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代汉诗的历史是古代汉诗诗体的进化史,是诗体的规范与解放少对抗多和解的诗体演变史。古代汉诗诗体的形成采用了人民创造、官方倡导和名诗人创制三种方式,其进化通常采用的是诗体渐变的文体改良而非诗体突变的文体革命,尽管在各个时代都有主流诗体存在,但并没有形成绝对的诗体垄断,诗体总是呈现主流诗体与非主流诗体、时尚诗体和古旧诗体多元模式存在。古代汉诗诗体是新诗三大重要诗体资源之一,对新诗文体的基本形态和新诗文体建设的基本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诗对音乐性的高度重视和百年新诗史中始终存在的律化与自由化对抗现象,都与古诗休戚相关。古代汉诗诗体对新诗诗体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是政治极端动乱的时代,而不是有利于汉诗进行健康的文体革命的诗艺时代。正是非诗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新诗与古诗为敌和打破“无韵则非诗”的作诗规则的极端行为。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历史语境,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思潮严重影响了新诗革命。新诗革命不仅是一场文体革命,也是当时流行的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诗革命具有强烈的非诗化特点,并非是一场纯粹的诗体革命,出现了对古代汉诗诗体的极端破坏和对新诗诗体建设的极端轻视,这严重影响了以后新诗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19、20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发生了诗体变革。英语诗歌是这次诗体变革的最初发起者。在英诗诗体变革的直接影响下,受社会革命浪潮推动,汉诗诗体也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改变。不同于英诗诗体变革所带来的英诗的繁荣,汉诗诗体变革所带来的是其诗体建设长期的困惑和无序。揭示了二者在五个方面的根本性不同:变革的内涵、源起、动机、变革过程中本民族语言所处的状态、对待本民族诗歌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诗的诗体一直在文体自由与文体法则的对抗与和解中流变着。尽管在古代汉诗的诗体进化中、在诗体上或诗的形式上,文体的"收"与"放"都分外明显,但是古代汉诗史上每一次诗体变革都不是后者对前者的极端取代,前代的诗体总是保存下来,没有发生20世纪初期的新诗革命那样的诗体大革命,在诗体进化中,自由与法则间的和解总是多于对抗。因此,不能结论说古代汉诗的诗体历史是从诗到词,再到曲的诗体更替史。正是在同一时代存在多元诗体,特别是定型诗体与准定型诗体并存的局面,古代汉诗才能够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5.
王珂 《南都学坛》2006,26(5):55-60
新诗的生成因素既有诗的更有非诗的,它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自由化、实用化及现代化的产物。因此具有高度的通俗化、社会化和自由化的文体特征。经世致用学风的倡立、科举制度从被质疑到被完全废除和对专制家庭制度的批判三大思想文化自由化事件极大地促进了新诗的生成。“经世致用”学风的倡立解放了文人的创造潜能,确定了文人的主体性,强化了文人匡扶天下的使命感,刺激了文人争当社会改革急先锋的积极性,使诗人的生态及汉诗的功能发生了巨变。废除科举制度既是思想文化自由化和实用化的具体表现,也是其重大成果,它改变了文人的生存方式,也使汉诗的功能发生了巨变。功能决定文体,汉诗文体不得不采用白话自由诗取代文言格律诗。文学革命和家庭革命是清末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文化革命和思想大解放的两大先锋。对封建专制家庭的批判甚至颠覆,从文学的外围支持了文学革命,家庭革命与文学革命相得益彰,促进了汉诗的实用化和自由化,为新诗的问世创造了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意象派诗歌是英语诗歌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诗",但是只是对格律体英语诗歌作了并不极端的文体改良。由于意象派诗歌运动发生时先于中国的新诗革命,并在二十年代持续发展,对此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影响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意象派诗歌不仅促进了汉语诗歌的非格律化,特别是新诗革命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改革者出于政治及文化革命的需要,有意识地夸大了意象派诗歌对格律诗体的革命性,也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新诗的过度口语化和诗体形式的过度散文化,对诗的排列的重视和意象的运用都使新诗更有诗性。  相似文献   

