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炳松[189—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史学家,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在他多方面史学研究中,最突出的是对通史理论的研究,本文拟对他在通史理论上的贡献作点探讨。《史记》是中国通史的开山之作,司马迁在《报任安国书》中阐明其著书之旨: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历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专业组,最近举行集会批判了周谷城《中国通史》中的反动史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在一九三九年出版。一九五五年修订重版时,作了某些修改,但基本观点原封未动,仍有非常严重的毒素。现将会上揭露和批判的几个主要问題,报导如下: (一)周谷城坚持与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观相对抗。周著旧版《中国通史》公开以“历史完形论”的反动史观,来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爭学说;修订版《中国通史》仍用伪装和隐瞞的手法,在导论中以“历史的完整统一”观点,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史观对抗。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有文字可考的全部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断代,国内外史学家对这个断代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出版了许多论著。最近,李良玉所著《新编中国通史》民国卷,是一部民国史的上乘之作。《新编中国通史》是国家教委组织撰写的高等院校文科历史教材,全书分四册,第四册为民国卷,以下简称“通史民国卷”。它以新的通史体例,新的组织结构,新的史学视角与方法,客观公允地再现了民国史的复杂画卷,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断代及其寓示的历史经验,提供了科学借鉴。(通史民国卷》的一大优点是建立了一个民国史的新的科学体系。作者运用了社会学和政治学方法,不…  相似文献   

4.
吴忠良 《天府新论》2007,(3):123-126
缪凤林是中国近代颇有声望的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编撰方面留下了《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国通史要略》两大巨著,提出了颇有特色的通史编撰理论,展现了民族主义的著述特色,在中国通史编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红 《东岳论丛》2000,21(5):143-144
据笔者有限识闻 ,至今尚未见到古代关于州县通史之类的著作。八十年代 ,我国地方志编纂 ,空前繁荣 ,成果辉煌 ,但就地方史这一领域 ,特别是县级行政区域的通史 ,也尚未见到面世的著作。 1999年 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曲延庆编著的《邹平通史》 ,可以说填补了国内地方史的这项空白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邹平通史》作为一部地方史 ,以中国通史为背景、为轴线 ,又比较突出地写出了邹平历史的特色 ,我认为 ,这便是《邹平通史》的主要成功之处。一、浓墨重彩 ,凸现邹平的文化特色和人文优势。《邹平通史》在以政治变更为主线 ,以经济发展和文化教…  相似文献   

6.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因其新颖的体例、丰富的内容,广博的思想而名震一时,自从出版后就备受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在通史撰述领域中地位很高。晚年时期的吕思勉又以通史的精神撰述了四部断代史,深刻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实质。本文试从吕思勉通史撰述对其断代史著作的影响着眼,理解其四部断代史的通贯精神,从而体会出吕思勉是"通贯的断代史家"这一内涵。  相似文献   

7.
探寻历史的通解——评《中国历史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曾经慨言 :当今之世 ,通史越编越多 ,而通史家却越来越少。近日 ,得读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11月版 ,以下简称《通论》) ,不觉双眼为之一明。这是历史学界近年来在中国历史通论方面不多见的独创之作 ,其中凝聚着作者数十年来全面而深入地对中国历史进行思考的理论结晶 ,蕴含着一位真正的通史家对中国历史独到的体认和深刻的反思。一自从 2 0世纪初叶历史学的现代意识确立以来 ,历史的通解 (马克思主义史家曰历史规律 )即成为历史学界众目仰望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提法各有不同 ,但从梁启超到郭沫若…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时期最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人叙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西汉中期的武帝,网罗上下三千年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以其崇高的史德,卓越的史识,精湛的编纂体例,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学,并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轨迹。他首创以人物为中心写历史的先例。描绘出一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廊,才尤为中国传记文,学树立了;又高的丰碑。要读懂《史记人须读懂司马迁的人生,屈辱的人…  相似文献   

9.
台湾近代文化界有过一位光彩照人的人物。他不仅在史学领域披荆斩棘,苦心孤诣,写出一部开拓性的巨著《台湾通史》,而且在诗坛上纵横驰骋,慷慨悲歌,留下一部振古铄今的《剑花室诗集》。他的同时代人胡殿鹏称“其人奇,其气奇,则其诗亦无之而不奇。”章炳麟读了他的《大陆诗草》,“叹曰: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他虽然生在台湾,长在台湾,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台湾度过的,但是,在他胸中始终跳动着一颗“中国心”,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树结出的一颗硕果,他是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这个人便是连横。连横的《剑花室诗集》,…  相似文献   

10.
杨鹏  罗福惠 《兰州学刊》2010,(8):218-221
由日本东洋史学者那珂通世用汉文编写的《支那通史》(四卷五册本)被誉为"世界第一部近代性质的中国通史",一度在清末史学界、教育界影响很大。文章试图通过全面梳理这部通史性著作的作者、内容特色及其在清末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情况,使今人进一步理解素被忽视的近代中日两国史学交流的实态。  相似文献   

