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苑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48-51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江泽民主席在十五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蚌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5):107-111
生产要素所有权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同根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把生产要素当作商品、把生产要素当作资本商品,把生产要素当作资本。无论何种方式参与分配的依据都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非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但在市场经济中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按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要素分配,为家庭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依据.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人才是家族企业最大的软肋.作为股权主要为单纯家族成员所有,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大多结合在一起的家族企业,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机制,才能做大、做强、做长久.因此,必须以改革单一按资分配方式为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方式为突破口,促进家族企业实现股权结构与企业管理的社会化,以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水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53-5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应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传统理论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论基础是要素价值论。文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生产与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数量依据等问题的再认识,试图解决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劳动价值论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5.
价值分配的对象是价值,不是财富.按劳分配的现实理论依据是劳动价值论,最终理论依据是按贡献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以承认其价值创造作用为基础的按贡献分配,而不是按所有权分配. 相似文献
6.
马燕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Z1):25-2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独立的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增长和价值形成中起巨大的作用,收入分配应与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相适应,按知分配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体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何雄浪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30-36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价值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便是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理论是由劳动价值论演绎出来的。因此,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是科学的,但是从它的具体规定上讲,按劳分配理论是有缺陷的,无法应用于实践。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按劳分配理论的本质涵义,摒弃它的具体操作规定,提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分配原则:按人力资本贡献分配。 相似文献
8.
余陶生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5):633-638
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是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反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深化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佩元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5):22-25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就必须摒弃传统分配理论中的空想成分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从按劳分配走向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陶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5):633-638
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的关系,是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反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深化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劳动价值论是这一理论的基石,或“硬核”。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和发展这一理论的关键是:一方面,准确把握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理解智能型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作用,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陆亚琴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分配制度时指出 ,“确立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突破性见解决定了企业员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方向 ,因此探讨如何建立和认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便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按资分配与共同富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海生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1)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本文作者认为,按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从而增加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收入中的按资分配所得的存在与增加是共同富裕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诞生100多年来由于劳动的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扩大,智力劳动含量的比重日益提高,由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不断深化而引起的新的劳动者阶层的出现,必然会促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要有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清劳动价值论要有新发展的必然性,必须结合今天的实际扩大劳动与工人阶级概念的内涵,必须弄清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及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广迪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563-567
文章通过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认为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则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一种提法,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分配方式只可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收入到底是按劳分配的结果还是按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分配的结果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震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1):37-40,36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及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原来实行的按劳分配的单一的分配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中央首次在党的全国性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树立“按要素分配”的地位。这一提法,对我国今后的个 相似文献
18.
劳焕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4)
经典意义的“按劳分配” ,即马克思当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指出的 ,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 ,“除了自己的劳动 ,谁都不能提供任何其他东西 ,另一方面 ,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因此 ,每个生产者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 ,取得与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部分消费资料。但这种分配方式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商品市场经济 ,必须走向“按要素分配”的新形式才能开拓新局面 ,所谓“按要素分配” ,其中的要素即是 :劳动 /资本 /土地 /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一旦实现“按要素分配” ,即意味着各要素同时投入市场 ,由市场决定各要素的价值及价值量。因此 ,按要素分配的实质就是强调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生产作出了贡献 ,有权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 ,尤其是突出了市场竞争中企业家管理才能的特殊意义。这对推进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征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1,23(10):2-5
本文认为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涉及到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基本上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不能将要素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混为一谈.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余陶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5):548-552
劳动价值论与分配制度的关系,是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具体体现。它和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密切联系。深化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