7.
诗界革命是多元发生的、本土化的、保守的汉诗改良运动。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有诗的因素,更有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变革等非诗的因素。晚清诗坛的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既对抗更和解的局势决定了诗界革命的保守改良性质。保守也来源于那些热衷改革的进步文人,他们在政治体制上不得不“全盘西化”,为了求得心理平衡,甚至因为自卑而产生自负,他们更加重视甚至高估本土文化,加上当时对外国诗歌的“先进性”的了解远不如对外国科学及政治体制的了解。古代汉诗特别是定型诗体格律诗体成了封建专制的象征物和封建文人聊以自慰的心理寄托品。在社会改革大潮冲击下,他们只愿意对汉诗进行“本土化”改良。因此诗界革命只在汉诗的语言特别是词语上作了适度的改良,根本没有涉及到汉诗文体的两大基本成分——诗体和诗家话的实质性变革。诗界革命采用保守的改良方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诗体是诗的文体规范。在人类诗歌史上,诗歌形成了两种诗体——定型诗体和准定型诗体。汉语诗歌的“新诗革命”是在“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下产生的,百年新诗历史正是新诗诗体的格律化与自由化多对抗、少和解的历史。新诗是否应该重视诗体建设?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重点建设格律体还是自由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新诗研究者。在2009年8月的“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上,不同学派的新诗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诗体之争”,出现了多种观点:新诗应该建立定型诗体,新诗应该建立准定型诗体,新诗应该无诗体;新诗应该是格律诗,新诗是自由诗,新诗应该偏向格律诗,新诗应该偏向自由诗;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偏重音乐形式,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偏向视觉形式;诗体建设是伪话题,诗体建设是当务之急……透过学者们的争论,不仅可以了解新诗研究及创作的现状,特别是新诗研究界的热点话题;而且可以弄清新诗的文体特征和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20世纪诗歌始终处于现代化的动态发展进程之中,这一进程现仍在延续,具有许多特点,而不断地进行诗体变革与诗神再造,则大大促进了新诗的现代化。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进程起始于诗体变革。“诗界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要“全力去实验作白话诗”[1],胡适的这些主张  相似文献   

10.
功能的改变带来文体的改变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革命改变了汉语  白 话 诗 及 新 诗 革 命 的 政 治 背 景          诗歌的应试、自娱功能 ,成为革命者“开启民智”的重要工具 ,形式谨严、格律呆板的古代汉诗还被革命者视为保守的象征 ,自然成为革命的对象。清末民初的历史形势及政治背景决定了汉语诗歌的特殊生态 ,使汉语诗歌的文体革命成为政治文化改革的先锋。新诗草创期的生态决定新诗是一个由非诗因素较多的政治及文化激进运动催生出来的“早产儿” ,因此新诗革命具有急功近利性和非诗化的诗体改革的极端性 ,决定了新诗的职能主要是为了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服务的 ,从而奠定了新诗的基本形态 :形式上松散自由 ,内容上题材单一严肃  相似文献   

11.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04,24(4):46-53
讽刺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中重要而特殊的品种。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大动乱,讽刺诗几乎成为社会改革甚至政治革命的工具,具有激进尖刻的文体风格;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相对平稳,讽刺诗回归本体,具有保守节制的文体风格。但是仍然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与政治及现实既对抗又和解的中庸风格及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讽刺传统。20世纪在民间还存在大量具有游戏性质的讽刺诗。尽管自由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的主流诗体,但是讽刺诗采用的主要诗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度改良了的格律诗体。讽刺诗采用格律诗体,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同时期汉语诗歌在诗体自由化上的极端,保证了汉语诗歌的格律传统在20世纪的被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自从十八世纪《诗经》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发行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文章就古汉诗英译的历史及各种争论从可译还是不可译;直译还是意译;自由体还是格律体;改写还是翻译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对译诗不应仅局限于字面上的"信",原诗与译诗达到的对等的效果和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也是要考虑的"信"。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诗革命是如何受到外国诗歌翻译的影响?当时的翻译者主要选择了泰戈尔、歌德、惠特曼三位诗人进行翻译,目的就是为正在展开的新诗革命寻找理论资源和合法性。徐志摩的征求译诗事件,反映了对翻译实践探索的自觉,更说明了对新诗创作探索的成熟。从他们的翻译实践中,可以知道用中国传统的古体诗去翻译国外的自由体诗,只能是削足适履。这从另一个侧面为新诗革命的白话自由体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新诗革命具有特殊的历史语境 ,采用了极端的革命方式 ,是一次远远超过汉语诗歌承受能力的文体大革命 ,具有激进、极端的特点 ,完全打破了文体革命渐进才能有效地进行的原则 ,废弃了汉诗诗体的进化所具有的渐变传统 ,不是纯粹的文体革命 ,而是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 (政治化 )、世俗化 (急功近利地实用化 )的非诗的极端的文体运动 ,是利用了诗自身的文体革命潜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启蒙运动。这样的文体革命给汉语诗歌带来了特殊的后果 ,影响了汉语诗歌在 2 0世纪正常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诗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虽然同出现在 2 0世纪4 0年代的战争背景之下 ,但在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上呈现出不同的建构视点和审美眼光 ,从而折射出了他们的人生姿态和诗学观念 ,也给中国新诗的意象艺术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于“新诗”、“现代汉语诗歌”中语言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成为创作和研究界一个重要的话题。论文对其中三个问题进行评述,一是关于“现代汉语诗歌”与汉语语言变革问题的反思,二是诗歌口语与口语诗歌问题,三是“字思维”问题。世纪之交这场关于诗歌语言问题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引发了诸多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