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算得上跨文化传播的先驱,两个多世纪前流传到西方,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伏尔泰将之改写为<中国孤儿>.<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除了"搜孤""救孤"这一基本点相同之外,其他如时代、剧情、人物、结构、结局、创作意图等各方面都作了极大的改动.<中国孤儿>是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为《赵氏孤儿》传播载体和媒介的改编作品《中国孤儿》,从改"家族斗争"为"文明冲突"、"忠于道义"与"忠于明君"并存、改"封建道德"为"理性启蒙"、改"悲剧结局"为"喜剧结局"四个方面,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顺应及中西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从肯定方面作了基本的描述,他崇拜孔子,赞赏中国人宗教的宽容精神,把中国当作理想王国的化身加以颂扬。带着道德教育的目的,伏尔泰根据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重新创作出剧本《中国孤儿》,表达了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西方的文化精神。他认同中国道家思想,并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反映,但仍抱定西方的观念。他并没有真正洞悉中国文化的本质,他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片面的,且有很多误读的成分。他把中国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来服务于当时的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5.
在《史记·赵世家》中,赵氏孤儿的故事充满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个人智慧狡黠的光芒;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臣士屠岸贾残杀贤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的孤儿赵武;后跟赵家有情的民间医士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共同商谋救出该儿,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的故事.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故事不仅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同样也在国际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剧作。它在18世纪的英国共有三个译本,都转译自法国神父马若瑟的法译本,是当时英国人了解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的途径之一。三个译本包含了译者对此剧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体现在译文的多个细节中,比如剧名和人名的拼写、标点符号的运用、用词的选择等。而且,同一个细节上,三个译本的理解和表达往往也各不相同。有的译者为了准确传达中国文化,还在他认为能体现中国文化但英国读者又不易理解之处添加了注释,对中国文化予以解释。在细读原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翻译情况,揭示了中国戏剧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7.
元代南戏《赵氏孤儿记》的重要价值及版本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赵氏孤儿记》产生于元代后朝,是以元刊本杂剧《赵氏孤儿》为参照写定的。今存较完整的富春堂本、世德堂本《赵氏孤儿记》是从南戏向传奇过渡中的作品,这一点可以从其剧名和结构特点上看出。在今存赵氏孤儿报仇故事的几种南戏和传奇版本中,其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九宫正始》收《赵氏孤儿》本、《风月锦囊》载《大全孤儿》本、富春堂本、世德堂本、传奇《八义记》。这些版本按其承继关系又可分为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部作品的主题虽然同为复仇,可是复仇的内涵以及复仇执行者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并且复仇之后的哈姆雷特和赵武容易被学术界所忽略,故对两部作品中的复仇进行解读,记录下由复仇引发的思考,希望能对《哈姆雷特》及《赵氏孤儿》故事的研究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相似文献   

10.
50年来,国内有关《赵氏孤儿》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深化和丰富了早期戏剧研究,由一元化逐渐走向多元化。研究范畴主要体现在历史学、传播学、文学、戏剧学四大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版本比较、事实考辨、主题分歧、比较分析、西传问题五个方面。未来《赵氏孤儿》研究需要在加强史料考辨研究、转换比较研究维度和深入追问传播方式等方面更进一步。《赵氏孤儿》经典化的阐释和重释活动也许永远只是一个过程,它的终点和目标将永远向前延伸。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外戏剧发展史上,复仇是个永恒的主题。西方戏剧在这一主题上,侧重对剧中人物复仇前后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细致入微的刻画。文章以《美狄亚》为例,并将其与《赵氏孤儿》中的复仇比较,试从心理分析出发,看欧里庇得斯对人性的关注及其原因,以及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创作的著名杂剧之一,它在舞台演出上获得巨大成功,响誉中外。但专力研究《赵氏孤儿》的学术论文却很少,本人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近二十年探讨《赵氏孤儿》的文章进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历史与艺术、主题思想和元明刊本比较。  相似文献   

13.
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杂剧,借鉴了说话表演艺术,组织为该剧第四折的内容,通过程婴向孤儿诉说 赵氏家世的情节,将剧情推向高潮。这一构想,为我们了解宋元说话表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了解这一点,也 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把握这一著名悲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1958年以来,《赵氏孤儿》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单一至多元的繁荣趋势。相关成果主要涉及故事源流、主旨思想、版本流变、当代改编、跨文化视域、后世祭祀等诸多领域。总结归纳这六十年研究情况,对未来继续推进《赵氏孤儿》的学术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戏文是明代剧坛上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有富春堂、世德堂、汲古阁等多家坊刻改本流传于世,杭州人徐元的《八义记》亦是其中一种。然清初至今,诸家曲目著录此剧多有讹误。最近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继志斋本《八义记》的再发现与回传,表明继志斋本即徐元所作。徐本与明代富春堂本、汲古阁本在主旨、情节和文词上都存在较大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徐本的存在,不仅补上了南戏《赵氏孤儿记》向文人传奇《八义记》演进的关键一环,而且和其他三种明代坊刻“赵氏孤儿”所组成的文本群,成为再认知明代改本戏文形态和性质的代表文献。  相似文献   

16.
历史剧的创作目的主要在于传播历史知识,使广大观众在思想或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或启迪。文学创作可以合理虚构,尤其是历史剧的诸多情节更需要虚构。但是,在欣赏、肯定、赞扬历史剧《赵氏孤儿案》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史实严重不符,存在历史错误,极容易误导广大观众,尤其是分集剧情介绍,不但与剧情内容明显不相吻合,而且错误百出。虽为瑜中之瑕,但我们认为还是避免为是。本文对历史剧《赵氏孤儿案》以及网络电视对该剧的分集剧情介绍中存在的诸多错误提出指正意见,供该剧编导及广大电视观众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氏孤儿》和《忠臣藏》均为复仇题材的经典剧目,同样脱胎于历史真实,有着近似的东方文化特征,但在深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历史与艺术形式、人物结局的悲剧和道德美学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在相似的表象下迥然不同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8.
伏尔泰著名改编剧《中国孤儿》中,身为事件中心人物的"孤儿"未直接出现在舞台上,给人以主体缺位的假象。但此缺位的角色却时刻左右着故事的发展:他的悲剧命运是复仇的原因,作者通过此"悲剧因素",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倡导的悲剧教化意义;到结尾处孤儿获释,仇恨得以消解,作者又通过此喜剧结局曲折表达了自己人文性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曾普遍盛行的历史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复仇文学主题。《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作为中西方复仇文学的两部经典著作,其复仇主体在复仇行为过程中表现的差异昭示着中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复仇文学偏重关注复仇事件本身,而西方复仇文学则更多地关注复仇主体的精神世界、性格变化等。这种差异的产生实际上又是中西方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诸般差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作家吴浊流的长篇小说,小说揭露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境遇,还展示了主人公胡太明在这种情境下的“孤儿意识”.这种孤独、迷茫的“孤儿意识”是自我认同危机的一种表现,是自身的身份遭遇不承认而产生的一种内在体现,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的表现才得以呈现显性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他者的多方面不认同和个人化的矛盾认同.胡太明外在的孤儿表现,体现了这种自我认同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殖民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外在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