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信息”概念的哲学概括,据童天湘同志的文章介绍,主要有六种,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三种: A、认为信息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 B、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童天湘同志认为它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C、认为信息是某种第三者。你可以说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又可以说它既非物质,又非精神;还可以说它是物质成分与意识成分的特定组合方式,是客观而不实在的存在。 我以为B种基本正确,但需要精确化。信息是  相似文献   

2.
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是构成主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则是客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质的规定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创造、相互转化而形成生生不息的辩证运动,并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既相一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存在领域的划分”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立论之基。由于信息哲学重新划分了存在领域:“存在=物质+信息”,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由此也确立了信息哲学的元哲学或最高哲学的性质。中国信息哲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主要表现为9个方面。一是信息本体论:一种关于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全新存在论学说;二是信息演化论:一种关于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双重演化的理论;三是信息认识论: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发生的多维中介建构与虚拟的学说;四是人的全面本质论:一种关于人的本质的多维综合生成和创造性建构的学说;五是信息价值论:一种能够兼容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全新价值学说;六是社会信息论:一种关于社会性质和社会进化方式的新理论;七是信息生产论:对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本质的新认识;八是信息思维论:一种关于科学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九是统一信息科学论:一种关于“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的当代科学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本体研究——以符号学和符号哲学理论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本体是知识产权研究领域中最基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知识产权本体研究存在着本质分析进路、客体分析进路、哲学分析进路三种研究途径,应当综合采用此三种研究进路。从本质分析进路上看,知识产权是一种符号财产权;从客体分析进路上看,知识产权是对特定符号的支配权;从哲学分析进路上看,知识产权是一种符号世界中的财产权。总之,知识产权是一种符号产权,既保护符号形式,也保护符号信息。  相似文献   

5.
信息论是在我们的时代崛起的一门新兴科学,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化,它对于我们时代的重要性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所说:在我们的时代,不懂得信息就无法生活。因此,把我们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把由电子技术革命而引起的新技术革命称为信息革命是不足为奇的。 信息科学起源于电子学和通信技术,它和计算机科学及自动化技术紧密联系。它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从哲学的角度看,信息的概念已经逐步被纳入哲学范畴之列,被放在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的重要地位。信息科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即从认识比较基础的物质、能量上升到比较高级的信息阶段,信息、物质、能量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哲学与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6.
认识客体的本质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客体与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基本问题既具有本体论意义,又具有认识论意义,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作为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与认识的客体与主体范畴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本文试图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存在形式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通常认为,客体是主体指向的外部客观对象,一般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基本类型.其实,这种看法不很恰当,它忽略了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客体形式——自我客体,即主体把自身作为客体.本文试就自我客体及其认识和改造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一我们通常讲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掌握方式。这种观念掌握方式是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际的相互作用,即物质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但它又不是同物质的实践活动合而为一,而是可以同物质的实践活动分离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识、思维活动过程。意识、思维活动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但这不是主体物质地抓住和改造客体,而是主体观念地抓住和改造客体。意识、思维活动观念地抓住和改造客体,主要是通过各种意识、思维的形式来实现的,但又必须借助于语言这种感性的中介手段。  相似文献   

9.
关于什么是信息,国内外的学者们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日常经验理解的信息就是新消息、新内容;信息科学认为信息就是负熵,或者信息是信宿对信源不确定性的消除。这些定义都不能概括和揭示使用极其广泛的信息本质。从哲学的角度定义信息,最具影响力和被广泛讨论的观点有属性论、反映论、中介论和物质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论。科学准确的信息概念是邬焜教授的“物质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论”。  相似文献   

