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生命哲学思潮中 ,宗白华以美学独具一格。宗白华之所以选择美学 ,不仅是出于个人的学术偏好 ,而且是出于对生命本体的深刻认识。宗白华认为真正的生命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生动” ,而不是西方哲学中的“运动”。生动的本体是不可以由名言述说的 ,因此 ,他由哲学转向艺术 ,转向美学 ,试图通过文艺创作和美学散步 ,显示“不可捉摸”的生命本体。由此 ,宗白华一方面为审美、艺术找到了最自明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艺术、美学对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以“静照”与“飞动”作为理论支点,由此展开其艺术哲学的理论阐释。“静照”的核心是对艺术美术质的把握。并辐射到艺术的本体和审美主体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等方面;“飞动”重在阐释中国艺术如何传达艺术美的本质-生命的动感。“静照”与“飞动”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艺术境界的本质特征。宗白华对中国传统艺术美成功地进行了现代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的第一篇词学专论,其中“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历遭非议,被视为形式主义。本文通过对《词论》的全面分析,结合词学实际进行研究,指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美学风格的整体把握,体现了艺术的本体精神。并由此出发,分析了词的形式功能,指出词是有别于一般诗体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所代表的是一种生命美学,它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对艺术形式进行了独特的理论阐释,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深层结构的分析,认为艺术形式表现生命的内核,表达心灵的姿势。艺术形式具有可感性、创新性、审美性等特征,但积淀在艺术形式中最根本的却是文化精神。间隔化、构图和感悟生命的真理是艺术形式最主要的作用。宗白华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论阐释对于今天艺术形式的创造和研究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中国艺术宇宙本体的探讨上。他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许多重要范畴、命题的阐发和总结不仅深刻、精辟,而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研究,堪称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宗白华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是与他对艺术的高超感悟以及深厚的哲学修养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美在意象”论强调心灵创造性和精神价值,以“意象”为本体范畴,建构美的本体论和美感本体论。“意象”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中心范畴,不但关联人的生活世界,而且引领人走向更高精神境界,因为它关注的是世上一种神圣的、绝对的价值存在。正是这种信念和追求,使人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人文学科需要不断回顾历史并回归传统,“美在意象”论是从朱光潜、宗白华开创的北大美学传统“接着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具体分析“艺术本体论”、“异质同构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艺术形式是人的创造形式,人的自由形式,它和人的创造和人的自由分不开,也和人的创造形式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分不开。艺术的形式美,不能不从人的创造和自由本性,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来分析和体验。人的审美感觉是人所独有的,但不是先天性的.也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而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同构性质,也是从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生存和发展中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自从文学产生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文学本体问题的追寻,总是想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本质何在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便产生了中国古代的“诗言志”、“诗缘情”,西方的“模仿说”、“镜子说”、“再现说”、“情感表现说”、“形式说”等文学观念。但这些理论观点常常着眼于文学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侧面而不是整体,因而始终未能对文学本体问题做出圆满的解答。随着西方现代对话哲学和交流思想的产生,一些学者开始从对话和交流的角度探寻文学的本体,把文学作为一种对话和交流活动来看待,认为文学的本体就存在于人与人的对话和交流过程之中。刘月新教授的新著《文学与对话》(武汉出版社2002年6月版)就是这一学术语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意境说"是比较美学视野内中西审美主义相融合的现代产物,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当中皆包孕了欧洲美学的基因,并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如果说朱光潜的"诗境论"是以审美主义为指归的话,那么,宗白华的"意境说"则与审美主义是内在同一的,二者代表了中国审美主义的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散步式美学风格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然而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的内涵与意蕴上面,却极少探索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本文结合宗白华的生活态度,从切入角度、内容特征、表述方式等方面分析宗白华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认为宗白华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取一种唯美的态度,而且自觉地将这一态度融入了美学研究之中。这种以艺术为现实生命的内容,又以生命体验解读艺术真谛的研究方式,形成了宗白华独特的散步式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的文艺批评及美学理论受到了尼采思想的根本性的影响。宗白华援引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中国的青年过“奋斗”与“创造”的生活;又以尼采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作为理论骨架建构出了“中国艺术意境”;还以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作为自己进行文化批评的基础和原则,试图发现和重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宗白华虽对尼采思想不乏赞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尼采的思想照单全收,他不同意的地方,依然对其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的“意境”是一个具有浓厚形而上意味的范畴,他在这个概念中寄寓了自己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意志,而宗白华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研究,都旨在阐明中国画意境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并致力于揭示出构造这种意境的形式元素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意-象-言,是易道之全体大用,贯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未发已发、本末源流、有无显微、性相体用,以同观之,莫非“意象”,故曰“意象哲学”。与此相应,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为特质的诠释,既非“本体诠释”,亦非“现象诠释”,而是“意象诠释”。返之,意象哲学便是以易、道、心三者为本体之一贯的哲学,具有思维圆融性、结构整体性与形态意象性三特质的哲学。以史观之,意象哲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诠释,是“无我”的、“史学” 的、主客二分的“照着讲”,是思维方式与诠释方法;以论观之,意象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重构与发展,是“有我” 的、“哲学”的、主客一体的“接着讲”,是哲学观与本体论。简而言之,意象哲学是以“意-象-言”这一思维-结构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意在揭示传统哲学固有之特质性,从而确立其主体性,彰显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和生命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话题.真正的艺术必然要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1]而艺术则因为深刻的生命内涵而获得崇高的地位二在西方美学中,艺术被比喻为“生命的形式”,或者说艺术呈现出种种“生命的意味”来,宗白华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入生命”,在形式中展示主体对生命世界的体验和认识,艺术是主体内在生命情感的外在符号,同样,“书法是书法家用来表达内在情感的符号,是物化了的个体感性生命的外在形式·’冈。重视生命是书法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书法的形式构成和美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西文文艺思潮影响下,国内有些学者声称修辞中并不存内容-形式的对立。本文从内容与形式配合每每比重失衡,从二者之间常常表现为一对多的关系,以及从它们分别有着自身的组织规律等几方面,对前述观点进行了证伪。  相似文献   

18.
创作动力论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层面,并自成系统。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真正根源, 是作家的生命需求。“发愤著书”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和“著文自娱”说是古代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动力形式。这三种动力形式都与作家生命密切相关:“发愤著书”是作家生命压抑之宣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作家生命本质之实现;“著文自娱”是作家生命节律之需要。  相似文献   

19.
艺术学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走进大学的讲堂,这是20世纪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事情。中国特色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宗白华先生安放下了第一块基石,他的艺术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和原创性。如何认识宗白华对中国特色艺术学建设的贡献,如何认识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内容,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从哪里人手去学习、研究宗白华艺术学思想体系?宗白华探索文化建构的艺术学思想体系的理论起点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青年学者时宏宇在她的处女作《宗白华与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中要告诉读者的。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是宋时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太极图说》中用图画的形式扩展开来展示宇宙万象图景,使人们更易于理解“无极而太极”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本体这一命题;《能书》中用“神”这一概念,顺理成章的解释了“太极”本身阴阳动静的原因;而心性论中所说的“诚”,修养论中有关孔颜乐处的论述,更是当今社会所缺失并大力倡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