的宗教 ,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自竭其诚的特点。这种宗教倾向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转向此岸 ,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中寻找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