10.
孙燕 《学术论坛》2007,30(9):181-183
博德里亚认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依托于高科技传媒手段的"仿真文化".仿真文化创造出一种普遍的超真实幻象,这使整个后现代社会处于一种内爆状态."幻象、超真实、内爆"三位一体对传统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真与假、客体与概念、现实与表征等二元表述宣判了死刑,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也由此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上发表了刘奔同志《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是一回事吗?》一文,该文认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混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意义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还是两个以及思维与存在行没有同一性的争论,对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相关的概念或范畴的理论分析却重视不够。其实,只有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范畴作深入的理论分析,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和范畴,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刘奔同志的文章,从这个方面研究哲学基本问题,走出了新的一步。但文中的有些提法和观点,还值得商榷。例如,该文认为,精神一物质关系问题是本体论上的问题;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则是认识论上的问题。(见第171页)又认为客观存在这个概念比客体概念更广泛,客体概念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实际地进入人们实践领域中的那一部分,(见第173页)这些看法就似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2.
<正> 人类社会是由一系列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系统。虽然每一时代、每一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的活动都会存在着自己的特性,但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却是人类社会的三种基本活动方式。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形式上,这三种活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动态角度来探讨一下人类社会这三种基本活动方式的关系。一、思维方式的内容及其形式思维方式是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思维方式是思维的内容和其形式的统一。思维的内容是对于客体的反映,是客体信息采取了主体化的形式的存在,它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知识形态: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是高级形态的信息。由于思维是对信息的加工,所以,思维的内容除了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智力。智力是对于信息的加工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哲学内容现代化、哲学理论体系科学化的大讨论中,哲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什么?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这部分主要探讨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一般特点、存在方式、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等,从而构成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内容。另一部分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规律的一般应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关系的规律。这部分主要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最为抽象简单的哲学普遍概念,怎样理解和寻求世界的物质本原,如何标示与定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何以确定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哲学体系的逻辑开端,这历来是哲学领域中极其困难和最为艰巨的问题。本文想就此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大方。一、存在是最为抽象的哲学普遍概念马克思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但是,只有在剥去它的神秘的形式之后才是这样,而这恰好就是我的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邬焜和弗洛里迪两个"信息哲学"范式在评价信息科学,主张信息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提出信息哲学是元哲学或第一哲学,强调信息哲学在建设和谐、美好世界中的作用等方面具有相容性;但在哲学基本立场、对信息本质的把握、对信息世界的刻画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可知,信息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它是对以往哲学单一实体性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信息哲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哲学形态,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情况综述如下的资料,供参考。 信息论的哲学问题 信息的本质:自从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以来,信息的本质阅题在哲学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1、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信息和信息过程存在于有机界、无机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种类和形态的物质运动中。有人认为,信息作为物质运动和  相似文献   

17.
再论信息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息作为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及其表征,既是客观环境中事物的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及其在自组织系统中的反映,又是自组织系统产生的用以规定环境中对象事物的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的东西.自组织系统的处理信息的控制程序把上述客体的被动的信息(输入)和主体的施动的信息(输出)连接起来.控制程序作为有组织的整体化的主体信息,通过归纳整理在处理个别的零散的信息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而形成,并变动和发展.根据处理环境信息得出的控制信息能否实现预期的行为目的,自组织系统认识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着自组织的生存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哲学界对哲学的“价值”范畴(或称“普遍价值”、“一般价值”、“价值一般”)的界定多达十余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关系.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认为它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曾多次提出质疑.现从价值的本质特征入手再探其实质,向诸位同行求教.依据马克思抽象商品价值的思路,哲学的“价值”范畴可界定为: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客体是指满足人们需要和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实践产物.表面看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自然关系,实际上反映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贡献与索取的社会关系.它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叶以来爆发的第三次科学革命提出了诸多科学研究纲领,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并实现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从实体思维、能量思维向信息思维的转换。在诸多科学研究纲领中,体现着信息思维特色的信息科学研究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当代信息科学的发展首先在世界本体存在论的意义上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并在哲学一般抽象的层面上,展示了一种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双重存在和双重演化的全新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20.
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践,一种是认识。前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后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有自觉的和能动的倾向,即主体自觉地作用于客体和自觉地认识客体。那么,主体为什么自觉地发生这种活动?康德解释说,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认识的意义上讲是在寻求两个东西,一个叫“实然”,一个叫“应然”。前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