11.
通史编纂一直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到郑樵以“会通”之义继之于后,再到章学诚“范围千古,牢笼百家,自为经纬,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通史家风”。这种“通史家风”不仅在根本上规范着历史上浩如烟海的通史创作,而且也成为历代史家从事史学著述的最高理想。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通史所秉持的既有价值体系和资鉴功能,已经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的整体困境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编纂能够服务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新式通史,成为“新史学”最重要的议题。从这一路径来看,20世纪早期的新史学家及新式通史著作的编纂者,他们的历史研究和新式通史编纂实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现在的中国通史著作,于西周之后划分出一个春秋时期。但是,从《史记》直到清末的通史书籍,均以“周”来统摄今天所说的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那么,“春秋”作为历史时代的名称是从何时开始的?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认识我国史学史中历史年代学的变化。我国是一个自古就重视自己历史和史学发展的国家。如何命名已往的时代,是史学编纂方面首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便产生了历史年代学。春秋及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西周人称他所取代的前代为商代或殷代,“商”或“殷”既是旅名,又是殷人国都所在地名,同时还是殷人所建王朝之名。商时人名其前代为夏也是这样。所以《汤暂》记载商人称夏代为“有夏”,《召诰》记载西周人称夏代为夏、称殷代为殷。春秋时人继承  相似文献   

13.
(一) 关于《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思想体系,在学术界曾引起热烈的争论。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里说他“完全站在儒学古文学派的立场上”,而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哲学上倾向于唯物主义,不同于玄学和佛学。”茅盾同志则指出他的“二元论倾向。”最近《文学遗产》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蒙元史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全国性的通史中,对于元代地区性的历史,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略。如果能从地方史研究入手,来加强这一薄弱环节,也可谓开拓蒙元史研究的一条途径。陈世松同志根据老一辈蒙元史学家翁独健先生的建议,勤奋刻苦,用了六年的心力。写成了《蒙古定蜀史稿》一书,新近由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此书集中叙述了十三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蒙古军攻占南宋四川的历史过程,探讨了形成元代四川历史的前半部分的特点,论述精到,观点新颖,史料丰富,不失为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史学著作。《蒙古定蜀史稿》具有鲜明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它抓住了蒙元时代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选题,把地方史贯通于通史之中,丰富了中国通史的内容。蒙元时代武功之盛,这是举世皆知的。在三四十年内,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们不仅征服了中国西部的西夏和西域一些国家。而且象暴风骤雨一  相似文献   

15.
李绪柏 《学术研究》2006,4(2):108-111
《东塾读书记》分上下篇,上篇论“经学”,下篇论“经学史”。陈澧生前撰著、身后刊刻问世的《东塾杂俎》实为《东塾读书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塾杂俎》有稿本、编录本、刊本三种之分,它通论了古今学术、考论了经学源流正变得失所在。由于《东塾杂俎》成书要比皮锡瑞《经学历史》早20余年,故陈澧实为中国经学史的先驱,《东塾杂俎》应为中国经学通史的开创之作。  相似文献   

16.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因司马迁曾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曾继承其父司马谈生前之职任太史令,而太史令最初又称太史公,故名。《史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文体发展史的贡献,首先反映在史体上。 一、它开启了我国通史的写作风气,创立了“通史”这一大史体。在《史记》之前,中国历史上虽也有过一些史书,如《春秋》、《国语》、《战国策》、《尚书》,但它们都或为断代史,或为国别史,《尚书》在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史书,因为它只是一些公文的汇编。因此,  相似文献   

17.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既在整体上“成一家之言”,又保持了各分卷的编纂特色,创造了集体纂修大型通史的成功典范,是2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中,“先秦卷”遵循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突出中国特色的编纂原则,从上古历史实际出发,提出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见解;创造性地运用序说、综述、典志和传记四体配合的“新综合体”,描绘出上古史的全貌;大力弘扬史学的“求真”传统,借助考古学知识,贯彻“二重证据法”,成功“再现”了客观的上古史;勇于探索史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文字表述上反复锤炼,形成特色鲜明的历史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尚钺同志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书似乎是为高等学校中国通史讲授作课本或作参考书用的,也是为具有一定中国历史智识水平的机关工作干部阅读的。目前关於中国通史范围的出版物,还不能适当的满足一般人的要求。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指原著本言)和吕振羽先生的简明中国通史,是中国史学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写成的两部重要历史著作,在一定的期间内,起了很好而且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新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要求增高了,对於范吕两先生的原著,不仅有些“美中不足”之感,而且还迫切要求他们重新编写一番。范先生的修订本只是第一编已经出版了,而吕先生似乎尚未著手。因此这部书在目前出版是很及时的。不过编写中国通史是一种艰苦的  相似文献   

19.
传:赋之变体     
赋与传,彼此间可谓泾渭分明:前者属文学,后者或入经学,或归史学。但在先唐文献中,二者确乎有过一段文字姻缘,结出的果实虽不算丰硕,却堪入精品之林。我们不妨循着语义递嬗的轨迹,在严格的文体分类之外,接续上这一失落的历史谱系。一首先从一桩历史公案谈起。《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说:“初,安入朝,……(上)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颜师古注:“传,谓解说之,若《毛诗传》。”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九》“离骚传”条第一次指出“传”为“傅”字之讹。他认为:“‘传’当为‘傅’。‘傅’与‘赋’古字通(…  相似文献   

20.
范国强 《理论界》2014,(12):131-135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当代史学名家。其所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与多卷本《中国通史》,结构严谨、语意通俗、流传量广,是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家史书编撰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成就的显著代表,亦是为了满足国内外读者要求,充分继承通史家风,尤其是民国以来顾颉刚诸先生的通史编撰遗产而取得的集体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